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 (英)魏泓
- 1725字
- 2024-11-02 08:58:57
亚洲的玻璃生产
上文提到,在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中发现有釉砂,并且有公元前2千纪早期玻璃生产的迹象。41公元前1千纪的证据则并不完整。在旁遮普的鲁伯尔(Rupar)发现了公元前1千纪初期的高铝玻璃,而在北方邦的哈斯蒂纳普尔(Hastinapura)发现了公元前1千纪中期的高钾玻璃。42东南亚也发现有公元前400年的钾钙玻璃,尽管这一时期印度和东南亚的玻璃作坊遗址尚未确定。但在公元前200年前后,印度东南海岸的作坊就已经在生产玻璃珠了。这些珠子现在被称为印度-太平洋珠,曾被卖到东南亚和东亚,以及非洲。43“印度-太平洋珠可能是所有时期中传播最广泛、似乎无处不在的贸易品。”44其成分具有高铝、低钙的特征。
钾玻璃继续在东南亚生产,包括北部湾(位于今越南东北部和中国西南部)附近的遗址。对这一时期南亚和东南亚钾玻璃的详细分析,区分出这些玻璃的几个亚群,这表明当时有不同的生产地点,其中可能就包括中国西南部的一个作坊。45
玻璃珠还发现于亚洲的其他地方,包括塔里木盆地公元前1000年的墓葬和公元前5世纪的中原地区。46科学分析显示,这些绝大多数是钠钙玻璃,说明它们是从西亚进口的。但有些珠子比较粗糙且含有铅和镁,于是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亚地区可能也开始生产玻璃。47在其他塔里木遗址发现的玻璃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以前,呈现出更加复杂精湛的工艺和更多样的成分,包括碱石灰。但其他的例子,以氧化钡、钾铅为主要助熔剂的特征则很明显。这种玻璃可能是从中原地区引进的,因为使用这些材料的玻璃技术仅见于这一地区,而尚未在其他地方发现。
玻璃在中国相对较晚的出现和氧化钡的使用都是值得关注的特点。在公元前2千纪末,中国陶工就在1000℃的高温下用陶窑烧造灰釉陶罐,公元前1千纪初期的烧造温度则更高。釉是一种类似玻璃的透明物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陶器施釉技术就被认为是从玻璃技术演化而来的。48然而在中国,釉的使用似乎要早于玻璃。49陶器技术在中国继续发展,在公元前1千纪末生产出施半透明釉的原始瓷。这种器物既坚硬也能够盛放高温液体,并促进了瓷器的生产。瓷器介于透明和半透明之间,具有类似玉的特征。中国南方制作原始瓷的材料包含细云母和水云母,其中含有6%至10%的氧化钾,烧造时氧化钾会将黏土中的二氧化硅融合成坚硬玻璃,使原始瓷变得结实。50所以,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玻璃制造。
早在公元前1000年,中国可能已生产了一种人造颜料,叫作中国蓝或中国紫。这种颜料一直使用了约1000年。它的成分与埃及蓝类似,只是合成温度较之更高。伊丽莎白·菲兹胡(Elisabeth West FitzHugh)和琳达·齐切尔门(Lynda Zycherman)认为,中国蓝(由硅酸铜钡制成)可能是在制造玻璃时偶然发现的。然而,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公元前1000年的中国已经制造玻璃。51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原地区制造的玻璃是公元前800年前后的钾钙玻璃珠,这些珠子后来被长江中游5世纪的铅钡玻璃和钾玻璃取代。52中国紫则用于装饰在公元前1千纪下半叶墓葬中发现的玻璃珠。53
直到公元后的最初时期,铅钡玻璃仍在中原地区的玻璃器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在中国内陆、北部草原、西北部草原、中亚和南部沿海都有发现。布里尔(Brill)和其他人认为,钡带来的混浊效果产生了一种类似玉的玻璃,并且这种玻璃是被当作玉器的替代品而制造的。54铅则使得玻璃更加明亮,而且降低了熔化的温度。55干福熹认为,中国人使用铅作为助熔剂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在青铜工艺中使用铅这方面上有长期的经验。在长江流域还发现有大量的铅矿石和钡矿石。56此外,鉴于中国使用硝石和碳酸钾的长久历史,用它们代替助熔剂来制造钾钙玻璃也并不奇怪。57玻璃器则是用模具制造的,只需要再次应用已经很成熟的青铜器制造技术。
因此,证据显示中国在公元前800年前后开始生产玻璃,但采用的是本土的技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工匠会用他们熟悉的工艺来模仿外国的产品?他们又是因为什么想要生产它呢?如上所述,玻璃生产有其审美目的或者经济目的。尽管有人可能会提出经济上的观点,认为它是作为玉器的替代品而出现的,但没有理由可以证明中国的玻璃生产成本会低于原始瓷的成本。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则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提出了技术发展源于审美的观点。这一观点很有趣,也让我们认为,在美索不达米亚、欧洲和埃及,满足了人们审美需求的是玻璃,在中国则主要是经高温烧制的陶器。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