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生理健康(5)
- 中老年饮食营养与健康·长寿篇
- 康尔夫编著
- 2018字
- 2021-05-31 09:41:34
由进食感觉判断健康
胃肠功能紊乱,肠过敏或慢性肠炎
食后胃蠕动亢进、肠鸣、便感,有时吃一顿饭解一次便。
食道癌
有食欲,但吞咽困难,有时不能咽水,人逐渐消瘦。
胆囊或胆道疾病
吃过油腻性食物后感到右上腹胀痛,并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反流性食道炎
饮食时边咽边呕吐,胃及十二指肠病变,食后不久即呕吐;肠道慢性梗阻;食后几小时至12小时呕吐大量隔夜发酵食物。
早期胃炎或胃溃疡
食后不久感上腹隐痛,吐酸水,常有饥饿感。
糖尿病
食欲亢进,食后口干,多饮水,排尿多,但体重减轻,消瘦明显。
胃下垂
食后腹胀加重,平卧时减轻,常嗳气,有时便秘或腹泻,身体较瘦弱。
早期胃癌
中年人食后无原因上腹胀满、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食欲良好,但体重明显减轻,伴有乏力、怕热、多汗、易怒、急躁、眼球凸出等。
由脉搏判断健康
根据脉搏的跳动频率可以了解心脏健康情况。
健康的人在宁静状态下,脉搏每分钟64~76次,妇女的脉搏比男子要快些,平均每分钟多跳动5~8次。
脉搏会由于激动、饮酒、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而增加。在体育比赛时,运动员的脉搏每分钟可达200或200次以上,这也是完全正常的。
心脏对体力负担的承受如何,可以用一些功能试验法加以判定。例如,在30秒内,下蹲20次以后,健康但缺乏锻炼的人,脉搏跳动可达110~130次;健康又经常锻炼的人,脉搏跳动则是90~110次或再少些。
观察脉搏在多长时间内恢复正常也十分重要。健康但缺乏锻炼的人,其脉搏恢复正常需要23分钟;健康又经常锻炼的人,其脉搏恢复正常需要1~1.5分钟。恢复正常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短,就说明心脏承受力越强。
呼吸频率如何也可以作为检验人的健康标志之一。测量呼吸频率的方法比较简单:
把手放在胸的下部,计算每分钟呼气和吸气的次数。平静时,每分钟呼吸为16~20次。在体力劳动时,呼吸明显加快,可以达到每分钟40次左右,然而,经常锻炼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呼吸是相当深沉和平稳的。
如果通过经常的锻炼,发现自己的呼吸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深,这是好的现象。在体力活动时出现的短促、浅表的呼吸意味着劳累过度的开始,需要休息一下。
健康的成年男性平均肺活量为3500~4500立方厘米;健康的成年女性平均肺活量为2000~3000立方厘米。
由体重判断健康
健康人的体重应相当稳定。青少年体重变化大是自然现象,这与此时的青少年处在长身体高峰有关,如果体重增加很多很快,那可能是由于饮食过量、不爱活动、新陈代谢不良的原因。另外,饮食不足、消化不良、体力和精神负担过重都会引起体重下降。
体重过量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因此,要控制自己的饮食,多参加体育活动。
称体重最好在同一时间,即早上空腹时,人的体重怎样才算正常呢?计算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方法是计算营养指标,确定时,将体重按克为单位计算,身高按厘米计算。例如:如果体重为75公斤,身高为180厘米时,75000:180=417。大多数人的营养指标应接近400。这是平均的正常指标。
中年以上的人的指标往往为434~450。数字超过500,就意味着过胖;少于400,就意味着过瘦;要采取适当的办法,使自己的体重趋于正常。
由视色判断健康
除患先天性色盲症外,视力正常者所见物体的颜色皆由物体本色决定。当发现自己的视力突然被一种固有的颜色笼罩时,则为辨色异常。这不单纯是眼睛患病,也是某种疾病将要发生的预兆。
绿视
多见于癫痫病发作早期。某些服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病人,也可出现绿视。
紫视
多见于视网膜脉络膜炎早期。此外,大麻中毒早期,也可出现紫视。
黄视
多见于一氧化碳中毒、洋地黄中毒。山道年、双氢克尿塞和乙胺丁醇等药物过量时也可发生黄视。
虹视
青光眼患者在眼血压升高时可以现虹视,白内障初期、急性结膜炎患者也往往在光源周围出现虹视现象。
由疲劳判断健康
疲劳是人体健康的警号。人们都有过疲劳的感受,往往不足为怪。但由于形成疲劳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四种疲劳,应正确对待。
生理性疲劳
人们由于学习和工作繁忙或体育锻炼较多,过度劳累,睡眠不足。血液中因积累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乳酸或睡眠时供氧不足,而产生疲劳。经过及时和适当的休息调养,增补饮食营养,即可恢复。
心理性疲劳
因某些环境因素导致人发生焦虑和悲观,终日忧心忡忡而不能发泄排解,日久天长则形成心理性疲劳。应将心事向亲友尽情倾诉,达到心情舒畅,然后做到饮食起居规律,辅以体育锻炼,则可康复。
病理性疲劳
上述两种疲劳是可以通过人体自动调节机制加以控制恢复的,而有些疲劳则属于重大疾病发生的前兆信号,它提示肝炎、结核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癌症等即将或已经到来。
季节性疲劳
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只有冬季人会头脑清醒、精神振奋、不觉疲劳。这是人类机体对自然环境的生理和心理正常反应。冬季天气严寒,人体表面血管收缩,血液则大量流入大脑,于是得到充足的氧和营养供应,脑细胞机能活跃,则不产生疲劳感。而春、夏、秋三季,由于气温上升,人体表面血管扩张,加以户外活动增多,大脑供血相对减少,因此导致脑细胞兴奋度降低而感疲劳。因此,人们应在温热季节保持生活有节、弛张有度,尽量防止疲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