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胃  痛

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常有涉及。考点大多集中在中医的分证论治上,首先要了解其诊断,考题中出现近心窝处、胃脘部等关键词要首先考虑到是胃痛疾病,熟悉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有助于分证论治的复习,重点关注寒邪客胃、饮食伤胃及胃阴亏虚的内容。

考点集合

一、概念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

1.胃痛的常见病因 ①外邪犯胃②饮食伤胃③情志不畅④脾胃素虚

2.胃痛的主要病机 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三、诊断和病证鉴别

1.胃痛的诊断要点

(1)主症: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2)兼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

(3)发病特点: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2.胃痛与真心痛、胁痛的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img

(2)胃痛与胁痛:胁痛以两胁疼痛为主,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胃痛以胃脘痛为主,由肝气犯胃所致,常攻胀连胁,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四、辨证论治

1.胃痛的辨证要点 ①辨虚实②辨寒热③辨在气在血

2.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立足于“通”(通则不痛)(2001)

3.分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方药】良附丸方加减(2001,2004)

【加减】如兼见恶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如兼有纳呆、身重、恶心欲吐、苔白腻等寒湿症状,可用厚朴温中汤;若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者,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2002)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或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方药】保和丸加减(2005,2009)

【加减】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若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随情志因素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如胃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之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此时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药。

(4)湿热中阻证——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主症】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药】清中汤加减。

【加减】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若为痰湿阻胃,可用二陈汤合平胃散。

(5)胃阴亏虚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2006,2016)

【主症】胃脘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加减】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以制酸;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宜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若阴虚胃热可加石斛、知母、黄连。

(6)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势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2013,2017)

【加减】若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若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当为气虚无以行血,加党参、黄芪;便黑者,加三七、白及。

(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2001,2002,2011)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2005,2006,2011)

【加减】泛吐清水较多,宜加干姜、制半夏、陈皮、茯苓;泛酸,可去饴糖,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可加理中丸;若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可用附子理中汤;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可改用香砂六君子汤。亦可用李东垣的升阳益气法以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黄芪、党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