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章
致虚极[1],守静笃[2],万物并作[3],吾以观其复[4]。夫物芸芸[5],各复归其根[6]。归根曰静,是谓复命[7],复命曰常[8],知常曰明[9]。不知常,妄作凶[10]。知常容[11],容乃公[12],公乃王[13],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4]。
问题分析
何谓“致虚极,守静笃”?
本章主旨在“复命”,即复归天地本然之性,而其工夫,则在开篇两句“致虚极,守静笃”,言以虚静观万物之变化而知其归复。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解释此句云:“致虚、守静,非谓绝物离人也。万物无足以挠吾本心者,此真所谓虚极、静笃也。”细绎其义,“致虚极”之“致”,可取朱熹对《礼记·大学》“致知”的解释:“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换言之,老子是欲推及吾之道力以达于虚无之极限。河上公注:“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净,至于虚极。”“守静笃”之“守”,即同五十二章的“守柔曰强”之义。柔即静,守柔即守静,“守静”而至于“笃”,一如《礼记·儒行》“笃行而不倦”、《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之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说:“‘虚’‘静’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工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其说比较恰当,符合老子“复命”的本旨。
[1] 致:多本作“至”,古通。虚极:形容心灵空明无尘杂到了极点。
[2] 静笃:清静纯一。笃,《礼记·儒行》“笃行而不倦”,孔颖达疏:“笃,犹纯也。”
[3] 作:动作,生长。并作:竞相生长。
[4] 其:别本无此字。复:返。取往复、循环之义。
[5] 芸芸:河上公注:“华叶盛。”形容复杂众多。或作“云云”“员员”,皆双声词,含义相同。
[6] 归根:王弼注:“各返其所始也。”即返本义。
[7] 复命:复归于天地本然之性。按:命,在此指生生不息的道。
[8] 常:道的永恒法则。
[9] 知常:认识这一永恒法则。明:明智。
[10] 妄作:轻举妄动。泛指一切逞强的行为。凶:恶兆。
[11] 容:包容,通达。
[12] 公:公平,公正。
[13] 王:一作“全”,或作“周”,取周普之义。按:通行本多作“王”,帛书本亦是。王,老子有江海为“百谷王”之说,《荀子·正论》亦谓“天下归之之谓王”,释大公无私,人心所归,似宜。
[14] 没身:终身。殆: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