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发热

发热的概述

发热是一种症状,一般以体温升高和病人有发热的感觉为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体温超过37℃以上才算发热,这种观点,传统中医学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传统中医认为,除体温有明显升高外,同时认为还有机体各器官活动的改变,如面红、目赤、五心烦热、溲黄、便结等,即使体温没有明显上升,亦认为是热象,个人体会这种看法比较整体、全面、实际,合乎客观情况,符合辨证唯物观点。事实上个体的体温升高,仅仅是发热过程中最明显的表现,但是在某种情况下,病人有发热的感觉与各种热象,体温虽然没有明显升高,这不过是发热过程中还没有达到最明显的程度罢了,如果我们仅以体温的明显升高为有热无热的根据,而忽视病人现有的热象,这不是从整体出发,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很大的程度是机械的认识,是不完全符合医学科学逻辑的。

发热的症状

外感发热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是其基本临床特征。外感发热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或高热,也有少数疾病是微热者。热型有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

发热的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的原因,是有机体对高分子刺激作出适应性的反应,这些刺激物种类繁多,一般以细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最常见。但是中医学认为,六淫邪气,七情因素、以及饮食、劳倦、房室等都能对人体有害刺激,引起机体发热反应。

六淫邪气

例如古人说:“太阳中风,发热无汗。”“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毛发直,皮肤闭,而发热”。又说:“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等,都是说明“风”、“寒”、“暑”等六淫邪气对人体的刺激是为发热的病因。

七情因素

古人认为喜、怒、忧、思、惊、恐、悲等精神因素对人体有很大影响,并能引起很多疾病和发热反应,古人说:“五志过极皆为火”,例如肝主木,在志为怒,大怒伤肝,肝郁火旺引起发热。

饮食不慎

古人认为胃气为本,借水各之精气而生长,如果饮食不节,脾胃受伤,便能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产生疾病,例如过食厚味就能生湿、生热,宿食停滞久而化热。

房室不节

古人认为色欲过度损伤精气,而肾阴、肾阳因此亏损,以致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或命门火衰而出现阳萎、心悸、腰酸膝软、小便清冷等。

劳倦过度

古人认为劳则气耗,过劳就会损伤脾气,出现气力衰少,动则气喘,自汗,或发热、心烦不乐等。

以上是中医对发热病因的认识,基本上与现代医学观点是一致的,比较突出的是传统中医学更加强调七情因素在引起发热反应上的意义。

发热的辨证

热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感发热的病位、病势、病邪性质等,因此外感发热的辨证要点是辨识热型。

发热恶寒

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度以上,提示病证在卫表。

壮热

指但热不寒,且热势很盛,体温在39~40度之间,甚至更高,一日之内波动很小,高热不退,持续时间达数天或更长。多见于气分发热、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所致发热。

寒热往来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

潮热

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人营血证等。

不规则发热

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并无规律,见于时行感冒、风湿热所感等。

辨证分型的对症疗法

卫表证

【临床症状】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外感发热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正邪相争的病机及其症状,与感冒颇为相似,二者很难区别,只有在治疗中动态观察才能鉴别。中医辨证一般分为四大类型。

(1)风寒束表证

外感风寒,或淋雨受凉。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声重,流涕清稀,咳嗽痰多、清稀,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表证

风热外邪,侵袭肌表。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头身疼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黄,口干渴,咽喉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暑热袭表证

暑热之邪,侵袭肺卫。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咽喉疼痛,骨节酸痛,头昏或头痛,倦怠乏力,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浮大而数。

(4)燥邪袭表证

感受燥邪,肺卫俱伤。临床表现为发热轻恶寒较重,头痛无汗,鼻咽干燥,咳嗽痰少,唇燥不渴,皮肤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少津,脉浮。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①风寒束表证

宜多吃辛温发汗散寒的食物,如生姜、葱白、辣椒、大蒜、洋葱、香菜、南瓜、大白菜、赤豆、红糖、金橘、杏子、山楂等。

②风热袭表证

宜多吃性属寒凉清热利咽的食物,如柿子、香蕉、生梨、猕猴桃、橄榄、甘蔗、罗汉果、西瓜、冬瓜、丝瓜、黄瓜、苦瓜、番茄、菠菜、蕹菜、茼蒿、芹菜、苋菜、马兰头、金银花、菊花、薄荷、荷叶、绿豆、薏苡仁等。

③暑热袭表证

宜多食茭白、西瓜、冬瓜、丝瓜、黄瓜等;邪热稍平时,则宜多食西红柿、藕、柑橘、苹果、杏、枇杷、甘蔗、荸荠等。

④燥邪袭表证

宜食梨、葡萄、大枣、石榴、柑桔、甘蔗、柿子、百合、萝卜、荸荠、银耳等。

(2)忌食食物

①风寒束表证

忌吃鸭肉、兔肉、蚌肉、蚬肉、螃蟹、螺蛳、生荸荠、生藕、生黄瓜、生萝卜、芹菜、绿豆芽、马兰头、西瓜、香蕉等。

②风热袭表证

忌羊肉、狗肉、牛肉、海参、鸡肉、甲鱼、桂圆、荔枝、红枣、樱桃、生姜、辣椒、茴香、胡椒、花椒等。

③暑热袭表证

忌食狗肉、羊肉、胡椒、桂皮、丁香、辣椒、芥末、大葱、生姜、大蒜、韭菜、洋葱、花椒、茴香、雀肉、虾子、荔枝、龙眼肉、大枣、桃子、樱桃、咸肉、腌制海味、酱制瓜菜、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烤鹅、烧鸡等。

④燥邪袭表证

忌食蒜、葱、生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品。

【食疗药膳】

(1)风寒束表证

①苍耳子饮

[原料]苍耳子12克,辛夷15克,白芷30克,薄荷2克,茶叶2克。

[做法]将以上原料研为细末,加适量水煎汤,去渣留汁。每日分2~3次饮用。

[功效]适用于风寒束表证。

②神仙粥

[原料]糯米100克,葱白7根,生姜15克,食醋30毫升。

[做法]先将糯米洗净,加适量水煮成粥,再将葱、姜捣烂,沸后煮5分钟,加入食醋30毫升,搅匀起锅。温热服,上床覆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4次。

[功效]适用于风寒束表证。

③葱姜豆豉汤

[原料]葱白2根,姜2克,淡豆豉20克。

[做法]将原料洗净,放入沙锅内,加水1碗煎煮。温热顿服,每日2次。

[功效]适用于风寒束表证。

(2)风热袭表证

①三花茶

[原料]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

[做法]将以上3花洗净,加入沸水泡茶。每日代茶饮用,不拘次数。

[功效]适用于风热袭表证。

②生石膏茶

[原料]生石膏60克,紫笋、茶末各3克。

[做法]将生石膏捣为细末,加水煎汁,以药汁泡紫笋末、茶末服用。每日代茶饮用。

[功效]适用于风热袭表证。

③蒲公英茶

[原料]蒲公英20克,甘草3克,蜂蜜20克,绿茶5克。

[做法]将蒲公英、甘草水煎15分钟,取汁,加入蜂蜜、绿茶。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适用于风热袭表证。

(3)暑热袭表证

①鲜芦根粥

[原料]鲜芦根3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芦根切段,加适量水煎15分钟,取汁,人粳米煮粥,加冰糖即成。顿服,每日1次。

[功效]适用于暑热袭表证。

②冰糖西瓜翠衣

[原料]黑木耳10克,西瓜翠衣150克,冰糖20克,橘瓣数个,樱桃数个。

[做法]将冰糖打碎,与洗净、泡涨的黑木耳放入碗内,置笼上蒸5分钟,待取出冷却后加入西瓜翠衣、橘瓣、樱桃,搅拌均匀后放人冰箱,即成。顿服,每日1次。

[功效]适用于暑热袭表证。

③三花汤

[原料]白菊花15克,金银花20克,白扁豆花15克。

[做法]将3味放搪瓷容器内,加水煎汤即成。食法:每日代茶饮用。

[功效]适用于暑热袭表证。

(4)燥邪袭表证

①杏仁猪肺汤

[原料]杏仁(去皮尖)15克,罗汉果1个,猪肺300~500克,生姜5克,葱白1根。

[做法]将新鲜罗汉果洗净,切块。猪肺洗净,切块,与生姜用植物油炒片刻。然后放人杏仁、罗汉果和适量水煮汤,待汤将成时放人葱段,稍煮沸,调味即成。喝汤食猪肺。

[功效]适用于燥邪袭表证。

②百合杏仁粥

[原料]鲜百合50克,杏仁(去皮尖打碎)10克,粳米50克。

[做法]上3味共煮稀粥,加适量白糖即成。温服,随量服食。

[功效]适用于燥邪袭表证。

③橘红蜂蜜

[原料]毛橘红60克,蜂蜜 250克,生姜30克。

[做法]先将毛橘红、生姜放锅内,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渣。再煎至300毫升,加入蜂蜜溶化即成。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功效]适用于燥邪袭表证。

【中医治法】

(1)风寒束表证

[治法]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采取疏风散寒、辛温解表、祛湿退热治疗。此时仍按感冒的各种治法进行辨证论治。

[常方]苏羌达表汤

[方义]紫苏辛、温。入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防风辛、甘,微温。入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杏仁性温、味苦。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主治风寒感冒,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

[处方]苏叶4.5~9克,防风3~4.5克,光杏仁6~9克,羌活3~4.5克,白芷3~4.5克,广橘红2.4~3克(极重者4.5克),鲜生姜2.4~3克,浙苓皮6~9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如风重于寒,咳嗽痰多,去羌活、生姜,加半夏9克,前胡6克,苦桔梗4.5克。

(2)风热袭表证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常方]麻杏石甘汤

[方义]因石膏倍麻黄,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处方]麻黄(去节)9克,杏仁(去皮尖)9克,甘草(炙)6克,石膏(碎绵裹)18克。

[用法]上4味,以水7升,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

[加减]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3)暑热袭表证

[治法]宣透解表,清热祛湿。

[常方]清络饮

[方义]方选金银花、西瓜翠衣、荷叶清宣透热,祛暑解表,生津止渴,共为君药;扁豆花、丝瓜皮祛暑化湿健脾为臣药;以竹叶清心利尿、导热下行为佐使药。诸药配伍,清热而无伤津伐胃之弊,祛暑亦顾护正气。原方诸药皆采用鲜品,旨在取其清新之气,以增强清暑生津之效用。

[处方]鲜荷叶边6克,鲜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1枝,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加减]暑热偏盛,热盛烦渴,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荷叶、芦根以清暑泄热;里湿偏重,口中粘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便溏,加藿香、苍术、白蔻仁、法夏、陈皮和中化湿;小便短赤,加六一散、碧玉散、赤茯苓以清热利湿。

(4)燥邪袭表证

[治法]清肺润燥,宣降肺卫。

[常方]桑杏汤

[方义]本方治证是因温燥外袭,肺阴受灼所致身热头痛,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苔燥脉浮数之外感温燥之证候。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宣利肺气,共为主药;淡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沙参、梨皮生津润肺,同为辅药;栀皮清泄肺热,象贝母止咳化痰,为佐使药。共奏“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之效。

[处方]桑叶10克,杏仁6克,沙参6克,贝母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10克,蜂蜜适量。

[用法]将上药放入砂罐中,加水适量,煨煎至浓汁,去渣。用浓汁加蜂蜜,再煮1~2沸即成。1日1剂,分3次饮服。

[加减]若津伤较甚者配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配生地、白茅根清热止血。

【中药处方】

(1)风寒束表证。

①杏苏散

[主治]外感凉燥证。

[处方]苏叶10克,苦杏仁9克,法夏9克,云苓12克,陈皮6克,前胡9克,桔梗8克,枳壳6克,生姜3片,大枣6枚,生甘草3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砂罐中,加水适量,煨煎至浓汁,去渣。1日1剂,分3次饮服。兼有腹泻者,加入苍术9克,川朴9克;风寒较重者,加麻黄3克;恶寒发热,口渴咽痛者,加入黄芩9克,连翘10克;痰多兼气喘者,加入紫菀10克,枇杷叶10克;头痛甚,加白芷10克,川芎9克,蔓荆子8克。

②华盖散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隔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

[处方]紫苏子(炒)30克,麻黄(去根节)30克,杏仁(去皮尖)30克,陈皮(去白)30克,桑白皮30克,赤茯苓(去皮)30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为未,每服6克,水一盏,煎至六分,不定時熱服。若鼻塞声重加防风、薄荷;痰气不利:加地骨皮、桔梗;咳嗽喘促加知母、贝母;肺热咽痒咳嗽:加〈石膏、麦门冬〉。

③金沸草散

[主治]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

[处方]旋覆花90克,麻黄90克克,前胡90克克,荆芥穗120克,炙甘草30克,半夏(姜汁浸)30克,赤芍药30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水1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6分,热服。如汗出并三服。

(2)风热袭表证

①麻杏石甘汤

[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处方]麻黄5克,杏仁9克,甘草6克,石膏18克。

[用法]以水7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2升,去渣,温服1升。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②泻白散

[主治]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处方]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1撮,水两小盏,煎7分,食前服。

③越婢加术汤

[主治]疏风泄热,发汗利水。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者。

[处方]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白术12克,大枣15枚。

[用法]上药6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3)暑热袭表证

①竹叶石膏汤

[主治]暑热证若见于气阴素虚的病人,或暑热伤其气阴较重者,症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少气乏力、脉虚而数等,

[处方]淡竹叶30片,石膏15克,麦门冬15克,半夏5克,人参7.5克,甘草7.5克。

[用法]上作1服,水2盅,生姜3片,粳米1撮,煎至1盅,不拘时服。

②清暑益气汤

[主治]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

[处方]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用法]水煎服。

③白虎加人参汤

[主治]身热而渴、多汗、背微恶寒,脉大无力的暑热证。

[处方]石膏18克,知母12克,炙甘草6克,粳米10克,人参5克。

[用法]水煎服。如果没有粳米,可用淮山20克代替;如果病人气津两伤,烦渴不止,汗多,脉浮大无力,加黄芪18克;如果兼有表邪、经络痹阻,有身热,骨节疼痛者,则加桂枝10克;如果兼有表邪,且外感风热,加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如果为麻疹初起,表里壮热,麻疹欲出不出,则加蝉蜕8克,薄荷10克,连翘10克;如果湿邪在气分,或湿热蕴聚于筋骨,表现为关节肿痛发热,加苍术12克,千年健10克;如果兼有便秘,加大黄10克;如果热盛引动肝风,病人出现抽搐,加钩藤10克,天麻10克,广地龙10克。

(4)燥邪袭表证

①清燥救肺汤

[主治]温燥伤肺证。表现有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处方]桑12克,石膏8克,胡麻仁4克,人参5克,阿胶(烊化)8克,麦冬8克,杏仁6克,枇杷叶8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温服。如果胸闷不畅,加入枳壳8克,桔梗9克;若痰多而粘稠者,加入瓜蒌18克;川贝10克;如果干咳或痰中带血者,应加入白芨9克,侧柏叶12克生地12克;若热邪较轻时,可除去石膏这味药。

②清咽宁肺汤

[主治]声嘶失音,喉燥口干,或兼咳呛气逆,舌红脉数,此由燥劫肺津,肺失清肃,声道失润所致。

[处方]桔梗6克,山栀(炒)、黄芩、桑皮、甘草、前胡、知母?、贝母各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③滋燥养荣汤

[主治]滋阴养血、清肺润燥。主治燥热伤肺,阴虚血少。具有润燥、散风、滋养荣血的作用。

[处方]当归6克,生地黄3克,熟地黄3克,白芍3克,黄芩酒炒3克,秦艽3克,防风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穴道治疗】

(1)风寒束表证

①按摩疗法

[取穴]曲池、风府、天柱、印堂、头维、太阳、鱼腰、合谷、百会。

[做法]患者坐位,术者站其后,先推拿曲池、风府、天柱等穴。时间约5分钟;患者坐位,术者站其前,用推法推印堂,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二穴。如此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合谷、百会等穴。再用抹法从印堂向上循发际至太阳穴,如此3~4遍;再推拿曲池、风府、天柱等穴,并配合按肺俞。以上三种方法按顺序进行,有疏通经络、调和营卫的作用。

②针灸疗法

[取穴]风池、风门、列缺、曲池。鼻塞加迎香,头痛加太阳,纳呆加足三里。

[做法]平补平泻。另取艾条灸足三里、石门。

③拔罐疗法

[取穴]大椎、风门;合谷、风池、肺俞、太阳、印堂。

[做法]将蘸取75%酒精的棉花棒点燃后(或用长镊子夹取棉球亦可),把火焰送入罐底绕一周后取出,迅速将罐扣在穴位上。留置4~6分钟。起罐时一手压住罐边的皮肤,一手按罐并向另一侧倾斜,待空气进入罐内,便自行脱落。

(2)风热袭表证

①按摩疗法

[取穴]太阳、风池。

[做法]推偏顶法:病人坐位或卧位,医者先用一只手固定病人头部,另一只手从眉外端之太阳穴,经耳轮上方、耳后推移至风池穴,改用揉法点按风池穴,待局部产生麻胀后,用手指轻轻揉动按压点。如此反复操作2~3次。

②针刺疗法

[取穴]少商、中商、老商。

[做法]均用三棱针微刺出血。咽痛加天突、合谷;头痛加太阳;咳嗽加身柱;鼻塞加迎香。均用毫针中等刺激,徐徐提插,短促行针。

③梅花针疗法

[取穴]风池、大椎、合谷、曲池,以及胸背部、后颈部。头痛加太阳;鼻塞加迎香;咳嗽加太渊、颌下。

[做法]手法:用梅花针中度或较重刺激,一日治疗2~3次。

(3)暑热袭表证

①推拿疗法

[取穴]太阳、风池、合谷、内关。

[做法]揉太阳法、额前分推法、揉风池法、掐合谷法、点按内关法;

②针刺疗法

[取穴]大椎、合谷、曲池。

[做法]头痛配头维;咽痛加刺少商出血;心烦配内关;呕吐配中脘、足三里。

用泻法,留针10~15分钟。亦可针刺耳尖或十宣放血。

③贴敷疗法

[取穴]涌泉穴(双)及肚脐。

[做法]大蒜适量,捣烂,敷于涌泉穴(双)及肚脐。用于暑湿证腹痛泄泻明显者。

(4)燥邪袭表证

①按摩疗法

[取穴]风府、哑门、天鼎、扶突、迎香。

[做法]用揉拨颌下解毒法。

②针灸疗法

[取穴]肺俞、中府、列缺、照海。

[做法]取肺之俞、募穴为主。针刺平补平泻法,以益阴润燥,清肃静肺气。

随证配穴:咯血加孔最、隔俞。

③敷贴疗法

[取穴]肺俞、大抒、后溪。

[做法]用瓜蒌1枚、贝母50克、青黛15克共混碾细末,再将蜂蜜100克放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后加入药末,调匀如膏。分别摊贴在双侧肺俞穴、大抒穴、后溪穴,后盖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或2日换药1次。具有清肺止咳、润燥生津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干咳无痰者。

肺热证

【临床症状】

是指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实热证候。简称肺热证或肺火证。本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上焦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气喘,鼻煽气灼,胸痛,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本证多因外感风热如里,或风寒之邪如里化热,蕴结于肺所致。热邪犯肺,肺失清肃,气逆于上,故见咳嗽,气喘;肺热上熏咽喉,气血壅滞,故喉咙红肿疼痛。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多吃些苦瓜,菠菜,草莓,木瓜,白菜,多喝白开水。

(2)忌食食物

忌食用辛辣刺激性和燥热性食物,忌吃鱼腥、过咸食物,忌烟、酒、辣物、韭菜、海鲜、虾米、羊肉等食物。

【食疗药膳】

(1)猪肝菊花汤

[原料]猪肝1付,菊花30克。

[做法]将菊花用纱布包好,与猪肝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功效]去肺火。

(2)萝卜梨子冰糖饮

[原料]白萝卜100克、梨子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一起切碎,加一碗水煮熟,放入冰糖食用,一日二次,连用3天。

[功效]消除肺火。

(3)乌骨鸡煨汤

[原料]乌骨鸡1只,生姜150克,丝瓜筋10克。

[做法]将乌骨鸡杀好洗净,再将生姜切成片,与丝瓜筋一起放入鸡肚内,用线捆好,加油盐等佐料煨汤,分三天将鸡和汤吃完。轻者一只,重者3只。

[功效]去肺火,润肺燥。

【中医治法】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常方]麻杏石甘汤。

[方义]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

[处方]麻黄(去节)9克,杏仁(去皮尖)9克,甘草(炙)6克,石膏(碎绵裹)半斤18克。

[用法]上4味,以水7升,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1升。常加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加金荞麦、葶苈子、前胡、浙贝母泻肺涤痰。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中药处方】

(1)清金化痰汤

[主治]清肺化痰。

[处方]黄芩、栀子各4.5克,桔梗6克,麦门冬(去心)、贝母、橘红、茯苓各9克,桑皮、知母、瓜蒌仁(炒)各3克,甘草1.2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如痰带血丝,加天门冬、阿胶各3克。

(2)沙参麦冬汤

[主治]清养肺胃,生津润燥。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者。

[处方]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2次。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3)清肺丸

[主治]肺热咳嗽。

[处方]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

[用法]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樱桃大,饭后和临卧时各含化一丸。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中府、曲池、尺泽、鱼际、合谷。

[做法]病人坐位。先用鱼际擦法直擦上肢内外两侧,再用三指拿法拿尺泽、曲池、合谷,再按揉中府、曲池、尺泽、鱼际、合谷,最后搓抖上肢。以清肺热。

(2)针灸疗法

[取穴]少商、尺泽、合谷、列缺。

[做法]均用泻法,少商点刺放血。本组穴位重在清泻肺热。

(3)贴敷疗法

[取穴]肺俞、大杼、后溪等穴

[做法]瓜蒌大者1枚,贝母50克,青黛15克,蜂蜜120克。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将瓜蒌(连籽、皮)捣融(如系干品可碾为细末),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取药膏分别摊贴于肺俞、大杼、后溪等穴,盖以纱布,胶布固定,一日一换或二日一换。

胃热证

【临床症状】

胃热证是指胃火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热邪犯胃,或情志不舒郁而化火,或平素过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等所致。临床表现为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主要是胃热内炽,胃络脉气血壅滞,故胃脘灼痛;肝经郁火,横逆侮土(胃),肝胃气火上逆,故嘈杂泛酸;功能亢进,故消谷善饥;热盛伤津,故渴喜冷饮;胃经络于齿龈,胃火循经上行,气血壅滞,故牙龈肿痛,甚至溃烂出血;热伤血络,血热妄行,故牙龈出血;胃中浊气上泛,故口臭;热盛伤津,肠失儒润,故大便秘结;小便化源不足,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俱属热盛之象。本证主要与脾的湿热证相鉴别。通常,出现胃痛、呕吐、吞酸等症咎之于胃;而腹胀、腹泻则咎之于脾。热证加胃痛,或胃气上这之症,本证即可成立。所区别点是,有口腔、齿龈破碎者称胃火上炎:有吞酸者,称肝火犯胃,也可称之为胃热证。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性质寒凉,具有清胃火、泻肠热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小麦、豆腐、绿豆、绿豆芽、苦瓜、冬瓜、黄瓜、苋莱、白菜、芹菜、茭白、西瓜、香蕉、枇杷、梨、桃子、兔肉等。?

(2)忌食食物

性质温热,具有补阳助热作用的食物,如籼米、核桃仁、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龙眼肉、荔枝、链鱼、草鱼、薤白、芥菜、刀豆、红糖、红枣等。?味辛辣性温热的食物,如辣椒、韭菜、茴香莱、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茴香菜、大蒜、白蔻等。

【食疗药膳】

(1)枇杷汤

[原料]枇杷15个。

[做法]将枇杷入锅,加适量水,以文火煎煮即可。每日早晚分服。

[功效]去胃热。

(2)小米绿豆粥

[原料]绿豆20克,小米50克。

[做法]将绿豆用清水煮50分钟后,加入小米,待小米煮烂后即好,凉饮。

[功效]消除胃火。

(3)凉拌芹菜

[原料]芹菜300克。

[做法]将芹菜切段,过沸水后,晾凉、加盐、味精、香油,拌匀。

[功效]去除胃火。

【中医治法】

[治法]清胃解热。清泻脏腑利用药物的归经,选用对相应脏腑有清热作用的方药,以达到清肺、清胃、清肝、清胆等目的。

[常方]白虎汤。

[方义]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泻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清热解毒。

[处方]石膏18克,知母12克,甘草(炙)6克,粳米10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若发斑疹者,加犀角(水牛角)、玄参、丹皮清热凉血。

【中药处方】

(1)清胃散

[主治]清胃泻火、凉血养阴。

[处方]生地15克,当归8克,丹皮12克,川连6克,升麻9克。

[用法]水煎温服。如果胃火盛者,加石膏20克,怀牛膝12克;如果热毒重者,加水牛角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如果大便秘结,则加大黄12克;如果病人口干口渴,应加玄参12克,天花粉12克。

(2)竹叶石膏汤

[主治]表现为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失眠,舌红苔少,脉虚数。本方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效。

[处方]竹叶15克,石膏30克,法夏9克,麦冬15克,人参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

[用法]水煎温服。果病人胃阴不足,可加石斛12克,天花粉10克;如果热盛更甚,则加入知母10克,黄芩12克。

(3)加味温胆汤

[主治]清胃生津,降逆止呕。治胃中有热,呕吐,心中烦热愦闷,喜饮凉浆者。

[处方]陈皮、半夏(制)、茯苓各3克,甘草(炙)1.5克,枳实、竹茹、黄芩各3克,黄连2.4克,麦冬6克,芦根3克。

[用法]上药锉碎。上作1服,水2盅,生姜3片,红枣2枚,煎至1盅,不拘时服。

【穴道治疗】

(1)针灸治法

[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庭、膈俞、血海。

[做法]毫针刺,施以泻法,以泻热降逆,凉血止血。

(2)体针疗法

[取穴]主穴:肩井、膻巾、乳根、内关、复溜、天宗;配穴:内庭、梁丘、曲池。

[做法]针法用泻法,可配合艾条熏乳根20分钟。

(3)刮痧疗法

[取穴]上脘、梁丘、行间、内庭、合谷、三阴交

[做法]刮拭顺序为先刮腹部上脘,再刮手背合谷,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再刮膝部梁丘,最后刮足背部行间、内庭。刮拭方法为泻法

腑实证

【临床症状】

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饮食宜清淡,偏凉润为主,如蜂蜜、雪梨、番茄、西瓜、扁豆、苦瓜、田螺、芝麻、核桃、松子、香蕉等。

(2)忌食食物

禁忌辛辣厚味,烟酒油腻。

【食疗药膳】

(1)蜂蜜香油汤

[原料]蜂蜜50克,香油25克,开水约100毫升。

[做法]将蜂蜜盛在瓷盅内,用筷子或小勺不停的搅拌,使其起泡。泡子浓密时,边搅动边将香油缓缓注入蜂糖内,共同搅拌均匀。将开水约100毫升,晾至温热(约45度)时,徐徐注入蜂糖香油的混合液内,再搅匀使其三种物质成混合液状态,即服用。

[功效]蜂蜜补虚润肠,与香油同用润肠之功更雄。加水作汤,用于津亏便秘,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服之立效。

(2)冬蜜调鲜过塘蛇

[原料]鲜过塘蛇、冬蜜适量。

[做法]洗净,捣烂,取汁30~120克,调冬蜜炖温服。

[功效]用于实热口渴、便秘。

(3)木莲果煎汁

[原料]木莲果(或根皮、树皮)30克。

[做法]煎汁,冲白糖,早、晚饭前各服1次。

[功效]用于实火便秘。

【中医治法】

[治法]通腑泻热。通腑泻下采用泻下与清热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法通过泻下以去积、利气、排毒,釜底抽薪,顿挫热势,从而达到泻热存阴之目的。尤其适用于热积胃肠、阳明腑实证。

[常方]大承气汤。

[方义]本方以大黄苦寒泄热,通腑泻下;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佐以厚朴、枳实行气导滞。可加黄芩、山栀清泻实热。

[处方]大黄12克,炙川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6克。

[用法]以水10升,先煮2物,取5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2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加减]热结液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玄参增液润燥。如果有蛔虫阻塞,可加槟榔12克,使君子10克;如兼有瘀血,则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如热盛变毒,加黄芩12克,山栀10克,连翘12克。

【中药处方】

(1)保和丸

[主治]食积化热,泻下通便。

[处方]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茯苓、各9克,陈皮、连翘、萝卜子各6克,黄芩、黄连、大黄各5克。

[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十分之一即可。

(2)麻仁丸

[主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处方]麻子仁100克,杏仁50克,枳实100克,大黄100克,厚朴50克,芍药100克。

[用法]上药为丸,每次9克,日二次;也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病情酌定。

(3)通腑泻热汤

[主治]实热内结、腑气不通。

[处方]蒲公英30克,生大黄15克(后下)? ,柴胡15克,?黄芩15克,郁金10克,延胡10克,枳壳10克,芒硝10克(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中脘、下脘、天枢、关元、神阙、三焦俞、足三里、胃俞、大肠俞。

[做法]手法采取揉摩法、点穴法、按法、推法。患者仰卧,医者立于其旁。先以揉法在患者腹部做大范围的揉摩擦,可分别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操作,3~5分钟。再以掌根揉脐周1~2分钟。再分别点按中脘、下脘、天枢、关元、神阙、三焦俞数次。继用手掌自中脘、天枢向关元平推1~2分钟。点足三里、胃俞、大肠俞1~2分钟,结束。

(2)杵针疗法

[取穴]命门八阵、腰阳关八阵、河车络、至阳至长强段,天枢、支沟、上巨虚、承山。配穴:若热邪壅结者配曲池、合谷;

[做法]杵针用泻法。

(3)针刺疗法

[取穴]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龟尾等穴

[做法]采取泻法进行强刺激,可以调节胃肠功能而通便。

胆热证

【临床症状】

指胆的热证。胆属少阳经脉,与肝互相表里。故胆的热证、实证,常与肝有联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胁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利胆食物,如青菜、菠菜、笋、洋葱、番茄、四季豆、玉米、南瓜、红皮萝卜、莲藕、山楂、乌梅、玉米须(泡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利胆作用。

(2)忌食食物

忌食油煎、油炸以及上火食物。

【食疗药膳】

(1)冰糖藕粉

[原料]藕粉30克、冰糖10克。

[做法]藕粉、冰糖加水调均匀后,加热煮成稀糊食用,随意服用。

[功效]有清热解郁、利胆止痛的功效。

(2)丹参郁金蜜

[原料]丹参500克,郁金250克,茵陈100克,蜂蜜1000克,黄酒适量。

[做法]将丹参、茵陈、郁金洗净后入锅,冷水浸2小时,中火烧开,加黄酒1匙,小火煎1小时,约剩药汁大半碗,滤出。再加水煎一次,约剩药汁大半碗。将两次药汁与蜂蜜同入盆,搅匀,加盖,大火隔水蒸2小时,冷却装瓶即成。每次服1-2匙,饭后开水冲服,日服2次,3个月为1疗程。

[功效]有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的功效。

(3)绿豆饮

[原料]绿豆30克,玉米须30克,冰糖少许。

[做法]绿豆捣碎备用,玉米须水煎去渣取药液,加水与绿豆共煮,至豆软时加入冰糖,再煮15分钟即成。

[功效]有清热解郁、利胆止痛的功效。

【中医治法】

[治法]清热利胆。

[常方]大柴胡汤。

[方义]本方以大黄、黄芩泻火解毒,通腑泄热;柴胡、白芍、枳实疏肝利胆;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可加板蓝根、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加茵陈清热利湿。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白芍9克,法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黄6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

[加减]若胁肋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发黄者,加金钱草、栀子、青蒿利胆退黄。如果病人热盛烦躁,日久不大便,口干渴,欲饮水,面红,脉洪实,加芒硝10克;如果病人心下实痛,痛及左胁,难于转侧,大便实者,加瓜蒌20克,青皮9克;如果病人呕吐不止,加姜竹茹12克,芦根15克。

【中药处方】

(1)黄芩汤

[主治]热泻热痢。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舌红苦黄,脉数。对胆热证具有疗效。

[处方]黄芩9克,芍药9克,甘草3克,大枣(4枚)。

[用法]上4味,以水10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日再,夜1服。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主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而兼呕者。对胆热证具有疗效。

[处方]黄芩9克,芍药6克,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半夏6克(洗),生姜4.5克(切,一方9克)。

[用法]上6味,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

(3)清胆利气汤

[主治]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寒热有如疟疾,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亦或呕吐黄涎而且粘稠,甚者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脉数且右滑左弦者。

[处方]青蒿8克,淡竹茹9克,法夏6克,猪苓12克,黄芩6克,枳壳5克,陈皮5克,滑石9克(布包),甘草4克,青黛3克。

[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如有呕逆者,加代赭石18克;

如果兼有眩晕,则加白芍12克,泽泻12克,石决明20克;如果出现黄疸,则加田基黄18克,茵陈15克,栀子12克。如果表现为耳鸣耳聋,加杭白菊15克,石菖蒲12克,泽泻12克;如果小便赤痛,则加木通4克,车前子12克。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期门:期门穴是肝经的穴位,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做法]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胸部右侧期门穴半分钟,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胸部左侧期门穴半分钟。

(2)推拿疗法

[取穴]日月:日月穴是胆经上的穴位,位于胸部,乳头下方,第七肋间隙。

[做法]取坐位或仰卧位,先以右手中指指腹按揉左侧日月穴半分钟,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右侧日月穴半分钟。

(3)电针疗法

[取穴]气海、太冲、风池、外关。

[做法]针刺以取气海穴不留针,电针刺激太冲、风池、外关三穴,可缓解胆火上灼。

脾胃湿热证

【临床症状】

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口渴不欲饮,或目身发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南瓜、鲤鱼、茯苓、荠菜、金针菜、莴苣、冬瓜、鲫鱼、蚕豆、赤小豆、莜麦、薏苡仁、玉米、砂仁、白豆蔻等祛湿食物。

(2)忌食食物

不要吃肥肉,蔬菜不要吃生菜、西洋菜、芹菜、韭菜、大白菜等。因为这些菜属寒性的,而你又有湿所以芹菜、韭菜不能吃。不能吃生冷的东西,特别是经雪柜冷藏过的。忌辛辣,严禁烟酒。

【食疗药膳】

(1)人参煨猪肚

[原料]糯米150克,人参15克,葱白7根,干姜6克,猪肚1个。

[做法]将猪肚洗净,葱折去须切段,糯米洗净,一起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沙锅内加水,将猪肚放入锅内,先用武火烧沸,撇去汤面上的浮泡,改用文火煮至极烂熟。空腹温食。

[功效]本方适用于胃虚寒症,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泻泄。

(2)莲子糯米粥

[原料]莲子、糯米各50克,红糖1匙。

[做法]莲子用开水泡胀,削皮去心,倒入锅内,加水,小火先煮半小时备用。再将糯米洗净倒入锅内,加水,旺火10分钟后倒入莲肉及汤,加糖,改用小火炖半小时即可。作早餐或下午当点心吃。

[功效]本方补中燥湿、健脾暖胃、止泻敛汗、安神固精。适用于胃寒怕冷,遇冷则泻,睡眠不佳的患者。

(3)瑞香山药汤

[原料]山药120克,乌梅、甘草各30克,陈皮、木香各3克。

[做法]将以上诸药为末,每次取适量做汤服食,每日2次。

[功效]本方适用于肝脾不和、胃脘胀痛,大便溏薄等。

【中医治法】

[治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清热利湿选用苦寒清热药与清利小便等药配伍,达到湿去热清的目的,常用于湿热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胆、肠道、膀胱等处的外感发热病。

[常方]王氏连朴饮。

[方义]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

[处方]厚朴10克,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5克,香豉炒、焦栀各15克,芦根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

【中药处方】

(1)鱼腥草菊花汤

[主治]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祛痰。适合脾胃湿热,有湿热黄疸,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者服用。

[处方]鱼腥草15克,野菊花6克,茵陈15克,佩兰10克,草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黄连竹茹陈皮汤

[主治]清热泻火,和胃降逆,活血祛瘀,止痛生肌。

[处方]黄连6克,竹茹10克,陈皮6克,半夏10克,苓10克,甘草3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6克,黑蒲黄6克,白及10克,大黄末(冲服)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三仁汤

[主治]宣畅中焦,化湿清热。

[处方]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淡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2克,法半夏15克。

[用法]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2剂。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中院。

[做法]取仰卧位或坐位,以左手手掌或右手手掌以中院穴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对上腹部进行旋摩100次。

(2)按揉疗法

[取穴]三阴交

[做法]三阴交是脾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坐位,右小腿置于左大腿上,以左手拇指指尖,按揉三阴交穴0.5~二分钟,再以此法以右手按揉左小腿上的三阴交穴0.5~l分钟。

(3)针灸疗法

[取穴]中脘、四缝、足三里。

[做法]中脘直刺1寸,行提插泻法1分钟。四缝用三棱针点刺,使局部流出少量黏液。足三里直刺l寸,行捻转补法。

大肠湿热证

【临床症状】

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性质寒凉、味淡或苦,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莜麦、玉米、薏米、小麦、小米、赤小豆、绿豆、蚕豆、苦瓜、黄瓜、冬瓜、大头菜、空心菜、金针菜、苋菜、莴苣、茭白等。

(2)忌食食物

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煎炸品、海鲜、动物内脏,不要嗜烟酒和使用不洁食品,晚间不要吃得过饱或用餐太迟等。?

忌食性质温热,有补益助热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海参、链鱼、草鱼、荔枝、橘子、刀豆、芥菜、薤白等。

忌食味辛辣性温热,易助热生火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菜茴香、大蒜、白蔻等。

忌食磁腻味厚,易生湿、加重湿证的食物,如山药、糯米、红枣、蜂蜜、龙眼、花生、西瓜、松子、猪肉、牛奶、枇杷等。

忌食具有收涩而可滞留湿邪的食物,如乌梅、莲子、石榴、芡实等。

【食疗药膳】

(1)鱼腥草蒸猪大肠

[原料]鲜鱼腥草150克(干品50克),猪大肠200克。

[做法]将猪大肠用食盐揉洗干净,去内壁附属物,后用少许香油搓揉?(为去臊味)后清洗干净,再把洗净的鱼腥草塞进大肠内,两端用线系紧,置盆中加入食盐少许隔水蒸熟即可食用。1-2天吃1次,连食5次。

[功效]清热解毒,润肠通便。适用于肠燥便秘,热结腹痛等证。

(2)马齿苋槟榔饮

[原料]马齿苋10克,槟榔10克。

[做法]煎水代茶饮。

[功效]清热止痢。痢疾初起,发热,便黄绿或脓血者。

(3)马齿苋苦瓜粥

[原料]苦瓜100克,粳米60克,马齿苋15克,冰糖100克。

[做法]将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丁块,马齿苋洗净切碎备用。粳米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米粒开花,放人苦瓜丁、马齿苋末、冰糖,熬煮成粥。每日2次,每次1小碗。

[功效]清热祛暑。适于肠胃湿热痢疾,便稀或脓血者。

【中医治法】

[治法]清利湿热。

[常方]葛根芩连汤。

[方义]本方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银花、贯众清热解毒,加木通、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

[处方]葛根30克,黄连5克,黄芩2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先煮葛根,水煎分2次服。

[加减]若热甚者,加栀子、黄柏助其清热燥湿。腹满而疼痛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止痛。痢下脓血者,加白头翁、马齿苋清热解毒除湿。

【中药处方】

(1)白头翁秦皮汤

[主治]热郁湿蒸,滞留不去而成肠澼。清热利湿,调气理血。

[处方]白头翁15克,秦皮10克,黄连8克,碧玉散15克,广木香9克,槟榔9克,海螵蛸30克,马齿苋30克,椿根皮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口服。

(2)白头翁汤

[主治]热郁湿搏,蕴滞阳明。清热利湿,理气荡滞。

[处方]白头翁15克,黄连8克,生白芍12克,茯苓15克,马齿苋30克,木香9克,碧玉散15克,薏苡仁15克,海螵蛸30克,蒲公英3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服。

(3)黄连红曲汤

[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痢。

[处方]黄芩3克,黄连(姜汁炒)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橘红3克,红曲3克,麸炒枳壳3克,建莲(去皮)3克,生麻(炒) 0.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下脘、肓俞、天枢、关元、大肠俞、次缪、手三里、孔最、足三里、丰隆、太溪。

[操作]可重用按揉小腹收敛法,掌揉脐周消食法。配用揉压俞穴止脱法。拿揉抖颤导滞法以推荡积滞,清利湿热。

(2)推拿疗法

[取穴]天河水,上三关,小天心,内、外劳宫。

[操作]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

(3)针刺疗法

[取穴]天枢、足三里。

[操作]取足阳明经穴为主。湿热证针刺用泻法,以清热利湿;饮食所伤,针刺用泻法,以调中消导。随证配穴:寒湿:加中脘、关元;湿热;曲池、阴陵泉;饮食所伤:内关、梁门。

膀胱湿热证

【临床症状】

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或腰腹作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芹菜、荠菜、马兰头、金针菜、鲜藕、藕节、荷叶等。

(2)忌食食物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肥甘油腻、荤腥温热性食品,忌吃海鱼虾蟹发物。

【食疗药膳】

(1)凉拌莴苣丝

[原料]用鲜莴苣250克,食盐适量。

[做法]将鲜莴苣去皮,用冷开水洗净,切丝、食盐调拌即可。随量食用或佐餐。

[功效]本方清热利尿,适用于沁尿系感染属膀胱湿热者,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

(2)清炒绿豆芽

[原料]绿豆芽250克,油、盐各适量。

[做法]取绿豆芽250克,将绿豆芽洗净起油锅炉炒熟,下盐调味即可,随量食用或佐餐。

[功效]本方清热利湿。适用于尿路感染属膀胱湿热者,症见小便灼热不利或尿频涩痛。

(3)苡仁冬瓜羹

[原料]苡仁100克,冬瓜500克。

[做法]将冬瓜洗净,去皮及内瓤,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用清洁纱布绞取汁液,再将苡米放铝锅内,加水适量,再加入冬瓜汁液,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煎熬2小时即成。

[功效]具有清热解暑、健脾利尿的功能,可治疗暑湿为患,痱子、疮疖及膀胱湿热、小便短黄或不利等症。长夏食用,可加强脾胃功能,免除湿邪之患。

【中医治法】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常方]八正散。

[方义]本方以大黄、栀子清热泻火;篇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利湿清热;甘草解毒止痛。

[处方]滑石、石韦、蒲公英各30克,车前草15克,瞿麦、篇蓄、山栀、灯心草各10克,木通、大黄(后入)、生甘草各6克。

[用法]每天一剂,水煎服。

[加减]热甚者,加柴胡、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呕恶者,加半夏和中止呕。小腹坠胀疼痛者,加乌药、枳壳理气止痛。尿中有血者,加白茅根、小蓟清热止血。

【中药处方】

(1)鱼败银海汤

[主治]清热解毒利湿。

[处方]鱼腥草31克,败酱草31克,金银花18克,海金沙24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石苇12克,地肤子18克,千里光15克,黄芩12克,白花蛇舌草3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知母黄柏汤

[主治]湿热蕴积下焦、膀肮气化不利,治宜清热利湿。

[处方]?知母、黄柏、黑山桅、瞿麦、篇蓄、茯苓、冬葵子各lO克,金钱草、车前草各15克,六一散12克(包),肉桂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苓薏败酱汤

[主治]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清热化湿解毒。

[处方]土茯苓25克,薏苡仁20克,败酱草20克,王不留行10克,石苇15克,匾蓄10克,瞿麦15克,滑石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膀胱、俞穴。

[做法]按摩部位主要在膀胱区进行,膀胱区位于小腹中央。张掌,一手或两手掌重叠,按放在小腹中央,先顺针方向转动按摩2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摩20次。用掌根从小腹中央向下推按至耻骨联合上缘,反复操作3分钟。

(2)针灸疗法

[取穴]肾俞、膀胱俞、中极、曲骨、阴陵泉、三阴交。

[做法]取肾、膀胱两经的背俞穴泻之,以清泄肾与膀胱湿热;中极是膀胱募穴,能助膀胱气化,清理膀胱湿热;曲骨对尿涩难下,效果甚好;阴陵泉、三阴交有健脾利湿通淋作用。均用泻法,先针背部俞穴,后针腹部穴位和四肢穴。

(3)针灸疗法

[取穴]膀胱俞、中极、蠡沟、三阴交、复溜。

[做法]取膀胱俞、中极,意在清利膀胱湿热,加强分清泌浊之功能;因足厥阴肝经络阴器,取蠡沟以导流定痛;三阴交、复溜可加强分清泌浊的作用。

日常保健与预防

饮食保健

由于发热易伤阴,应注意养护阴津,鼓励病人多饮用糖盐水、果汁、西瓜汁、绿豆汤、凉开水等。饮食方面宜食用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富于营养,但易于消化的食品。

生活保健

外感发热的预防在于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感受时邪疫毒。生活有规律,衣着适度。人们要根据节气变化及天气情况增减衣服。中医认为顺应自然是养生防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睡觉不要选在通风口处。因为人在睡眠状态下,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易被外邪所侵袭而致外感性发热。

将病人安置在凉快通风的地方,穿着棉质宽松之衣服,除去身上过多的被服(若觉得畏寒,可加被盖或加穿衣服保暖),多卧床休息。

运动保健

平时要经常做室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做操、爬山等。这样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外感性发热。

调摄保健

首先应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如体温、神、色、肌肤、汗液、气息、脉象等。同时注意体温的护理,如高热时配合酒精擦浴等,热深厥深时,注意保温,汗出时及时擦汗并更换干燥衣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