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习惯压抑的女性及其压抑的危害

《我们对情绪的习惯性固化认知》

有一句波兰谚语说:“愤怒有损美貌。”在我们国家,女性也会说,在她们小时候,经常听到愤怒会让人变丑的说法,如“看看你的脸,看看你生气时候的样子”或者“你马上就会长出愤怒的犄角”(“犄角”指凸出的隆起物)。

好吧,亲爱的女士们,看来我们必须决定:是要愤怒还是要美丽。

当然,每个女人都想要美丽。那她就必须放弃愤怒吗?这两者看起来好像无法兼得。

而这种所谓的无法兼得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呢?

首先,这其中包含对愤怒的女性强烈的负面评价。

在对女孩儿的教育中,人们巧妙地使用上述说法,甚至很多时候教育者自己对此都毫无意识。与母亲们的交谈显示,即使是现在,比起女儿的愤怒,她们也更容易接受儿子的愤怒。

很显然,男孩儿应该成长为自信的男人,但是他们也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和攻击性,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拳头解决。

“当我的女儿发脾气的时候,我很难容忍”,这是我一再听到的说法。比起发脾气的女孩儿,容易被控制的女孩子被视为“健康的孩子”,而发脾气的女孩儿通常被认为是“问题儿童”。

陈旧的社会影响依然清晰可辨。

很多接触愤怒儿童的教育顾问一直强调,愤怒很重要,但是儿童必须学会用语言表达愤怒,而不是拳头。

提供的游戏和练习主要是让男孩儿学会如何用社会性的合适方法表达他们的愤怒。而女孩儿通常使用其他方法宣泄愤怒,对此却很少有深入研究。

女孩儿通常以间接的方式表达愤怒,拒绝接触,有时只是眼神交流。她们排斥其他小朋友,诋毁他们,对他们说她们所知道的下流话来伤害他们的感情。

生气、愤怒这一类感觉并不分男女。但就如何体会、允许和表达这些感受而言,不同性别之间却存在着差异。

对这些感觉的文化评价以及性别差异对此有很大影响。这通常在早期教育中便初现端倪。大部分男性更喜欢将他们的愤怒转换为攻击性的行为,咆哮、扔东西,甚至动手打人。

他们很难忍受愤怒,并且会想要找出根源,也就是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受伤或者失望。这可能是因为除了愤怒之外,他们还感受到了失望,这会让他们感觉更加“脆弱”。

但是,脆弱并不符合通常的男性形象。

女人和男人一样会感到烦恼或生气,但很少会采用暴力。

记者乔琴·梅兹格在《今日心理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强调,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样愤怒,她们并不是天生就更善良、更温和。

他想要驳斥大众普遍认为的女性在愤怒方面的形象。

他根据《尼伯龙根之歌》称:“这部史诗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生命中最危险的事情是什么?不是喷火龙,不是杀死龙的金发战士,而是女人真的生气了。”

即使——或许也正是因为人们认为这种说法具有讽刺意味,那么这种言论代表男人对女人的什么看法?而且,这种言论有用吗?

对过去的女人来说,公开表达愤怒和生气是一种禁忌。

尽管如此,如果她们还是咆哮、生气和愤怒,就会被贴上“不女人”,甚至是“泼妇”的标签。这充其量可以说,“她们好争辩”。你听说过对男人有这样的评价吗?

避免冲突的女人,不能被视为一种天然的理想状态。

女性并不是由于基因结构就避免冲突。虽然在暴力行为统计中,女性占比明显比男性低:芙劳可·科勒在她的关于攻击性、暴力和女性气质之间联系的精神分析研究中指出,女人和女孩儿并不像通常强调的那样将愤怒转向内心,而是一定也会转向外界。女人自己也并不认为,愤怒和攻击性是男人特有的感情。

好女孩还是坏女孩

1994年首次出版的《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成为畅销书不是没有原因的。

因为很多女性发现,这本书鼓励她们不必总是可爱的、讨人喜欢的,也可以是敢于为自己争取的。

记者芭莎·米卡在2011年出版的《女性的怯懦》一书中提到,事实上,现在仍然有一部分女性在按照传统的女性角色模型生活,尽管她们想要的并非如此。

她发现女性明显害怕冲突,并通过大量有关女性和男性在职业、家庭、家务、休闲方面的角色行为对此加以论证。

芭莎·米卡在女子训练营中注意到,“获胜的意愿以及发生运动冲突的意愿始终未排进前十位”。虽然对男女平等的要求在社会众多领域中已经达成共识,但始终并没有真正达到完全平等。

因此,最近的Metoo(美国反性骚扰运动)运动是如此必要,因为在许多地区,女性几乎完全是附属品的角色,在男人面前想要自卫和有界限是不被或不完全被允许的。

虽然妇女运动和女权主义已让女性的处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女性的地位依然无法同男性相提并论,比如遭受性侵犯的女性数量比男性要多得多。用愤怒划清明确界限和抵抗的女性通常仍不被接受,总会有人告诉她们,她们不应该这样,这么凶是不对的。

由于女性自己的行为以及因穿着而导致发生性骚扰或不当评价的指责声从来没有消失过,在职场上,很多女性害怕因为自卫或拒绝而造成不利影响。在很多个人关系中,她们也害怕因为拒绝而被伴侣抛弃,失去爱情。

即使到了今天,在21世纪初,尽管女性接受了性启蒙教育并拥有自由,但“典型女性”或“典型男性”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或者说不断出现。

无所不在的广告也为此做出了贡献:芭比娃娃、粉红色的小马和娃娃家厨房属于女孩儿,而汽车、怪物和科技积木属于男孩子。

性别营销非常成功,也促进了消费。作家阿尔穆特·施内林和萨沙·费尔兰谈到了“粉蓝陷阱”。男性或女性性别角色的早期印记并不只表现在服饰和玩具上,也会影响行为。

“甜美的女孩儿”或者“强壮的男孩儿”,这些话在孩子们的头脑和感情中产生了什么影响?他们还无法对此做出反应,他们对社会化和社会印记还一无所知,但他们会根深蒂固地记住这些画面。

在小学低年级与女孩子们进行自信训练时,我总会发现,让很多女孩子用腹部发声,大声、有力地喊出声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而这对大多数男孩子来说则容易得多。2017年9月20日,《南德意志报》的一篇报道中以《性别角色的强大力量》为题,对全球跨文化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

在世界各地,男孩儿和女孩儿被按照特定的性别角色穿衣打扮,这种意识在他们具有批判反思能力之前便已内化。在开始上幼儿园时,男孩儿和女孩儿已经基本上熟悉了他们的性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