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嘴上工夫,改变你一生
- 所谓高情商就是会说话(励志人生之智慧经营季)
- 张新国
- 3025字
- 2021-05-27 16:42:45
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能可能因此扭转一生。说话从来就是一门艺术。过分直接会显得生硬,让人无所适从;过分直言会令对方难堪,让人无法接受。讲话,当然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真实可信,有的放矢,同时又需委婉曲折,见机行事。
在现实生活中,求人办事时一定少不了提问。而提问的艺术对于了解对方、获取信息、促进交流,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不仅能掌握会话的进展,控制会话的方向,并且能开够启对方的心扉,拨动对方的心弦。而想要把握住这份说话的度,就必须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不该问的不要问
在提问时,一定要把握好适可而止。问答是双方活动,必须让对方乐于回答。在问话之后,一定要察言观色,从对方的表情当中获取信息反馈。
对方低头不语或答非所问,可能是表示他不感兴趣或不能回答,就要换个提法再问;对方面露难色或有疲劳厌倦感,就不能穷追不舍,应该适时而止。通常不要冒昧地问宾客的工资收入、家庭财产、个人履历等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话题是不宜问的:
一是别人的隐私不应问。在与人交际中,为了避免引起对方的不快,一定要避免提问对方的隐私。比如说:“你什么时候出生的?”“你一个月的工资多少?”“你为什么还不结婚?”“你是不是在外面有份兼职?”……等等。
打听这些个人隐私的问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还有可能会导致“战争”爆发。
在你准备向对方提问某个问题时,最好先在脑中想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隐私问题。假如涉及了,就应该尽可能地去避免他,这样对方不仅会乐意接受你,还会因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产生好印象,同时也会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对方不明白的问题:假如你不确定对方是否能够充分地回答你的问题,那么还是不问为佳。比如,你问一位医生:“去年发生在本市的肝炎病例是多少?”很可能这个问题对方就答不上来,因为一般的医生都不会费神地记住这些数字。要是对方回答说“不清楚”,就会使答者失去面子,问者自己也会感到没趣。
三是不要问同行的营业情况:同行相忌,一般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往往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营业情况或秘密告诉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即使你问到这方面的问题,也只会自讨没趣。
四是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对方回答说:“在北京”或说“在香港”,那你就不宜问下去。倘若对方高兴让你知道,他一定会主动地说出,而且还会说:“欢迎光临”之类的话。不然别人就是不想让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多问。此外,在问其他类似问题时,也要注意掌握问话尺度,应当适可而止。
五是在交际中,不该问的,即使你想问也不要问:凡对方不知道或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提到。要时刻记住,问话的目的是引起双方的兴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没趣。
问话的方式
生活中,怎么巧妙提出问话的方式呢?下面这则小故事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正确而艺术地运用提问方式的重要性:
一位信徒问牧师:“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
牧师拒绝道:“不可以!”
另一位信徒问:“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
牧师回答说:“可以”!
这则小故事至少可以给我们两条启示:提问时,首先要考虑提什么问题;其次是如何表述问题。另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只有把这三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问时才能问得恰到好处,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以便更好地掌握问话的尺度和技巧:首先,一定要因人而问。生活中的人们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有各个相异的知识水平和互不相同的生活环境等,因此不可“千人一问”。所谓“因人而问”,主要在于:
首先,对象不同,提问的内容也就要不同。如果是一对挚友,那就可以相互询问:“你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二是即便是同一内容,但是不同的对象,也要有不同的问法。有的时候,所谓“太不艺术”,指的便是提问不看对象。要想让别人打开话匣子,就要“量体裁衣”,因人而问。
其次,注意问话时机。提问的时机也很重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过的:“思想使人说出当时当地可能说的和应当说的话。”说话的时机,是由说话的时境提供的。构成说话时境的四个要素就是说话主体所感知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一个人在不该说这话时却说了,这叫作急躁;一个人在该说时却不说,这叫作隐瞒;一个人不看对方脸色便贸然开口,这叫作闭着眼乱说。孔子讲的,就是根据时境把握说话时机的问题。
通常来讲,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要提出一些与此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要提出一些太复杂、太生硬、或会引起对方不快的问题;当对方遭遇困难或麻烦,需要自己一个人冷静思考时,那就最好不要提出任何问题。
再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具体精细的。抽象的问题时常引出笼统的回答,而具体的提问或许会如愿以偿。
最后,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先后有序的。在提问时,一定要讲究逻辑顺序,不要一下子就把人“将”死了。
如果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易入难,由具体到抽象,以此为序,从对方熟悉的、直观的、易于回答的问题问起,并且注意前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既有利于对方做出问答,提问的人又可登堂入室,探骊得珠,获取预期的效果。
否则的话,第一炮就“卡壳”,那么提问就难以继续了。所以掌握提问的艺术也是必需的。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之后,为了报道中国人民支援埃及人民反英侵略的斗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曾随中国商品展览团去埃及当过说明员的工人,向他提出一个文绉绉的问题:“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一时间结结巴巴回答不上来。在采访过程中出现的僵局,令那位记者意识到自己的“提问太不艺术”。
从一般的角度来讲,艺术的提问方法分别有以下几种:
开门见山提问法。所谓开门见山提问法的意思,也就是指在与对方交谈中,有不明白的问题或想了解某一问题时,直截了当地向对方提问,而不绕圈子。
例如:“你对这件物品感兴趣吗?”开门见山法具有言简意明的特色,当然,也不能什么场合都使用。当对方对某些问题有所避讳时,就不宜直问。
委婉含蓄提问法。我们在上面提到过,当对方对某些问题有所忌讳时,不宜直问,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样提问才算恰当呢?
智者会采用委婉、曲折的问法,迂回含蓄地提出问题。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委婉含蓄提问法。”
诱问导入提问法。诱问导入意思就是指有目的地诱问、引导,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落入自己所预设的“陷阱”。
限制选择提问法。限制选择提问法,我们还可以把他称为“二者择一法。”他是一种故意将对方的选择范围限制在两个选择之间的提问方式。
比如,你想邀约顾客,并想让他按你设想的时间赴约,于是,你在即将结束交谈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是明天晚上见,还是后天晚上见?”
这里“明天晚上见,还是后天晚上见?”就是“限制选择法。”在限制选择的提问中,倘若能够使所提的问题明确而具体,就会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某国家,有些人喜欢在咖啡中加鸡蛋,所以咖啡店在卖咖啡时总要问:“加不加鸡蛋?”后来,相关人员建议咖啡店把问话改动一下,变为“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结果,咖啡店鸡蛋销售大增,利润增大。
这里,前后两句都是二者择一提问法,但提问的效果却不一样。前者的提问,给顾客留下的选择余地比较大,而后者舍去了加不加鸡蛋这个大前提,直奔加几个鸡蛋的具体问题,这就进一步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从而有利于己方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