第3章 拖延症没那么可怕

【第一编 正视拖延】

不只你一个人在拖延

虽然并非人人都有拖延症,但是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拖延这种情况。而当一个人屡屡拖延,并且即使深受其害仍无法克服的时候,才能算是一个拖延症患者。

总有一些早晨,你想赖赖床;对于早就计划好的事情,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或者行动之后该结束了而没有结束。若是你一直为此感到自责,并不断地埋怨自己,那也大可不必。

拖延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当你要和拖延斗争的时候,你完全不用感到害怕,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当然,这并不是说拖延就是对的,只是说你不必为此过于责备自己,只是需要改掉这个习惯。

可能你听说过,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拖延,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拖延,结了婚的人更容易拖延,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拖延……诸如此类的话仿佛让你对号入座,你甚至可以为自己开脱,说:“我还年轻,我是女人……我当然会拖延啦。”但其实,心理学家在调查拖延的过程中,为了让数据尽可能地反映实际情况,特别将性别、年龄、婚姻和教育程度等因素考虑进去,尽量不让调查局限于某一个小范围。结果证明,拖延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并不受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看到这个结果之后,就不要再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了,因为那些断言拖延和性别、婚姻状况之类的因素相关的说法完全不成立。

对于拖延,人们普遍都会得出正确的认识,那就是这是一种不该出现的做法。但是很矛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拖延现象,却也得到了普遍的接受。比如,有时候,你去开会,明明通告中说的是八点开始,九点结束,可是当你八点准时到达会场,等到八点十分很多人才陆陆续续到达会场,开始会议,而会议结束的时间也不是九点,而是九点半。

甚至,拖延在某些特定事情上是一个群体的表现。德国人做事的严谨态度可谓世界闻名,而且他们办事也非常有效率。难以想象,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拖延这种现象也很普遍,且是被接受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个教授每天下午的六点钟有一节毕业班的课。开课以后,第一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是按时走进课堂的。教授觉得第一天上课大家可能会懈怠,可以理解。可第二天、第三天还是如此,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六点十分到十五分之间才走进课堂。

教授终于忍不住了,他问学生们:“你们为什么迟到?”一个学生认真地回答说:“我们迟到了吗?上课的时间不是六点一刻吗?”教授只好重申上课的时间是六点整,而不是六点一刻。他很不理解,明明通告中清楚地写着上课时间是六点,为什么所有的学生们都认为是六点一刻。

其实在整个德国的教育领域,上课时间向后拖延一刻钟是普遍现象,所以即便通告上明确写的上课时间是六点,学生们还是认为开讲的时间是六点一刻。就算有特别说明,人们也不会认为真正的上课时间是六点。德国人几乎把这种拖延当成是合情合理的了,人们已经默认推迟一刻钟才是真正的开始时间。

拖延普遍存在,有些甚至被普遍接受,说明这个真相是为了让有拖延毛病的人不去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有很多人跟你一样。但是并不是说,可以放任这个毛病,你要做的只是改掉它,而且要相信自己确实是能做到的。

强迫症也会导致拖延

我们都听说过强迫症,但未必知道它会引发拖延。强迫症患者会给自己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并在逃避压力的过程中发生拖延。

强迫症的成因很多,比如家庭暴力、他人的不理解、遭受歧视,等等,也会由工作压力等正常压力引起。压力使患者出现逃避心理,强迫自己做些别的事情,明明知道做这些事情没有意义,还是无法让自己停下来,越想停止就越紧张、难受,结果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导致该做的事情被一再后延。

很多年轻人有晚睡强迫症,劳累了一天之后,熬到夜里两三点才睡觉,他们也知道自己第二天还要早起,可还是不停地刷新网页,跟朋友在网上聊天。好不容易关了电脑,靠在床头,还是不想躺下,手里又开始翻杂志。想着第二天可能起不来,又拿过手机定闹钟,趁机再刷一下微信,看看朋友们又转发了什么有趣的消息……直到夜深人静,关了灯,还是难以入眠。

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而是做些毫无意义的事,自知不该,却不由自主,这已经是轻度强迫症的表现。这种强迫症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拖延症——晚睡强迫症,也意味着睡眠拖延症,两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强迫自己在“这件事”上消耗时间,必然造成“那件事”的拖延,强迫症就这样造成了拖延症。这种情况下,强迫症与拖延症就一体化了。解决掉其中一个,另一个就能得到解决。

导致这种拖延症和强迫症的原因是压力。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对压力问题处置不当,是诸多心理病症的根本原因。只要找到压力的来源,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只要来源认识清楚了,对症下药并不难。

压力是有迹可循的,比如,不同的身份会对应特定的压力:学生有升学压力,上班族有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几乎所有人都因为家人的种种期待而感到有压力,等等。有压力是正常的,但如果逐渐累积却不能适时疏解,就会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处于巨大压力下的人,也许看上去一切正常,其实会下意识地逃避压力;一旦逃避压力,强迫症和拖延症就会乘虚而入。

小张名校毕业,家人和小张本人都期待能进入名企或外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可是他毕业都半年了,工作依然没有着落。看到他的同学都找到了工作,父母隔三岔五就数落他一顿。亲戚们倒是屡次劝慰,让他“慢慢找,别着急”。看似同情理解,却让他觉得压力倍增。他放不下身架从普通公司做起,名企面试又屡屡受挫,自信心消磨殆尽,心情越来越差。他觉得自己能力太差,没有公司愿意聘用自己,渐渐便没有勇气去尝试了。为了逃避现实,他常常睡到十二点才起床,吃过饭也不再忙着投简历和面试,而是开始玩游戏,只有在游戏中才能真正放松,找到自信。但他心里很清楚,游戏中获得的自信是虚幻的,在现实中自己仍是个失败者,而且还在向下滑落。心里的压力越积越多,让他更加消沉。他变得沉默寡言,连门都不愿意出了。父母看着他越来越颓废,伤心极了。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却不知怎么样才能拯救自己,从恶性循环中逃离出来,只能一天天沉浸在足不出户的荒唐日子里。

这个案例,反映了逃避压力的典型模式——强迫自己做某事(如游戏),以拖延自己应该做的另一件事(如找工作)。

小张的症结,首先在于没有直面压力,看清它并分析它,而是刚打个照面,模模糊糊觉得对方很强大,就败退下来,躲到角落里悲观失望,陷入恶性循环。更可怕的是,陷入越深,麻烦就会越多,而造成这一切的最初原因,也就是病根儿,会逐渐隐匿,更难施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事实上,再大的困难,只要直面它,就解决了一半。直面,才能看清。如果它真的很强大,不妨试着将其分解,再一一攻克。在小张的案例中,不妨将“进入名企”这个大难题分解成两个小难题:一个是能力不足,可以通过针对性学习来解决;一个是没有工作经验,可以通过先到别处打工来解决。小张没有这么做,他只是模糊地感觉到压力,下意识地逃避压力,结果陷入了恶性循环。

逃避压力,强迫行为,拖延,其实是人体自身防御机制所致,是一种自我保护。当然,自我防御和保护过度,会进入非理性状态,就属于病态范围了。这是非常痛苦的体验:自卑,自责,焦躁,迷茫,丧失进取心,想要自暴自弃,各种困扰纷至沓来,将自己淹没,喘不过气来,根本无法对自己为什么进入这个状态进行梳理,找不到突破重围的出口。

要想找到出口,首先要冷静下来,想想“最初的压力”是什么。找到病根,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强迫症和拖延症,解决之道都在于把“压力”问题处理好。

解决压力问题,除了前面讲的“找到源头”以及“分而击之”之类,还需寻求外部的帮助。比如与父母、亲友谈心,保证睡眠,多参加社交活动,多运动,出去玩个痛快,等等。

有的事情,搁置一下会消失

大部分人都将拖延视为洪水猛兽,谈“拖延”色变。确实,多数情况下,拖延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拖延也并不那么可怕。

有时候,拖延者也会有惊喜,比如一直在心里搁置的一个重要的待办事项,突然凭空消失了。虽然不是每件被拖延的事情都会变成这种结果,但这确实让人省了不少力气。如果你也拖延过,也许能想起一两件这样的事情来。

本田教授的一个学生请他帮忙写一封推荐信。这个已经毕业5年的博士想要换个城市生活,为此他要换工作。本田教授始终想着这件事情,可他觉得这封推荐信关系到自家学生能否顺利找到工作,责任重大,不知怎么写才好,于是就把这件事搁置了。一天,这位学生打来电话,本田教授感到非常不好意思,正要说明自己还没有动手写推荐信,他的学生却说,他申请的工作岗位根本用不着推荐信。看来,不用写那封信了,本田教授心里一阵轻松,刚刚涌起的那点愧疚之情全都不见了。

这种事情简直就是上天赐予拖延者的“福利”。要是本田教授并没有拖延,而是已经写好了,岂不是白费了力气,浪费了精力?如果写得太早,他还可能需要再补充。因为如果他的学生的一项研究又获了奖,或是完成了一个研究项目,或者拿到了一笔巨额的科研经费,他就得重新写信,至少要添加新内容。

在生活中,待办事项自行消失的情况其实时有发生。

一种情况是,你不做有人会做。比如,到了年终的时候,公司的年会上需要每个部门出个节目,而你们部门的领导就把这个任务指派给你了。你不喜欢这个任务,因为你更喜欢安安静静地度过那一天,完成抽奖环节,就从会场消失。于是你拖了几天,之后发现同部门的那些喜欢热闹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排练了,他们把你该做的事情给做了。任务消失了,你再也不用为了构思一个节目冥思苦想,更不用辛苦排练了。

另一种情况是,环境生变,任务消失了。比如在2003年“非典”突然席卷中国大地的很多地方时,很多事情都撤销了。学校的变化最大,一切安排都不是常态了。学校都放假了,学生们再也不用早起了。期末考试取消了,学生们不用做期末复习了。毕业考试变成了开卷考试,论文答辩自动取消了。

我们并不是要强调拖延者做得对,而是想帮助拖延者减轻心理负担。其实他们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经常会只在意那些没有完成的事情。我们希望拖延者也能看到拖延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可以用一种更为轻松的心态来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拖延。

如果你能用一些方法,让自己更快乐一些,拖延的程度也许就不再那么严重。我们希望你能适当地放松心情,而不是为了某件拖延的事情总是感到焦虑。

尽管我拖延了一些事,但我完成了另一些事

在经常拖延的人群里,有一类相对比较高明的拖延者,他们知道自己有拖延的毛病,于是刻意对此加以利用,让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拖延,变成做另一些事情的动力。

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一个任务不是当下的任务时,即使工作量非常之大,我们也能设法完成它。人们总是对当前的繁重而艰难的任务产生畏惧感,不由自主地逃避、拖延。有些人会简单地选择远离,让自己逃入一个安闲的环境中。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用做其他事情的方式,来逃避当前任务。并且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兴趣和热情。在当前任务被拖延的同时,另一些任务则被高效而轻松地完成了。由此,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即使拖延,我们也在做事。

拖延者往往有这个心态,如果只剩下一件事情可做,他们可能没有什么行动的动力。可是如果事务清单上排着很多事情,那他们反而会有积极性,因为觉得做不了这件事,可以做那件事,即使这样做只是一个逃避当下任务的借口,但好在会去做别的事。比如,小的时候,妈妈让你去买酱油,为了逃避这个跑腿的任务,你可能立刻会坐到书桌前去复习功课。为了不做当下的事,去做别的被拖延的事,如果被拖延的这件事更重要,那么这种借口成了推动力,那这就是好事。所以,当面对不想去完成的任务时,知道该怎么办了吧?找另外一件你更愿意做的事情去做,这件事或者更为重要、迫切,或者是之前已经拖延了的任务。

我们可以有策略地运用自己的拖延心理,把所有任务列在一张清单上,繁重而艰难的事务在前,其他事情排后,把尽量多的内容排列到任务清单上。当我们对当前的任务产生厌烦或逃避心理的时候,就去做清单后面列的事情。等忙碌过后,我们可能会发现,清单前面的几项事务虽然还一直拖着没做,但是清单后面的事务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你可能想问:清单前面的那几件事情怎么办呢?不做了吗?当然不是,你还是可以利用这个方法,给自己找一个更繁重更艰难的任务,这样,前后一对比,你就会变得乐于处理原来位于清单前面的几项任务了。有些拖延者为了避免任务多,不向其他人承诺任何事,仿佛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拖延。他们错误地以为,只要手头的事情少,就可以轻松地完成。而实际上,即使事情少,他们也没有顺顺利利地把事情都完成。当任务多的时候,选择相对轻松的,他们反而会有动力,让自己行动起来。

拖延并不代表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关键是看问题要全面,只看到自己拖延,而没有看到自己做了多少,会让我们缺乏信心。难怪很多拖延者的内心会焦虑和恐惧,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做完的事情。假如你暂时没有办法克服拖延,不如试试上述方法,一来可以让自己的拖延不会产生过于严重的后果,二来,可以缓解一下心里的愧疚和焦虑。毕竟,我们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跟拖延者合作,并不那么糟糕

如果有一项任务需要你和别人合作,让你在两个合作者中挑选一个,其中一个做事积极主动,绝不会发生拖延,而另一个则会经常拖延,你会选择谁?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那个从不拖延的合作者。跟一个做事从不拖延的人合作,毫无疑问会提高做事的效率,因为我们不必担心对方会“磨洋工”,任务的进度肯定是有保障的。而如果跟一个拖延者合作,你可能需要时刻担心任务会被拖延。

不过情况也不是那么绝对,有些时候,跟从不拖延的人合作,可能并非你想象中那么完美。

比尔跟一位教授合作写了几本书。这位教授绝对不是拖延者,他做事非常有条理,而且动手快,效率高。他先想好要写什么,然后就马不停蹄地写提纲,接着开始撰写内容,他想让比尔跟他保持进度一致。这样,就可以同步完成。他像个闹钟一样提醒比尔动手做事。两人合作的这几次,都能按期甚至提前完成任务。但是后来比尔独自写书之后,却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安排事情了,不少任务在自己的安排下被拖延了。原来在跟教授的那几次合作中,比尔已经习惯了由教授安排进度,自己则只埋头工作。现在自己安排事情,就变得无所适从了。

很多人发现,自己跟不拖延的搭档做过事情以后,会变懒惰。因为合作的时候,事情的进度完全不用自己安排,而且进度不会慢,那些不拖延的人就像是闹钟一样,会在某个时候提醒合作伙伴做某件事。而一旦离开这些高效率的人,他们就感觉独自做起事情来更费力了,因为那个主导任务进度的人不存在了,而自己还不习惯操心。

另外,如果你本身做事有些拖延,突然快节奏地做事会让你不适应,跟那些高效率的非拖延者合作,虽然工作会顺利完成,但是会被他们督促得身心疲惫,对那种快节奏产生抗拒,这样也会让你变得比以前更拖延。

这就是事情的真相。大部分人无法做到长时间一直紧绷神经。有张有弛,才能让自己得到休息,恢复精力。然而,跟高效率的人合作,虽然会完成更多事情,却也要求我们精神一直高度集中,导致疲惫不堪。有些人会无法适应,反而越来越懒。

而跟喜欢拖延的人合作,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地成了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主导者。这时,你可根据任务完成的时间,自主把握工作的节奏,做到有张有弛。对于你的合作者,你要做的只是多监督和提醒。而且,只要不是催得特别紧,拖延者就不会产生心理压力。你会发现,那些拖延者也能跟上进度的。而且大部分拖延者是知道自己自控力不足的,有他控来督促自己,他们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这样,你们的合作会很愉快,而且都不会很累。

我们完全不必把跟拖延者合作的问题想得太过严重。我们都知道,拖延者会拖延,但是他们并非不做事,只是他们自信心不足,或是能力有限,完成任务有点难度。其实,做事情最难的,往往只是迈出第一步,而一旦这一步迈出去,就会发现,这事并没那么严重。即使他的节奏有些慢,但还是会考虑如何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务。如果是两个拖延者合作,那两个人最好制订个相互督促的方法,并且时刻提醒工作时限,这样只要任务不会被搁置,能够协调一致就可以了。

无论我们自己是否拖延,都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拖延者,跟他们合作并没有那么糟糕。如果你不拖延,你在合作中就多担当一些督促的任务好了。如果你也是拖延者,那么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完成任务迟了一点而已,自己本身就是拖延者,责任不完全在另一个人身上。况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不会被合作伙伴催促,这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