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文明古国的早期医学
一、古埃及医学
埃及地处东北非,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地带。古埃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文化交流上有着特殊意义,其医药文化对东西方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人们可以从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的一些纸草文中,窥测古埃及医药文化的概貌。
(一)纸草文、 神话及木乃伊中的医药学
埃德温史密斯外科纸草文献 (Edwin Smith Surgical Papyrus),简称史密斯纸草文。该文献著于公元前21~前16世纪。文献中主要记载了48个外科病例,每例按检查、诊断、治疗、预后加以记录,并按预后分为治愈、可疑与无望三类;还记载了火棍疗法、冷敷疗法、外科手术、药物治疗等治疗方法。史密斯纸草医学文献所反映的资料表明,古埃及医生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切脉可知道患者心脏的情况。埃伯斯纸草医学文献(Ebers Papyrus),是以莱比锡大学埃及学教授埃伯斯 (G.Ebers,1837—1893)的名字命名的。该文献著于公元前1552年,是一部 “治疗所有疾病”的书,包括内、外、妇、儿、眼、皮肤各科及卫生防疫等内容,记录有250种疾病,并对疾病做了初步分类;载药700余种,方剂877个。赫尔斯特纸草医学文献 (Hearst Papyrus),著于约公元前16世纪,载方260首,记述了多种疾病的诊治方法。另外还有柏林纸草医学文献 (Berlin Papyrus)、康氏纸草医学文献 (Kahun Papyrus)、伦敦纸草医学文献 (London Papyrus)等。这些纸草医学文献是直接反映古埃及医学的珍贵史料,展示了昔日古埃及医药卫生文明的状况。
图1-6 伊姆霍泰普
伊姆霍泰普 (Imhotep)意为 “平安到来的人”,是古埃及第三王朝左赛王 (约前2800年)的宰相和建筑师,相传他是第一个设计建筑金字塔的人。据说史密斯纸草医学文献出于他之手。在他死后,人们尊他为 “健康之神”。古希腊人也对他非常崇拜,视为神医 (图1-6)。
古埃及人为防止尸体腐烂而用独特的方法将其制作成干尸,即木乃伊。从现存的木乃伊身上,可以了解古埃及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迄今为止已发现天花、冠心病、埃及血吸虫病、典型风湿性关节炎、脊椎结核、软骨病、骨折、胸膜炎、膀胱和肾结石,以及动脉硬化等病,是病史研究的重要实物史料。
(二)基本医学理论及其他医学成就
古埃及人的生产、生活与尼罗河息息相关,因此非常关心河水的季节性泛滥。基于类比联想,他们自然地把对气象与河水的观察结果与人体现象联系起来,注意到人体的脉管与呼吸;认为人体是由固体成分(土)与体液(水)组成,脉管相当于 “沟渠”,体温是火,呼吸是气,体液与气流注于脉管中;脉搏相当于河水涨落,血液则是人赖以生存的源泉;来自空气中的灵气(Pneuma)赋予人活力,灵气与血液流注的管道称 “气动脉”(Arteria,拉丁文art为气),灵气与血液失去平衡则发生疾病。这种灵气与原始体液病理说,对以后的希腊医学影响很大。另外,古埃及人认为呼吸对人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呼吸停止,血液就停止流动,生命就要终结;血液对人也很重要,血红的颜色也曾被他们认为是生命的象征、生的希望。
在纸草文中有很多药方,仅埃伯斯纸草文中便有近1000种。古埃及人还用栓剂插入阴道治疗妇科疾患,更有使用催吐剂、灌肠剂、糊剂和软膏等剂型的记载。古埃及的外科学也较发达,已有用麻醉术和绷带的记载。
古埃及的卫生法规较为严格,法规规定要清洁室内外环境,注意饮食,屠宰的动物肉要由祭司检查可否祭祀,如不合卫生要求,不许为祭祀所用。古埃及的医疗法规要求每个医生只能专治一种病。医生行医受特殊法规约束,医生如按经典条文医治,患者死亡,则医生无罪;若违背条文,则要处死。
古埃及医学教育较为发达,医生习业是在神庙中接受学校式的教学训练,同时也需学习祭祀、通祷文与巫书。古埃及的医学对地中海地区的医学影响也很大,公元前6世纪后,埃及希利俄波利斯的学校中有许多希腊人、犹太人、腓尼基人、波斯人来此受业。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医圣希波克拉底都曾来埃及游学。
二、古巴比伦及亚述医学
西南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农业发达,古称 “美索不达米亚”,意指河间之地。公元前5000~前4000年之间,在这里产生了最早的苏美尔文明。公元前2000年时,来自叙利亚草原的一支闪族阿摩利人占据巴比伦城,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创造了灿烂的巴比伦文化。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即今伊拉克的摩苏尔)还有一支闪族——亚述人。他们建立了一个强悍的军事帝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千余年,历经早期亚述、中期亚述、亚述帝国三个历史时期,公元前605年亚述帝国灭亡。
(一)古巴比伦医学
1.泥板文献及其基本医学理论 两河流域早期使用楔形文字在黏土制成的板砖上书写。根据出土的泥板记载,古巴比伦人已按身体部位对各种疾病进行分类,并以各种疾病的症候群来观察患者。此外,还有对风湿病、心脏病、肿瘤、脓肿、皮肤病及各种性病的记载。
古巴比伦人重视肝脏,认为肝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 “灵魂”的居所(图1-7);把人体比喻为 “小宇宙”,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会影响人体;还认为心主精神,耳主意志;注意饮食,把清新血液作为长寿要诀。古巴比伦人还注重清洁卫生,在一些古城下发掘出供水管和黏土制的排水管。当时的法律规定凡麻风等传染患者要远离城市,这是早期关于传染病的隔离思想。
图1-7 占卜所用肝脏模型
2.占星术及医学法典 巴比伦人特别重视星相及占星术,很早就开始注意观测天体星辰变化与人类疾病的关系,逐渐产生了天人一致的观念。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地、水三者对人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疾病是由外来的病魔侵入引起的。
古巴比伦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约前1792—前1750)在位时国势渐强,在统一巴比伦尼亚后制定了现存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其中有关医药的条文有40余款,约占全部条文的1/7,是研究古巴比伦医学的重要史料。据该法典所记,古巴比伦医生能用青铜刀进行难度较大的手术;涉及法律方面的主要是外科手术、整骨、眼科手术等成败的规定;在医疗事故的处理上,对发生在统治者身上的医疗事故处理严厉,而对发生在奴隶身上的医疗事故处理很轻。
(二)亚述医学
在亚述巴尼拔皇宫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与医学有关的泥板文献,记载了一些常见疾病、服用的药物、禁忌等,以及医生出诊包中应备有的药物、器械等;还记载有瘟疫和热病,认为麻风、天花、梅毒等传染病患者应隔离,以防引起流行。亚述人对占星术很重视,并用以推断诊疗、手术和分娩的吉凶。在亚述的都城尼尼微出土了一套用于穿颅术的手术器械和导管,还发现了古代与卫生有关的排水管道、自来水管等。
三、古印度医学
印度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位于亚洲的南部,为亚细亚大陆中央南方突出的一个大半岛。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印度各族人民创造并继承了传统的医药文化,印度医学对东方特别是南亚各国的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吠陀经与早期医学理论
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中产生了婆罗门教,其经典是 《吠陀》。“吠陀”(veda)的意思是求知或知识,有的学者也解释为 “圣经”。最初有三种或曰 “三明”,后来增加一种即所谓四吠陀。雅利安文化及其医学的来源是四部 《吠陀》经。第一部是 《梨俱吠陀》或译作《赞诵明论》,大约于公元前1500~前900年陆续写成,是四吠陀中最早的,其中提到药用植物,并提及麻风病、结核病、外伤等疾病。第二部和第三部是 《沙摩吠陀》和 《耶柔吠陀》。第四部被称为 《阿闼婆吠陀》,或译作 《禳灾明论》,约著于公元前7世纪,其中除讲述礼仪外,记载了77种病名和创伤、蛇毒虫伤的病例,以及治疗这些疾病的草药,并提到妇人病和保健术。此外,还记载了兽医学及解剖学的内容。
后来续吠陀的书有 《优婆吠陀》(Upaveda)、 《寿命吠陀》或 《阿输吠陀》(Ayurveda),书中有讲述健康医疗或生命学等的内容,将医学分为八科,唐代译为八医,成为阿输吠陀系医学的圭臬。以后印度医学家所编的医书也大致根据此八科分类,即:①拔除医方,为拔除异物、敷裹绷带等外科;②利器医方,使用利器治疗头部五官等病;③身病医方,即似今日普通内科;④鬼病医方,印度人深信各种精神病是受鬼的影响;⑤小儿方,为胎儿、幼童、产妇之治方;⑥解毒剂论;⑦长寿药科;⑧强精药科。
《阿输吠陀》提出关于健康与疾病的三体液学说,是印度阿输吠陀医学的根本基础。三种体液(Prabhava)或叫作三大——气、胆、痰,三者必须均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其体液太过或不足,人体的平衡即被破坏,疾病由之产生。后来将三者称为原素(Doshas)。此外,尚有七种成分(Dhatus),即乳糜(消化之食物)、血、肉、脂、骨、骨髓、精,一切食物均要化为此七种成分。以后三体液学说又增加了血液,成为四体液说,但其基本理论并未改变。
(二)佛教与古印度医学的发展
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释迦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佛,梵文称之为佛陀,意为觉悟或彻底觉悟的人。佛陀本人也是医学的献身者,经常在自己的帐篷里替患者看病,佛陀的追随者认为看护患者是宗教上的义务。由于佛教的支持,古印度的吠陀医学在寺庙中得到了发展,并使寺庙成为医学教育的中心。佛教时期印度医学最发达,佛教也将医方明列为僧侣应当学习的五明之一。但是,由于佛教禁止杀生,禁止用动物献祭,也禁止解剖,这对外科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曾定佛教为国教,此时的印度医学随着佛教发展,传布到亚洲、东欧和北非。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关于医药卫生的内容,如佛说婆罗门避死法、佛医经、疗痔疾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治疗白内障的金术等。相传印中佛教文化交流始于先秦。后汉的安世高既是佛教翻译家也是名医,他是较早将佛教医学文献与印度医药学知识传入中国的人。
(三)著名医学家及其著作
妙闻,音译名为苏斯拉他(Susruta),生于约公元前5世纪,是古印度伟大的外科学家。他的著述被辑录为 《妙闻集》,为阿输吠陀医学的外科学代表性典籍。书中记载的外科手术包括切割、截除、划痕、截石、摘除、缝合、整骨、穿耳孔美容术、内障切除、疝修补、鼻成形等手术,还能剖腹取胎、治疗肠梗阻等。这些手术方法对西方传统医学外科的影响很大,如鼻成形手术是18世纪英国人从印度传统医学中学到的。《妙闻集》中载植物药达760种。内用药主要有吐剂、下剂、喷嚏剂。除了丰富的植物药外,动物的骨、角、脂肪、肉、血液、乳汁和蜂蜜常用于治疗。矿物类药有硫黄、砒霜、硼砂、明矾等,并广泛使用汞来治疗皮肤病、神经病及梅毒。《妙闻集》中强调医学道德,认为 “医生要有必要的知识,还要洁身自持,要使患者信赖,尽量为患者服务”,“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敏锐的知觉及对患者的同情,是医生的四德”。
阇罗迦(Chrana)是公元1世纪印度最负盛名的内科学家,是古印度内科医学的奠基人。《阇罗迦集》是阿输吠陀医学典籍中的内科学代表作。全书共8篇,计119章,包括通论30章、解剖8章、病理8章、药物12章、治疗术30章、论感觉11章、洁治法12章等;记载了千余种药物,并对其形态、功效、主治等有详细论述。除临床治疗之外,《阇罗迦集》中尤重卫生与保健,认为营养、睡眠、节食是保健的三大要素,并且应注意精神调摄。书中还指出,医生治病既不为己亦不为任何利欲,纯为谋人类幸福,所以医业高于一切。这些思想对古印度医学有长期的影响。
(四)瑜伽术与身心修炼
印度人已认识到运动的价值。《阇罗迦集》第七篇第31章曾提到:“能使身体发育均衡,关节坚强,并令人快乐者,即适当之运动,但不可失之过度。”书中介绍了一种特殊的 “瑜伽术”(yoga),即身心锻炼术,长期坚持可避免疾病,保持健康而臻长寿。瑜伽术是印度的国术之一。瑜伽的梵文原义有 “统一”“和谐”等多种含义。从广义讲,瑜伽是一种哲学思想,类似于基督教的神秘主义,认为宇宙充满了 “气”,气是宇宙运动的能量;人体小宇宙也充满了“气”,气是生命攸关和充满活力的能量;生命修养在于调动潜伏于体内的气之能量,以达到身心合一的最高境界。从狭义讲,瑜伽是一种修炼方法,讲究调息、调心、调身,是人的精神和肉体结合的运动,以此来增进身体、心智和精神的健康。作为一种修炼方法,瑜伽对于养生保健、开发人体潜能、防治多种身心疾病有其功效。瑜伽的历史源远流长,影响到东方和西方,至今世界各地都有瑜伽术的信奉者。
四、西南亚地区的医学
(一)古代犹太医学
犹太人的部落先祖是哈比路人(Habiru),早先游牧在阿拉伯半岛温和湿润的南部地区。公元前2000年中期,哈比路人进入迦南(即后来的巴勒斯坦)。公元前1800年由于遭遇饥荒,犹太人迁到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一度沦为法老的奴隶。约公元前1500年,部族首领摩西率领他们从埃及返回巴勒斯坦。公元前721年,军事帝国亚述起兵攻克了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犹太国沦为亚述的属国。此后,犹太国逐渐衰落,直至公元135年以后,犹太人被驱赶出了巴勒斯坦,流散于世界各地。
早期的犹太医学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其病因、病机与诊疗、康复,似乎都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经典,亦即基督教 《圣经》的前一部分。其中所涉及的医药卫生及保健学内容比较多样,至少有200多个条目,多次讲到灾病、瘟疫流行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亡。《旧约全书》中所载病种颇多,计有痨病、热病、疟疾、痔疮、牛皮癣、疥、癫狂、麻风、肠道病、哮喘、鼻衄、相思病、难产、不孕症、梦遗、崩漏、外伤致残等。
犹太人很注重个人卫生,保证用水的洁净与无毒,保持身体与精神的清洁。另外,体操、按摩、月光浴、体育活动,是个人卫生与社会卫生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犹太人很早就注意饮食卫生,在营养调配方面亦很注重,认为饮酒过度是一种不良行为,故烈性酒一般用于医疗。犹太男孩出生后第8天要行割礼,是犹太教的一种圣行。尽管开始未必出于卫生学的意义,但行割礼的人群中,男子的阴茎癌发病率确实很低,妇女的宫颈癌、子宫癌发病率也很低。有关医学的律令与法规在 《旧约全书》中也有记载。犹太人借助药物来医治灾病,以酒来安慰心灵,用洗浴、贴敷、圣膏熏香、食疗、斋戒、心理治疗来医治灾病所造成的创伤。这一时期的外科中已有类似绷带的包扎、修脚等操作。
著于5世纪的 《犹太法规集》中含有晚期犹太医学思想的重要材料。其中有关于解剖和生理的资料,对食管、喉、气管、肺、脑膜、生殖器等均有详细描写,认为血液是生命的元素。已知人体有248块骨,基中一骨名卢兹(Luz),被认为是生命中心,可使死者复生。书中记述了若干疾病,特别是对流行病症状的描述十分正确,还提及血友病是遗传性疾病。关于外科,法规中提及了肛门瘘手术、脱臼整复和剖腹产术等,手术前服催眠剂。
犹太政府和庙宇被毁后,犹太医学便失去了独立性,附属于其寄居地方的民族,直到中世纪,犹太医生才开始在历史上闻名。
(二)古代波斯医学
约公元前27~前20世纪,在伊朗高原的西南部出现了埃兰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50年,阿契美民德王朝建立,开创了古波斯帝国,在200多年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并成为西亚的霸主。
波斯的医学史分为两大期:第一期包括在波斯 《阿维斯塔》文化中;第二期属于阿拉伯和穆罕默德文化。古文献 《阿维斯塔》中记有古波斯帝国时期的医药文化,人们奉阿利曼为医神,崇尚洁净卫生,认为麻风患者不洁,故实行严格的隔离制度,使麻风患者远离健康居民。《阿维斯塔》规定,身体与心灵的洁净是同等重要的。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时非常注重精神疗法和心理调节。古波斯人的医药卫生习俗许多方面与犹太人及犹太教的卫生习俗相近。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攻入波斯,波斯帝国被推翻。公元226年伊朗萨珊王朝建立,至5世纪时发展成为雄踞亚洲西部的大帝国,史称新波斯帝国,公元642年被阿拉伯人所灭。
新波斯帝国医药发达,许多药物传到国外,如胡瓜、胡蒜、胡豆、胡椒、胡萝卜、番红花、茉莉、砂糖、菠菜、无花果、橄榄等。“底也迦”源于波斯语tiryak,是一种可以解毒疗虫兽伤的丸剂药物,曾在波斯被广泛应用。《列王记》(Shah Nameh)中追述了有关波斯医学的资料,如剖腹产术前须以酒使患者 “昏迷”而后施以手术,此外还记述了药疗、心理治疗、妇女及孕妇卫生等内容。波斯医学是欧洲、亚洲、非洲诸民族国家医术和药物学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产物。这种交流进行了上千年之久。
【复习思考题】
1.人类早期卫生保健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中国早期经验医学中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技术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汤液的意义。
4.古埃及人认为人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何会有这样的认识?
5.为什么古巴比伦人和中国古代一样有天人一致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