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古辞情最真

跟《诗经》一样,《乐府诗集》里最有生命力的,是一些来自民间的汉魏“古辞”。读读这首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绵绵:连绵不断。这里既指野草,又喻愁思。远道:这里指远行之人。◎宿昔:昨夜。◎忽觉:忽然醒来。◎展转:辗转不定。指所思之人行踪不定。◎“枯桑”二句:以自然物候比喻心情的孤寂凄冷。◎媚:喜爱,亲密。相为言:这里有安慰之意。◎遗:馈赠,送。双鲤鱼:代书信。古人送信时,将信置于两片刻成鲤鱼形状的木板中。◎烹:煮。这里指打开书信。尺素书:这里指写在绢帛上的书信。尺素,小幅绢帛,常用来写信。◎长跪:古人以跪为坐。长跪是指伸直腰板跪着,是一种恭敬的坐姿。◎上、下:指信的上半部和下半部。长相忆:常常想念,这里有祈使意。

早期乐府诗大多带着“故事”,学者称之为“叙事性”。此首模拟女性口吻,写思夫之情。丈夫远戍边陲,在长城下的水窟边饮马,这应是妻子想象中的画面吧?

开头用比兴手法:河边连绵的青草,犹如绵绵无尽的离愁。亲人远离,思之不见,夜晚形之梦寐。这种辗转难见的凄苦感受,只有风中的枯枝、寒天的海水可以比拟!看着别人家游子归来、家人团聚的场景,想着:谁肯跟我说说话儿,安慰安慰我啊?——亲人的信终于盼来了,喊儿子打开信函,取书敬读,那上面写着啥?前面劝我努力加餐,后面说:千万别忘了我!

语言是那么质朴,可诗中承载的情感,同样地炽热深沉。诗还运用了顶针手法,后一联的开头,重复前一联的尾句:“远道”“梦见”“他乡”等字眼儿反复出现,象征着思绪的缠绵悠长……五言诗一登场,就显示出成熟的气象。

另一首乐府古辞《长歌行》,篇幅相对短小: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葵:古代一种常见蔬菜。晞(xī):晒干。◎布:散布。德泽:恩惠。生光辉:这里形容生机盎然的样子。焜(kūn)黄:颜色衰败貌。华:同“花”。

诗中感慨四季循环,光阴似箭,如百川归海,一去不返。最终则落实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两句,这应是最古老的励志诗,两千年传诵不衰,可惜作者的姓名已不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