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央关注根据地的建立

ZHONGYANG GUANZHUGENJUDI DEJIANLI

PART 1开辟华中根据地

1937年年底的一天,在一个不太起眼的窑洞里,一场热烈的欢迎叶挺的大会在延安召开了。

在欢迎大会,毛泽东高兴说:“我们今天为什么欢迎叶挺军长呢?因为他是大革命时代的北伐名将,因为他愿意担任我们新四军军长,因为他赞成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1937年年底的一天,陕北大地天寒地冻,凛冽的西北风在辽阔的原野上横冲直撞,并呼啸着一路吹进革命圣地延安,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狂舞,它似乎是受到风的“蛊惑”,想尽力挣脱树干,随风而去。

就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在一个不太起眼的窑洞里,一场热烈的欢迎叶挺的大会在延安召开了。

在欢迎大会,毛泽东高兴说:“我们今天为什么欢迎叶挺军长呢?因为他是大革命时代的北伐名将,因为他愿意担任我们新四军军长,因为他赞成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所以我们欢迎他。”

叶挺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来到延安呢?这和当时的国内抗战形势及新四军的组建有关。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再努力下,在共同抗战的基础上,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中共中央在向国民党发出《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了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奔赴抗日前线的主张。

8月18日,蒋介石被迫同意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淞沪战事爆发后,南京、上海、杭州及长江下游地区形势不断恶化,中共中央又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统一整编南方各地区红军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

为减少矛盾,共产党提议由已经不是共产党员的北伐名将叶挺出来担此重任。叶挺希望这支新编的部队能够继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优良传统,提议命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0月12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正式颁布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命令,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命令还要求叶挺、项英等迅速组编部队,向华中敌后进发。

11月下旬,叶挺抵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与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会见,商谈关于组建新四军的有关问题。

大家详细地交换了意见,充分估计了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叶挺坚定地表示:“麻烦还多着呢,管他,新四军是要搞起来的,你看吧!”

随后,叶挺专程前往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关于组建新四军的工作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才在延安为叶挺开了一个欢迎大会。

叶挺受到党中央如此隆重的欢迎与款待,心情十分激动。他在会上表示:“同志们欢迎我,实在不敢当。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难,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叶挺从延安返回武汉后,立刻投入了紧张的筹建新四军的工作。

12月1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新四军的编组原则问题。最后,确立的编组原则主要有两项:

其一,各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大部分要下山集中,主力要到抗日前线去,以增强抗日力量,并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同时,各游击区应留一少部分武装坚持,以求得将来的发展。

其二,成立党的领导机构。确定成立中共东南分局,由项英、曾山、陈毅、涂振农等人组成。以项英为书记,曾山为副书记,负责领导东南各省党的工作;同时,成立军分会,以项英、陈毅、张鼎丞、曾山等为委员,项英为主席,即后称书记;陈毅为副主席,即后称副书记。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于南昌正式成立,下辖4个支队共9个团,全军共10000人,6000多支枪。

1938年1月10日前后,中共东南分局成立会议在南昌召开,会议确定由分局成员赴各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的新政策,迅速集中部队,开赴抗日前线。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南方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整编的指示,新四军军部于1938年2月下达了部队集中整编和集结的通知。

第一、第三支队于4月初开至皖南歙县岩寺镇集结,第四支队也于4月初开至皖中舒城、庐江地区集结。第二支队由于路途太远,加之又到福州领回原何鸣部被缴的枪支,直至4月18日才到达岩寺。

这样,分布在南方八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仅用3个月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改编和集中的任务。那么,新四军集结后下一步怎样行动?

早在1938年2月14日,项英、陈毅就向毛泽东建议:新四军“不宜全部集结岩寺”,应“尽可能向前伸出至浙、苏、皖之昌化、绩溪、孝丰、宣城、宁国。”

毛泽东第二天就复电:

同意14日电的行动原则,力争苏浙皖发展游击战。但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地。

不久,第一、第二支队挺进到苏南和苏皖边开展游击战争,就是按毛泽东这个指示进行的。

5月4日,毛泽东就新四军应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的问题致电项英:“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比在敌前同友军一道并受其指挥反会要好些,方便些,放手些。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的游击战争已经证明了的。”

“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人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

项英认为毛泽东这个指示很重要,在组织东南分局、军分会的成员学习后,立即转发给各支队,并要负有进军苏南敌后任务的第一、第二支队认真研究执行。是年6月,陈毅、张鼎丞率第一、第二支队先后挺进至苏南和苏皖边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随着第一、第二、第四支队向大江南北敌后挺进,并取得蒋家河口、韦岗、新丰等战斗的胜利,从而使新四军实施了战略展开,初步开创了苏南、皖中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影响和声威。

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前,日军感到其后方安全,从常州、镇江、南京、当涂到芜湖一带,只驻扎两个联队;当新四军进入江南后,积极打敌人,破坏敌人交通,迫敌增兵防卫,从而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新四军转战苏皖一带,与敌人进行周旋,并取得了多长战斗的胜利,这为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初步基础。

1938年9月29日,就在新四军各个支队先后挺进敌后,在大江南北迅速展开的同时,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项英也赶到延安,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会上,毛泽东特别指出:“为了准备转入新阶段,应把敌后游击战争大体分为两种地区。一种是游击战争充分发展了的地区如华北,主要方针是巩固已经建立了的基础,以准备新阶段中能够战胜敌之残酷进攻,坚持根据地;另一种是游击战争尚未充分发展,或正开始发展的地区,如华中一带,主要方针是迅速地发展游击战争,以免敌人回师时游击战争发展困难。”

基于此,最后会议确立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组织保证,从此开始蓬勃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