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 (英)魏泓
- 1410字
- 2024-11-02 08:58:57
玻璃美学
为什么生产玻璃?是什么将它与其他材料区别开来?或许正如史密斯所说,“对装饰品的渴望”推动了对釉砂这种物质的原料、工艺和构造的发现,以及玻璃技术的发展。59埃及蓝的发明就受到了人们对深蓝色颜料审美欲望的驱使,也有可能是出于经济方面的需求。引入埃及的青金石曾刺激了人们的审美,但一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原料须从千里之外进口,成本之高和统筹之难让青金石始终处于相对稀缺且价格高昂的状态。而蓝玻璃可以代替这种稀有的石头。之后,东南亚出现了一种半透明的棱柱形玻璃珠,与在南印度发现的绿柱石相似。60绿柱石代表佛教的七宝之一,经常用于装饰佛舍利盒,玻璃也时有发现,可能是前者的替代品(见第四章)。
在中国的早期文化中,玉是最有价值的石头,代表着皇家和宗教的权力(见第一章)。61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玉就被加工成武器和工具,还被制作成礼器。大量的玉可能是从距中原3000多千米的和田进口的。62这一点,再加上制作玉器所需要的工艺和时间,使得玉器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其价值相当于埃及法老眼中的青金石。
因此,在中国发现的早期玻璃器应该是模仿玉器而制的,如玻璃璧。63考虑到玉器的价值和价格,人们可能会寻求其他可以模仿它的材料。尽管玻璃有一些玉器的特性,比如半透明和坚硬(玻璃的莫氏硬度为5.5,玉器是6),但它更加脆弱,或许更重要的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玻璃与玉器的触感不同。作为无定形的物质,玻璃触感温暖,而玉器是晶体材料,握在手里最初是冰凉的,之后才逐渐变得暖和。和田的采玉人在河中赤足工作,据说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凭借脚的感觉来鉴定玉料。64
沈雪曼认为,早期中国社会不知道该把玻璃分到哪一类。他们将物质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陶器的元素显而易见,它是由土制成、由火转化的。但是几百年来,中国人仍不清楚玻璃的元素,他们曾将玻璃与陶器、金属、宝石(尤其是玉),甚至与水比较。65这种不明确的状态体现在采用外来语为之命名上。汉代出现的“琉璃”一词被用来指代釉料,还有不透明的玻璃和宝石。“琉璃”这两个字都是“玉”字旁。它可能源于梵文“vaiḍūrya”,意为蓝色或绿色的石头,包括青金石。“玻璃”一词与之类似,是汉语中最初用来表示半透明物体的一个词。66它可能也源于梵文“sphatika”,指代水晶或者石英。67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词都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但我们并不知道此前中国人用什么词来指代玻璃。
布拉金(Cecilia Braghin)认为,玻璃技术是“中国的边缘化传统”,玻璃生产“似乎受到了进口玻璃器的推动”。68这是不是因为玉器和陶器的传统在中国发展较早,从而覆盖了玻璃的审美领域,使得玻璃被看作一种没有新发展的材料呢?玉器和陶器的数量相对较多,在玻璃引进中国之前,玉器和陶器的技术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在布拉金的论述中,中国玻璃制造的原动力来源于西亚的玻璃珠。希腊碗(在中原地区以及南方沿海墓葬中均有发现)的到来使玻璃制造重新兴起。汉代的两则文献提到,皇帝从中亚和位于现在中国南方的王国进口玻璃(见下文)。这支持了布拉金的看法。3至4世纪的炼丹术文献《抱朴子内篇》也提到玻璃制造于南方,并认为它不是在中国发明的,而是进口的。汉文史书也认为,玻璃制造是外国工匠所为。例如,《北史》记载了5世纪中叶中亚商人的到访。69《隋书》则记载了粟特工匠家庭的后裔何稠,他被认为复兴了当时中国的玻璃技术。70贵族墓葬中的玻璃器告诉我们,即使玻璃从来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但它仍然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器物。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