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头痛
- 家庭护理百科(家庭实用百科)
- 本书编委会编著
- 14068字
- 2021-05-31 09:36:11
头痛的概述
头痛在中医学中又称“脑风”、“头风”、“骨风”等。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络皆循头面,厥阴经上会于巅顶,故头痛可根据发病部位之异而分类。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府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风、寒、湿、热等外邪皆可引起头痛,而以风邪为主)上犯巅顶,邪气稽留,抑阻清阳,可致头痛。此外内伤诸痰,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也可发生头痛。一般在临床上外感头痛可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内伤头痛可分为肝阳头痛、肾虚头痛、阴虚头痛、血虚失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雷头风等。
头痛的症状
患者自觉头部包括前额、额颞、顶枕等部位疼痛,为本病的证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阴、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按头痛的性质有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头痛如裂或空痛、隐痛、昏痛等。按头痛发病方式,有突然发作,有缓慢而病。疼痛时间有持续疼痛,痛无休止,有痛势绵绵,时作时止。根据病因,还有相应的伴发症状。
头痛的原因
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挟寒、湿、热邪上袭。
若风挟寒,寒为阴邪伤阳,清阳受阻,寒凝血滞,络脉绌急而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痛;若挟湿邪,湿性粘滞,湿蒙清阳,头为“清阳之府”,清阳不布,气血不畅而疼痛。外邪所致头痛,其病机如《医碥·头痛》所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害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瘀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如丹溪所言“头痛多主于痰”。饮食伤脾,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足以充营脑海,亦为头痛之病因病机。
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此外,外伤跌扑,或久病人络则络行不畅,血瘀气滞,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头为神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海”,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能上注于头,即头与五脏六腑之阴精、阳气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脏腑之精血、阳气的因素皆可成为头痛的病因,归纳起来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之基本病机。
头痛的辨证
辨外感内伤
可根据起病方式、病程长短、疼痛性质等特点进行辨证。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所致。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
辨疼痛性质
辨疼痛性质有助于分析病因。掣痛、跳痛多为阳亢、火热所致;重痛多为痰湿;冷感而刺痛,为寒厥;刺痛固定,常为瘀血;痛而胀者,多为阳亢;隐痛绵绵或空痛者,多精血亏虚;痛而昏晕者,多气血不足。
辨疼痛部位
辨疼痛部位有助于分析病因及脏腑经络。一般气血、肝肾阴虚者,多以全头作痛;阳亢者痛在枕部,多连颈肌;寒厥者痛在巅顶;肝火者痛在两颞。就经络而言,前部为阳明经,后部为太阳经,两侧为少阳经,巅顶为厥阴经。
辨诱发因素
因劳倦而发,多为内伤,气血阴精不足;因气候变化而发,常为寒湿所致;因情志波动而加重,与肝火有关;因饮酒或暴食而加重,多为阳亢;外伤之后而痛,应属瘀血。
辨证分型的对症疗法
风寒头痛
【临床症状】
头痛时作,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乃作;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性巅顶,循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
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在表之征,属于外感头痛。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常食生姜、大葱、胡椒、红糖等祛风散寒的食物,宜作汤、粥,趁热食用,以利发汗。食后适宜卧床盖被,以助汗出。
(2)忌食食物
不宜食生冷肥腻以免损伤脾胃,使邪气滞留。
【食疗药膳】
(1)葱姜粥
[原料]粳米30~50克,葱白、姜、米醋各适量。
[操作]取葱白、姜适量,洗净,与粳米、米醋少许,清水750毫升共煨粥。热食取汗。
[功效]用治风寒头痛。
(2)加味防风粥
[原料]防风12~15克、白芷10克、葱白数个、粳50~100克。
[操作]取防风、白芷、葱白先煎取药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药汁即可。
[功效]辛温解表,祛风散寒。
(3)川草乌粥
[原料]制川乌2克、制草乌2克、白芍5克、僵蚕5克、生甘草1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操作]将前四味药研成细末,分成5包,粳米煮粥,待熟时加入1包药末搅匀再煮15~20分钟,加白糖适量,稍煮即可食用。痛止则停,忌久服。
[功效]辛温解表,祛风散寒。
【中医治法】
[治法]辛温解表,祛风散寒
[常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方义]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细辛发散风寒,通络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外感头痛要药;薄荷、荆芥、防风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风止痛;茶水调服,取其苦寒之性,协调诸风药温燥之性,共成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处方]川芎9克,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细辛6克,薄荷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
[用法]水煎300毫升,每日以清茶分2次送服。
[加减]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者,加吴茱萸9克、半夏9克,
以温散降逆;若鼻塞流清涕,加苍耳、辛夷散寒通窍;项背强痛,加葛根疏风解肌;呕恶苔腻,加藿香、半夏和胃降逆;巅顶痛加藁本祛风止痛;若巅顶痛甚,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为寒犯厥阴,治当温散厥阴寒邪,方用吴茱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吴茱萸暖肝温胃,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千,全方协同以收温散降逆之功。
【中药处方】
(1)制川草乌汤
[主治]适用于顽固性风寒头痛。
[处方]制川、草乌各6克,白芷、僵蚕各6克,生甘草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绿茶送服。
(2)气雾吸入疗法
[主治]适用于风寒头痛。
[处方]苍耳子10克、防风6克、羌活6克、荆芥6克、白芷6克、川芎3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用杯式或壶式雾化法,将气雾吸入,每天l-2次。
(3)半夏白朮天麻汤
[主治]风寒头痛。
[处方]半夏5克、麦芽5克、陈皮8克,黄柏1克、干姜1克,天麻1.5克、苍朮1.5克、茯苓1.5克、黄耆1.5克、泽泻1.5克、人参1.5克,白朮3克,防风5克、羌活5克。
[用法]水煎,每日饭前温服,头痛时饭后温服。气虚头痛者,可在剂方中多加入黄耆、白朮一同饮用;血虚头痛者,可在剂方中加入当归、川芎一同饮用。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风驰、风门、肺俞。
[操作]重用捏拿拿巅顶镇痛法,揉抹头颈舒经法,按压俞穴止痛法,配用推抖敲击提神法,加用侧掌滚后项部,双拇指按压风驰、风门、肺俞,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2)推拿疗法
[取穴]肩井、揉风池、风府、肺俞、太阳、大椎穴、风池、大杼。
[操作]推拿可先拿肩井5遍,按揉风池、风府,点肺俞,然后揉太阳,以透热为度,最后横擦大椎穴,透热为度,最后揉双侧颈部自风池至大杼。
(3)针灸疗法
[取穴]针刺穴取太阳、印堂、风池、百会、合谷。
[操作]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伴有鼻塞流涕加迎香;伴有发热加曲池、大椎;伴有咳嗽加列缺、肺俞(灸)。
风湿头痛
?? ? ? 【临床症状】
风湿在表,头痛项强,腰背重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发热,脉浮。
头痛时头象衣服包裹一般,昏胀沉重,身重倦怠,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多吃冬瓜、赤豆、薏米、扁豆、山药等健脾化湿的食物。
(2)忌食食物
忌食多油粘腻之物。
【食疗药膳】
(1)藿香荷叶粥
[原料]藿香15克、荷叶30~50克、白芷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操作]荷叶洗净,与藿香、白芷共煎取汁,粳米同煮为粥。调入冰糖,温服,一天两次。
[功效]祛风胜湿,散寒通络。
(2)苍耳子粥
[原料]苍耳子,水适量,粳米粥。
[操作]苍耳子捣烂,水适量绞取汁,加人粳米煮粥,空腹食。不宜与猪、牛肉同食。
[功效]祛风胜湿,散寒通络止痛。
(3)油煎毛蛋
[原料]生姜60~100克,毛蛋(在蛋内已长羽毛的鸡胚胎)2枚。
[操作]取生姜60~100克,去皮拍烂,与毛蛋(在蛋内已长羽毛的鸡胚胎)2枚(去壳),用花生油煎熟即成。
[功效]适用于风湿性头痛,症见头痛困重、遇风或湿邪头痛加重
【中医治法】
[治法]祛风胜湿,散寒通络止痛。
[常方]羌活胜湿汤。
[方义]方中羌活、独活祛风湿,利关节;防风、藁本祛风除湿,发汗止痛;
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治头风疼痛;炙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具有祛风胜湿之效。
[处方]羌活15克,独活12克,白术10克,菊花10克,枳壳10克,川芎18克,白芷10克,防风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薄荷6克,荆芥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去滓,每日1剂,早晚食后大温服。
[加减]纳呆胸闷者,加厚朴10克,陈皮6克;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10克。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生姜、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浊,降逆止呕。若见身热汗出不畅,胸闷口渴者,为暑湿所致,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等。
【中药处方】
(1)黄连香薷饮加味
[主治]祛风除湿,通络利窍。
[处方]黄连12克,香薷12克,藿香12克,佩兰12克,厚朴9克,荷叶6克,竹茹6克,知母6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新加香薷汤
[主治]各种邪湿外侵肌肤引起的头痛。?
[处方]香薷10克、丝瓜络10克、厚朴12克、连翘10克、扁豆花15克、金银花10克、木棉花12克。
[用法]将上药洗净后加入3碗水,先用武火煲滚再用文火煲10分钟即可
(3)独活寄生汤
[主治]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处方]独活9克,桑寄生、细辛、秦艽、防风、肉桂、牛膝、杜仲、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党参、茯苓、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巅顶、头顶、肩井、项背等穴位。
[操作]重用捏拿巅顶镇痛法,揉抹头顶舒经法,按压俞穴止痛法,配用舒肋取穴育阴法,推抖敲击提神法,加用两手捏拿肩井,单手多指拍击项背部,以祛风胜湿。
(2)推拿疗法
[取穴]大椎、风府、头维、足三阴、阴陵泉、三阴交、丰隆。
[操作]患者坐位,医者以双手施用提拿肩井法,点按大椎、风府。仰卧位,施用鸳鸯理额法,点按头维,提拿足三阴,最后点按阴陵泉、三阴交、丰隆。
(3)针灸疗法
[取穴]手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操作]取手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针宜泻法。本方以近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通天疏散太阳,风池和解少阳,头维、合谷清泄阳明,共收疏风散寒化湿之效。本方通调三阳经气,使络脉通畅,血气和顺,则头痛可止。随证选穴:前头痛如上星、阳白;头顶痛加百会、前顶;后头痛加天柱、后顶;侧头痛加率谷、太阳。
风热头痛
【临床症状】
起病急、头痛重,伴有头沉和灼热感,常有发烧、头中觉热、喜凉风,热重时口渴咽干痛、小便赤黄、大便秘结、鼻流浊涕或有牙痛等。舌苔黄,脉浮数。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多食绿豆、白菜、萝卜、芹菜、藕、百合、生梨等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宜多次凉开水及果汁。
(2)忌食食物
不宜食煎炸及辛辣类食物,以免伤津助邪。
【食疗药膳】
(1)杏仁菊花茶
[原料]杏仁3克、菊花3克。
[操作]取捣碎杏仁、菊花,加水煎,代茶饮。
[功效]适用于风热头痛、咽喉肿痛者。
(2)苍耳金银花茶
[原料]苍耳子、金银茶各3克。
[操作]取苍耳子、金银茶,水煎代茶饮。
[功效]适用于外感风热、头痛、鼻塞或流浊涕者。
(3)桑菊豆豉粥
[原料]桑叶10克、菊花10克、淡豆豉15克、粳米50~100克。
[操作]桑叶、菊花、淡豆豉煎取药汁,粳米煮粥至烂熟,加入药汁,稍煮即可食。
[功效]辛凉解表,散风止痛。
【中医治法】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止痛。
[常方]芎芷石膏汤加减。
[方义]川芎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白芷祛风散湿,活血止痛作用,菊花疏风、止痛,生石膏解肌清热,除烦止渴,黄芩清热燥湿,山桅泻火解毒,清热解毒利湿,薄荷解热。
[处方]川芎9克,白芷12克,菊花9克,生石膏30克,黄芩15克,薄荷6克,山桅9克,随症加减。
[用法]共为细末,水煎,每日2次,清茶调服或作汤剂,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口干渴者,加知母12克、石料15克、天花粉15克,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加黄连3克、大黄9克(后下),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中药处方】
(1)柴胡石膏散
[主治]壮热恶风,头痛体疼。
[处方]赤芍药、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乾葛各50克,升麻5克,黄芩、桑白皮各6克,荆芥穗(去土)6克。
[用法]上药为粗末。水1000亳升,入生姜3片,豉10馀粒,同煎7分,去滓,稍热服。
(2)荆芥散
[主治]治伤寒头疼,鼻塞流涕,声重咽乾,胸膈满闷,头痛如破。
[处方]天南星(浸洗。生姜自然汁煮软、切、焙干)、草乌头(炮、去皮、脐)、荆芥穗各25克。石膏(研)5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200亳升,陈茶末10亳升,生姜自然汁半呷,薄荷3叶,水1000亳升,同煎8分,通口服。
(3)疏风止痛汤
[主治]适用于感受风寒后,郁而化热之证,见头项疼痛而胀,恶风畏寒。发热,
遇风痛剧,口微渴,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或数。
[处方]荆芥20克,赤芍15克,生地黄10克,防风10克,川芎15克,天麻10
克,僵蚕10克,白芷10克,蔓荆子10克。
[用法]水煎,每日l剂,分2次服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曲池、合谷等。
[操作]重用推抹额颞降火法捏拿巅顶镇痛法揉抹头颈舒经法,按压俞穴止痛法,配用推抖敲击提神法,加用双拇指压曲池、合谷,宜清泄风热。
(2)推拿疗法
[取穴]风池、风府、天柱、曲池、合谷、大椎、肩井、天宗、百会等。
[操作]先按揉风池、风府、天柱,再按揉曲池、合谷,以疼胀为度,接着空心掌拍击大椎穴,以皮肤微红为度,空心掌拍击双侧膀胱经,微红为度;重拿双侧肩井,按揉天宗,最后拿五经,由五指从前发际拿揉至风池,以按揉百会结束。
(1)针灸疗法
[取穴]太阳(放血)、风池、率谷、列缺。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
肝阳头痛
【临床症状】
情志郁怒,气郁化火,肝阳偏亢;或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僭,风阳旋扰而头痛。本型头痛多有高血压病史。头角抽痛,多偏于一侧搏动样跳痛,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而涩、颈项拘紧感、性急易怒、面红口苦咽干等。舌质红,脉弦。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芹菜、菊花、菊花菜、枸杞苗、枸杞子、金针菜、紫菜、海带、蚌肉、绿茶、天麻等。宜清淡饮食,以平肝潜阳。
(2)忌食食物
不宜吃公鸡、猪头肉、烧鹅等发物,以免触动肝火。
【食疗药膳】
(1)芹菜根煮鸡蛋
[原料]芹菜根250克,鸡蛋2枚。
[操作]取芹菜根250克,洗净切碎,与鸡蛋2枚加水煮至蛋熟。每日早晚各1次,食蛋饮汤。
[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时作时止、经久不愈之头痛者。
(2)天麻石决明猪脑汤
[原料]猪脑1个,天麻10克,石决明15克。
[操作]将上3味同放锅中,加水适量,以文火烧1小时,炖成厚羹汤,捞去天麻、石决明即可。食脑,喝汤。可分2~3次食完。宜常服。
[功效]适用于肝阳头痛、头晕胀痛、心烦易怒、睡眠不足等症。
(3)菊花鱼汤
[原料]杭白菊10克、鲜河鱼1条(250克),酒、姜、葱等。
[操作]杭白菊、鲜河鱼,加入酒、姜、葱等调料后一起煮汤食用。
[功效]适用于肝阳头痛。
【中医治法】
[治法]平肝潜阳。
[常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义]本方为治疗兼有热象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山栀子,黄苓清热;杜仲、桑寄生补肝肾;益母草活血;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茯苓宁心安神,健脾补中。上药合用,共凑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效。
[处方]天麻12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黄芩15克,山栀9克,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夜交藤30克,茯神15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随症加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脉弦细,舌红者,可酌加生地12克、何首乌15克、女贞子12克、枸杞子12克、旱莲草12克,以滋养肝肾;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红、便秘、溲赤、苔黄、脉弦数,肝火偏旺者,可加龙胆草9克、夏枯草12克、郁金12克,以清泄肝火。
【中药处方】
(1)镇肝熄风汤加减
[主治]平肝阳为主。
[处方]淮牛膝10克,生龙骨10克,白芍10克,天冬10克,生麦芽10克,生牡蛎10克,赭石10克,玄参10克,川楝子10克,青蒿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2)羊角菊花汤
[主治]治肝阳上扰引起的头痛。
[处方]山羊角粉15~30克(先煎)、白菊花12克、川芎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头风汤
[主治]适用于肝阳过亢或肝郁化火者,证见头痛暴作,痛剧,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操作]钩藤15克(后下),白芍15克,石决明30克(先煎),牛膝10克,菊花10克,全蝎3克,地龙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每日l剂,早晚分服。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巅顶、百会、两颞、桥孔等。
[操作]重用捏拿巅顶镇痛法,擦抹百会潜阳法,扫散两颞滋阴法,推抹桥孔平肝法,拨揉两颞利胆法,配用揉抹头颈舒经法,舒肋取穴育阴法,按压俞穴止痛法,加用搓揉上肢活络法(两手多指拿揉两上肢,两掌对搓,对扣以上部位),以平肝潜阳。若两手麻木者,可用两手握拿患者手掌对揉,分别牵拉,抖动患者手指。
(2)针灸疗法
[取穴]悬颅、颔厌、太冲、太溪。
[操作]取足少阳、厥阴、少阴经穴。针宜泻法。远部取太冲平肝,太溪补肾,是育阴潜阳的治法。目赤加关冲放血;面觉烘热加内庭。
(3)刺血疗法
[取穴]商阳、少商、中冲、关冲、少泽
[操作]取手井(商阳、少商、中冲、关冲、少泽)、手十宣放血。每日一次,两组穴交替使用。头痛眩晕明显者或耳门动脉搏动明显者,加刺百会、太阳放血。舌强、恶心或呕吐者,加刺金津、玉液放血。
肾虚头痛
【临床症状】
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肾虚髓不上荣,脑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是肾阴不足,心肾不交之象。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选食家禽、蛋、鱼及核桃、桂圆、莲子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宜食韭菜、韭菜子、冬虫夏草、核桃肉、麻雀肉、鸽子肉、驴肉、黄狗肾等。宜食人参、山药、香菇、大枣、鸡肉、猪肚、鳝鱼、泥锹、莲子、粟子、扁豆等。
(2)忌食食物
勿食生冷之物。
【食疗药膳】
(1)人参核桃粥
[原料]人参5克、核桃3~8个、粳米100克。
[操作]人参洗净切片,砸开核桃取出核桃肉,两者与粳米同煮,先用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1小时左右至粥熟,可加红糖适量,温热服食。
[功效]头脑空痛,伴眩晕耳鸣,遇寒冷痛增加,得温热痛减少。
(2)健脾益气粥
[原料]人参3克、五爪龙30克、白术20~15克、甘草6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
[操作]先将人参洗净,切片,与五爪龙、白术、甘草同煎取汁,去渣,加粳米煮粥,将熟时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头痛绵绵,过劳益甚,神疲乏力。
(3)八珍粥
[原料]山药、茯苓、扁豆、莲子、大枣、猪肚、粳米等适量。
[操作]将上物用文火久熬。
[功效]适用于气虚头痛。
【中医治法】
[治法]平肝潜阳,养阴补肝,健脾益气。
[常方]大补元煎加减。
[方义]方中山萸肉、生地、怀山药、五味子、龟板胶、鹿角胶等滋肾填精;巴戟天、仙灵脾、仙茅、益智仁、乌药等温补元阳;炙黄芪、太子参、红参、白术、炙甘草等益气培中;金樱子、诃子等收敛固涩。
[处方]炙黄芪30克。太子参、丹参、生地、怀山药各20克,山萸肉、益智仁、巴戟天、仙灵脾、白术、乌药、五味子、金樱子、诃子各10克,仙茅、炙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加减]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者,可加用附子9克(先煎)、肉桂6克,以温补肾阳;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者,可加麻黄6克、细辛6克、附子9克,以温经散寒。
【中药处方】
(1)熟地枸杞子汤
[主治]治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处方]方用熟地、枸杞子、山药各15克,山茱萸、菊花、丹皮、天麻、白蔟藜各10克,土茯苓15~30克。若头痛重加醋玄胡、全蝎;五心烦热加地骨皮;血虚加当归、自芍、川芎;脘胀食少加佛手、炒麦芽、山楂。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金匮肾气丸加减
[主治]补益肾阳。
[处方]熟地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桂枝6克,制附子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3)右归饮加减
[主治]补肾益元,养阴生精。
[处方]熟地黄20克,炒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5克,肉桂15克,制附子10克,川芎10克,甘草lO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4)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主治]补肾益元,养阴生精。
[处方]麻黄12克,炮附子9克,熟地黄15克,首乌12克,杜仲12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百会、两颞、舒肋、肾俞,单掌揉,摩气海、关元等。
[操作]重用搓抹百会潜阳法、扫散两颞滋阴法,舒肋取穴育阴法,配用捏拿巅顶镇痛法,按压俞穴止痛法,加用双拇指揉压肾俞,单掌揉,摩气海、关元,以滋阴补肾。
(2)推拿疗法
[取穴]气海、关元、肾俞、大肠俞、志室、命门、百会、风池、太阳、涌泉、三阴交等。
[操作]首先以气海、关元为重点摩腹6~8分钟,拇指按揉双侧肾俞、大肠俞、志室,掌根擦背部督脉,尤以下段为主,接着横擦腰部肾俞、命门及腰骶部,均以透热为度,掌振关元、百会,最后拿肩井,揉风池、太阳,擦涌泉,揉三阴交。
(3)针灸疗法
[取穴]百会、风池、三阴交、太溪、侠溪、行间。
[操作]针宜补法,隔日1次,留针30分钟。
血虚头痛
【临床症状】
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血分不足,虚火上逆,故头痛而晕;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心悸易慌:血虚易导致气虚,气虚则神疲乏力;面统,舌淡,脉细弱均为血虚之象。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黑芝麻、何首乌、枸杞子、菊花、菠菜、荔枝、大枣、葡萄、花生、桑椹、红枣、龙眼肉、猪肝、猪脑、海参、葵花子等滋补饮食以利养血补血。
(2)忌食食物
不宜苦寒泻下类食物,以免耗损精血。
【食疗药膳】
(1)木耳羹
[原料]木耳(干品)15克,冰糖10克。
[操作]取木耳(干品)15克,加水胀发洗净,加入清水300毫升,冰糖10克,文火炖烂即成。
[功效]适用于面色苍白、血虚头痛者。
(2)胡麻仁粥
[原料]黑芝麻、粳米适量。
[操作]以上两物用于煮粥。
[功效]头痛而晕,心悸气短,面色苍白。
(3)葵仁白糖散
[原料]葵仁、白糖适量。
[操作]葵花子研碎,加白糖开水调食。
[功效]养血补血。
【中医治法】
[治法]养血调血。
[常方]加味四物汤加减。
[方义]方中以熟地滋肾补血为君药,当归补血和血为臣药,白芍敛阴养血为佐药,川芎行气活血为使药。四味药均属血分药,但在配伍中以补为主,以通为用,补血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配合得当,颇有法度。
[处方]生地12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菊花9克,蔓荆子12克,黄芩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加减]血虚导致气虚,症见神疲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者,可加黄芪15克、党参12克、细辛6克,以益气养血,散寒止痛;肝血不足,肝阴亏掼,血虚阴虚并见,出现耳鸣、虚烦、少寐、头晕明显者,则加何首乌15克、枸杞子12克、黄精12克、酸枣仁12克,以补肝益肾
【中药处方】归脾汤
(1)八珍汤加减
[主治]滋阴养血。
[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补中益气汤加减
[主治]适用于气虚为主,兼见阳气不足者,证见头痛,头晕,失眠,神疲乏力,形寒肢冷,不能承受重体力劳动,舌淡苔白,脉沉细,久治不愈。
[处方]黄芪40克,人参10克,白术15克,炙甘草12克,陈皮15克,升麻12克,柴胡15克,川芎20克,藁本20克,葱白6克,细辛3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虚烦、耳鸣、头晕者加首乌15克、枸杞子15克、黄精15克;少寐者加酸枣仁10克;畏风怕冷者加细辛3克、防风10克;纳呆者去人参,加焦山楂15克、鸡内金10克。
(3)十全大补汤
[主治]气血双补,久病体虚,精神倦怠,腰膝酸软。
[处方]猪肉500克,墨鱼、猪肚各50克,党参、茯苓、酒白芍、炙黄芪、炒白术各10克,肉桂3克,熟地、当归15克,炙甘草、炒川芎各6克,姜30克,猪骨、葱、姜、花椒、料酒各适量。
[用法]首先将所有中药洗净装入纱布袋中,猪肉、墨鱼、猪肚洗净切件,猪骨洗净捶破,将所有原料放在同一砂锅中;起上汤调味,注入砂锅中猛火烧开,改用文火煨炖,待肉类熟烂(约二小时左右)去葱、姜及药袋。食肉,饮汤。每日早晚各一次,服完一剂即可见效。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巅顶、两颞、额颞、太渊、列缺等。
[操作]重用捏拿巅顶镇痛法,揉抹头颈舒经法,拨揉两颞利胆法,按压俞穴止痛法,配用推抹额颞降火法,加用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路线,双拇指同取太渊与列缺,以补益气血。
(2)推拿疗法
[取穴]心俞、膈俞、脾俞、气海等。
[操作]患者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点按心俞、膈俞、脾俞,继施用孙猴搔抓法、点鸠掐里法、点按气海穴。
(3)针灸疗法
[取穴]上星、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取督脉、足阳明、太阴经穴。针宜补法。随证选穴:头痛缓解后,酌灸肝俞、脾俞、肾俞、气海等穴。
痰浊头痛
?【临床症状】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满闷;痰浊上这,则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均为痰湿内停之征。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茯苓、陈皮、生姜、砂仁、苹果、萝卜、海带、薏仁米等以利祛痰,且食清淡素食。
(2)忌食食物
忌食辛辣油腻肥甘食物,以免助生痰湿。
【食疗药膳】
(1)加味橘皮粥
[原料]橘皮15~20克、山药10克、法半夏10克、粳米100克。
[操作]先将橘皮、半夏煎取汁,去渣,然后下山药、粳米煮粥;或将橘皮晒干,与山药、半夏共研为细末、每次用3~5克调入已煮沸的稀粥中,再同煮为粥。
[功效]头痛昏蒙,多痰,胸闷恶心。
(2)竹笋粥
[原料]熟冬笋100克,猪肉末50克,粳米100克,麻油25克。
[操作]先将熟冬笋切成丝,锅内放麻油烧热,下入猪肉末煸炒片刻,加入冬笋丝、葱姜末、盐、味精,翻炒入味,装碗备用。粳米加水用文火熬粥,粥将成,把碗中的备料倒入,稍煮片刻即成。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食。
[功效]化痰祛湿。
(3)萝卜姜汁饮
[原料]萝卜汁、生姜汁适量。
[操作]以上两汁和匀饮用。
[功效]化湿祛痰。
【中医治法】
[治法]化痰降浊化湿。
[常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义]方中人参、黄耆、白术补脾胃,养元气;干姜、苍术、半夏、茯苓、泽泻祛寒湿,化痰饮;天麻定虚风,止眩晕;神曲、大麦蘖面、陈皮理脾胃,助消化;黄柏以制苍术之爆,并能降内伏之虚火。配合成方,共奏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的功效。
[处方]半夏9克,白术15克,天麻12克,陈皮9克,茯苓15克,厚朴6克,白蒺藜15克,蔓荆子12克,甘草6克,大枣7枝,生姜3片,随症加减。
[用法]水煎,每日l剂,早晚分服。
[加减]痰浊郁而化热,症见日苦、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去白术,加黄芩12克、竹茹9克、枳实9克,以行气清热燥湿。
【中药处方】
(1)四君子汤加减
[主治]健脾化痰兼以除风。
[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防风10克。
[用法]水煎,每日l剂,早晚分服。
(2)温胆汤加减
[主治]健脾祛湿,化痰通络。
[处方]半夏lO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陈皮15克,茯苓10克,菊花10克,蔓荆子15克,刺蒺藜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3)五苓散加减
[主治]健脾祛湿,化痰通络。
[处方]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lO克,桂枝10克,菊花15克,白芷9克,钩藤6克,陈皮15克,天麻10克。加减:若兼有口苦、大便不畅、苔黄腻等化热征象,去白术,加黄芩6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若兼有瘀血者,加川芎15克、当归10克;若有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克;兼风痰者,加制白附子6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阴交、石门、关元、中极、曲骨。
[操作]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脐下阴交穴处,其余四指分置腹部两侧,自上向下逐步推动,经石门、关元、中极至曲骨穴止,反复操作。
(2)推拿疗法
[取穴]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丰隆、内关、涌泉、肩井等。
?? ? ? [操作]首先在腹部中脘、天枢穴用一指禅推法作10分钟,接着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然后在左侧背部横擦,透热为度,按揉两侧足三里、丰隆、内关穴,揉双侧涌泉穴,最后顺时针摩腹10分钟,拿肩井十余次。
(3)针灸疗法
[取穴]百会、印堂、头维、丰隆、合谷。
[操作]针宜泻法,呕吐者加内关、中脘;便溏者加天枢。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瘀血头痛
【临床症状】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久病入络,或头部外伤,瘀血内停,脉络不畅,故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且如锥刺;舌紫,脉细涩乃瘀血内阻之征。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桃仁、山楂、藕、蒲黄、蒲黄、玫瑰花、红花等。血瘀兼受寒、怕冷、苔薄白者,可酌加桂皮、生姜、细辛等;瘀久郁热者,舌质红、苔薄黄,可酌加桑叶、菊花、芹菜等。
(2)忌食食物
忌食辛冷食物。
【食疗药膳】
(1)银杏红枣汤
[原料]银杏仁3~6克,红枣适量。
[操作]将银杏仁炒熟研粉,红枣加水煎为汤,再将银杏粉调入红枣汤内即成。吃枣,饮汤。
[功效]适用于头风眩晕。
(2)鳙鱼川芎白芷汤
[原料]鳙鱼1尾,川芎、白芷各60克,调料适量。
[操作]将鳙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味药装纱布袋中,扎口,入锅同炖至鱼肉熟时调味,捞弃药袋即成。食鱼,饮汤。
[功效]适用于头痛、头风眩晕等症。
(3)桃仁粥
[原料]桃仁皮、尖适量,粳米适量。
[操作]桃仁皮、尖加水研磨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
[功效]主治头痛剧烈,如同针扎,舌紫暗
【中医治法】
[治法]活血化瘀。
[常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方义]方中麝香芳香开窍,窍开则气机畅亦行。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血祛瘀,瘀散则血行通畅,血行气亦行。另外,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老葱、黄酒协同麝香,通阳开窍,温经散寒等等。
[处方]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麝香3克,生姜3片,葱白2根,菖蒲12克,郁金12克,细辛6克,白芷9克,随症加减。
[用法]水煎,每日l剂,早晚分服。
[加减]头痛甚者,可加虫类搜逐之品,如全蝎3克、蜈蚣2条、地鳖虫9克等;气血不足者,可加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头痛缓解,但有头晕、健忘、不寐多梦者,上方去麝香,加何首乌15克、枸杞子12克、熟地12克、酸枣仁12克等,益肾养心。
【中药处方】
(1)血府逐瘀汤加减
[主治]活血行气,祛瘀通络。
[处方]桃仁15克,红花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地黄9克,赤芍6克,牛膝9克,桔梗6克,柴胡6克,枳壳9克,丹参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补中益气汤加减
[主治]活血化瘀为主。
[处方]黄芪20克,人参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白术10克,柴胡6克,川芎20克,羌活10克,赤芍lO克,首乌lO克,甘草6克。加减:头痛甚者加全蝎3克、蜈蚣3克;气血不足者,加黄芪15克、当归15克;如头痛缓解,伴头晕,健忘,不寐者,去麝香,加首乌15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3)瘀血头痛验方
[主治]瘀血型头痛。
[处方]大黄5克(后下),全蝎2克(冲服),地龙、五灵脂、川芎、红花、柴胡、当归尾、桃仁各10克,牛膝、赤芍各15克,桔梗、枳实各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5天为1疗程。
【穴道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前头痛,取印堂、攒竹、合谷、内庭穴;侧头痛取太阳、角孙、悬颅、外关、足临泣穴;后头痛取天柱、风池、后溪、申脉穴;头顶痛取百会、上星、太冲、内关穴。
[操作]针刺,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2)针刺疗法
[取穴]阿是穴、合谷、三阴交。
[操作]取阿是穴及手阳明、足太阴经穴。补泻兼施。瘀血头痛多由外伤或久痛络脉蓄血所致,故随痛处进针,出针后不按孔穴,任其流出恶血,即以痛为俞、血实者决之的意思。同时补合谷以行气,泻三阴交以活血,以希化瘀定痛。眉棱痛加攒竹;侧头痛加太阳;后头痛加脉;头顶痛加四神聪。
(3)拔罐疗法
[取穴]取穴印堂、太阳、曲池。
[操作]瘀血者刺络后拔罐。
日常保健与预防
饮食保健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均衡营养,并注意滋补。注意饮食调剂,克服偏食习惯,经常锻炼身体,促进气血运行,使脑髓得以濡养。各类头痛患者均应禁烟戒酒。
生活保健
头痛患者宜注意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光线不宜过强。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的运动。可选择合适的头部保健按摩法,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防止头痛发生。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使气血流通,减少疾病的发生。
预防保健
外感头痛由于外邪侵袭所致,故平时当顺应四时变化,寒温适宜,起居定时,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抵御外邪侵袭。意安全,避免发生头部外伤,减少因外因引起的头痛。
内伤头痛多因禀赋不足,肾精不足或饥饱劳倦,病后失养所致,故应注意休息,防止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正气的恢复。内伤所致者,宜情绪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注意休息。
医疗保健
尽早就医,接受检查、诊断、治疗。
提供有利信息,供医师诊断参考,如头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频率、间隔时间及正确位置和是否有合并其它症状。
定期回医院诊察治疗。头痛未愈者应坚持治疗。如突然头痛发作,应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