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三国志》在史料选择上有哪些特点?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黄巾之乱开始(184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一共九十多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65卷,《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陈寿

陈寿原是蜀国人,蜀亡后入魏,魏亡后入晋,其所作《三国志》被列为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三国志》取材严谨,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地考订,慎重地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裴松之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辩等为宗旨,博采群书140余种,其中90%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由此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注文较正文多出三倍,开创了作注的新例,其价值不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