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讲读
  • 许结
  • 884字
  • 2021-07-20 16:49:42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搏之不得[3],名曰微[4]。此三者不可致诘[5],故混而为一[6]。其上不皦[7],其下不昧[8],绳绳不可名[9],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10]。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1],能知古始[12],是谓道纪[13]

文化史扩展

道纪 浑沌 天体

蒋锡昌《老子校诂》曾把老子的“道”与“浑”“昏”“混”“浑沌”结合起来考虑,认为是描写道家“无知无欲”状态的一组同义词。如果将这一人生状态归复于自然态,则显然与中国古代的天体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老子的“道纪”,就是宇宙的自然本始状态。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著《灵宪》,就曾演绎老子之说,以为浑天说的理论。兹引录如下:“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万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天元,盖乃道之实也。”这种由“道根”“道干”到“道实”的演化,虽较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更为具体,然其根源同于老子的“道纪”,并足以阐发其意义,故录之以资参研。


[1] 夷:灭,谓无形。帛书本作“微”,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作“几”。

[2] 希:静。谓无声。河上公注:“无声曰希。”

[3] 搏:帛书本作“捪”,意为抚摸。或作“抟”。

[4] 微:意为无形。河上公注:“无形曰微。”

[5] 诘(jié):问。致诘:追问,推究。

[6] 混:混然。一:不可分者,形容“道”。

[7] 皦:显明,清晰。

[8] 昧:暗昧,模糊。

[9] 绳绳(mǐnmǐn):绵延不绝的样子。帛书本作“寻寻”,“绳”“寻”古通用。

[10] 惚恍:微妙莫测,若有若无。诸本或作“惚况”“芴芒”,同音相通。

[11] 古、今:帛书本皆作“今”,文义不及王本。御:驾驭,治。

[12] 古始:太初,原始。

[13] 道纪:道的规律,道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