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语
执政关键词是执政党在执政期间的特定话语表达,它或与长时段视野下的时代关键词相符,或与之违背,但绝不是同一个事物。中国传统社会有一系列的时代关键词(如天命、道、仁、恕、气、理、器、正名、格物、色、空等),在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进程之后,法治、人权、平等、民主、良法、正当程序、法律权威、法的统治、权利救济等成为时代关键词。一个合格的执政关键词既要符合形式要件,也应当具备与时代关键词精神相契合的实质要件。基于我国特定的文化和政治惯例,执政关键词在执政党行使执政权的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执政关键词往往超越自身的范围和功能,人们会通过一个执政关键词记住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形成政治历史的有效代码和记忆符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执政党政治承诺的基础。“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后物质主义观念的成长,执政党及其国家应在两个方面展开与时代相契合的国家工程,一方面全面完成满足全体中国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建立普惠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的法律秩序和国家秩序;另一方面需要着手建构小康之后的法律和政治哲学,着眼于小康之后的新的普遍需求,更加注重从法治、人权和民主等执政理念中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政关键词,以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在政治、道德、文化等非物质主义领域中的新期待、新需求和更为充盈的获得感。
[1] 〔印〕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49页。
[2] 梁漱溟说:“讲学说理要讲到神乎其神,诡秘不可以理论,才算能事。”梁漱溟批评中国传统学术只有术而无学,就统治原理而言,科学之流风与艺术之味趣是区分作为法治的“科学化”和作为人治的“艺术化”的重要因素。见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第34—42页。
[3] 〔美〕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81页。
[4] 〔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6页。
[6] 《王岐山:中共合法性源自于历史 是人民的选择》,学习大国,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5-09/11/content_36562944.htm,2015年9月14日。
[7] 《王岐山首论中共“合法性”》,学习大国,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5-09/11/content_36562944.htm,2015年9月14日。
[8] 汪辉先生提出的“代表性断裂”主要指向的是以阶级为中心的传统政治的瓦解,表现为政治形式与社会形式之间的脱节。参见汪辉《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阶级政治的衰落、再形成与新穷人的尊严政治》,《开放时代》2014年第6期。赵汀阳提出“民心”作为中国政治合法性的依据,从某些方面与具有实质民主的“回应性政府”的民主观相契合,强化了非代理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参见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 《王沪宁22年前的“政治日记”写了啥?》,“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6-05-15/doc-ifxsephn2443906.shtml,2016年5月16日。
[10] 1954年宪法几乎重复了党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98页。
[13] 蔡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载《中共中央党校分校讲稿》,中央党校分校工作办公室,2012年8月。
[14] 自由发展观的经典阐述,参见〔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97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9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74页。
[18] 马俊峰:《马克思世界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19]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见〔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0页。
[21] 李泽厚:《李泽厚近年答问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第269页。衣食住行与历史本体论的具体讨论,详见李泽厚《历史本体论》,三联书店,2002。
[22]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认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23] 〔美〕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第51页。
[24] 〔印〕阿马蒂亚·森:《生活水准》,徐大建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第32页。
[25] 〔印〕阿马蒂亚·森:《生活水准》,徐大建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第46—47页。
[26] 〔德〕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9,第12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28] 自由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参见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2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1页。
[30] 夏勇:《乡民公法权利的生成》,载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第628页。
[3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第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