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洞庭草尾,不知道是取错了名还是湖里草多,反正,初冬的视野全是一片凄凉的茅草,依稀几间有个门洞让人进去的“房子”,也清一色是用和湖里泥土颜色差不多的芦苇盖起来的,只是因为里面住着人,所以,叫房子。而房子里的人就把这堆芦苇叫做“家”!与这颜色有些不同的就是每家每户的房子侧面都有一叶小舟,那是人们随时准备缺堤时逃命的,所以,他们就是不吃不喝也要省下几块钱来收拾这救命的小舟,或油光乌亮,或小巧大方,最不及的也会保证它滴水不漏。

湖里的冬天,风特别的大,干枯的芦苇叶被风吹得像瓷缶相碰,发出一阵阵银铃般清脆的响声;随风扬起一阵阵碎碎的叶片,像秋天随风起舞的一群蜻蜓。这景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可能非常壮观,可是,在振国的眼里却是一片悲惨!

他一个人闷闷的坐在那灰蒙蒙的湖堤上,紧锁着眉头,目光里充满茫然。

他一遍一遍的回忆着跳水前的事情,越回忆,那份激情就越强烈;越回忆,他越想念其他同学,他不清楚当天同他一起跳水的有谁,他也不清楚有谁被胡县长抓进了班房;更不清楚被抓的人会受什么程度的折磨。他有些恨自己生不逢时,为什么自己满怀的报国之志却找不到报国之门?泱泱大国被小小外寇欺凌,老百姓都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作为政府代表的县长却敢以聚众谋反来镇压他的百姓,这让振国非常气愤。

自从他被中秋母女救起来,一转眼已经过把月了,由于振国在水里泡得太久,加上被江水冲得自己和暗礁明桩碰来碰去,落了个遍体鳞伤,虽然,中秋外婆家就住在这芦苇荡里,但家境甚是贫寒,不过对振国的关照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哪怕是在湖里抓到一条泥鳅,在芦苇荡里捕到一只水鸟,都会先保证给振国一碗汤。所以,振国在这一个月里已经完全得到了恢复。然而,越是恢复得快,他的心越是驰聘得远,并且,丝毫没有注意到别人的感受。

中秋从芦苇荡里探出头来,痴痴地看着堤上那呆呆的振国,眼睛里看不见其他的景物,脑海里没有其他影子,只有振国的身影在她的眼前晃来晃去,好像振国抓住她的心在一把一把的拖动,使她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在心窝里不安分的狂跳着,让她的脸颊感到一阵阵发烫,不知如何是好。本来,她根本不知道人间有比她爱父母更爱的人,在六十渡的家里,除了爸爸妈妈是她无时无刻不想念的人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人让她一下子不看见就想入非非,上面两个哥哥虽然对她惟命是从,爱护有加,可是,由于他们时常要让她哭上几声,这让她有时候真的希望他们离他远点。每当此时,哥哥们还真的隔三差五的几天装作不理她,即便是这样,她也从来没有感到过心情不快,或许还有点因为没有人烦她而感到沾沾自喜。

那一夜,她在江边抱着振国稀里糊涂地叫了几声妈妈,好多天心里都感到不高兴,从小到大,她都不曾叫过别人做妈妈,就连孩提时候大家一起过家家,她都是被扮演别人的妈妈,其他小伙计不是做她的儿子就是做她的丫鬟,更不要说是叫个男孩子做妈妈,可是,怪也就怪在她抱过振国以后,那种感觉让她有好些兴奋,即讲不出来又讲不出口,她虽然不高兴,但朦胧中却又好像感觉割舍不下,就连在湖里做些事情的时候,一会儿看不见振国她就有些无聊,心不在焉。

今天,妈妈叫她去湖里看看是否有什么野鸭蛋之类的东西,顺便收拾些干枯的芦苇回来作为柴火取暖,她先是满心的高兴,十几岁的农家孩子哪能在家憋得太久呢?可是,在芦苇蓬里转了几个圈以后,就索然无味了,鸟蛋没看见,干枯芦苇没看见,更为主要的是振国也没看见。

振国在她的心目中,她不知道占的是什么位置,也不知道她应该给他什么位置,平心而论,振国的样子还不如她哥哥结实,振国的语气没她哥哥俏皮,振国的力气没她哥哥那么大,反而那股酸溜溜的书生气味让他显得少年老成,不过,每当他讲那些她并不太懂的道理时,那种酸溜溜的感觉就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崇拜所代替,好像振国就是她那心目中早已有了模糊概念的英雄!只不过因为振国的出现,让这种英雄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倍感亲切。

为此,她喜欢缠着他问这问那,有时候还有一些连她自己都感到奇怪的问题也问起振国来。反正,只要振国说话,她好像都爱听,只要有不懂的问题她就问振国,她认为振国什么都懂。从振国讲的那些断断续续的故事中,她知道了振国是桃花县的高材生,也是桃花县胡县长要抓的叛逆,对于振国为什么在江边的沙滩上半死不活,她不敢亲自问他,她怕讲到自己在黑不溜秋的时候抱着他的事情会尴尬得无地自容。

可是,她的妈妈却没管这些,好像不弄清楚这些事心有不甘,于是,振国也就毫无保留的向这位救命恩人原原本本的讲了个清清楚楚,那种因为立志报国而落得有家不能归的复杂处境,不但没有让中秋妈感到为难,反而使妈妈对他另眼相看,背着振国在人前夸了又夸,同时,吩咐大家要多留意这个鬼小神通大的小子,不要让他因为年轻而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产生那种轻生的念头,要多开导他,关心他,使他能够为了自己的信念而顽强的生存下去。看得出来,妈妈对这个被她救了回来的小伙子十分在意,并且,越来越喜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