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边界

家庭中有一套看不见的功能需求,不断重复的互动模式决定了家庭成员如何、何时以及与谁产生关联,这些模式又决定了家庭的发展方向。家庭是通过子系统的分化来实现其功能的。一个男人在家庭中可能是父亲、儿子、丈夫或兄弟,一个女人可能是母亲、女儿、妻子或姐妹,在与不同的家庭成员互动时具有不同的身份特征,互动也有不同的规则。每个子系统中家庭成员的互动都有独特的规则,这就是家庭的边界。例如,一个男人和母亲互动时是儿子的身份,可能会希望从母亲那里得到理解、照顾和宠爱;当他和妻子互动时就变成了丈夫的身份,此时他要给予妻子支持、理解和关爱。如果他与妻子还是以儿子的身份规则来互动,希望妻子像妈妈一样照顾和宠爱自己,这就是界限不清。

米纽庆将家庭边界分为疏离型、清晰型和纠缠型三种。

疏离型的家庭边界是指子系统的互动中情绪信息和内容信息都较少,同时内容信息交换多于情绪信息。例如,夫妻间很少说话聊天,只就家庭事务做最高效的沟通,分房睡或者睡在一起但没有亲密动作,或者以批评、指责的模式互动,传递的多是必须、应该、一定等僵化教条的信息。疏离型的家庭边界保护功能较弱,信息交换困难,界限僵化,适应性较差。很多孩子在家庭之外遭遇困境时,不敢告诉家人,怕受到批评和惩罚,怕父母失望,不相信家人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和保护自己。前面提到的小亲戚家的边界就属于疏离型。

在清晰型的家庭边界中,互动规则能在不同子系统间做出适应性切换,情绪信息和内容信息依据家庭结构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交换分配。家庭成员能够相互理解、支持、尊重,可以亲密,也允许远离,互动时没有心理负担,负面情绪很容易在互动中化解。清晰的家庭边界就是“在其位,谋其职”,有效地完成家庭任务,实现家庭目标。

纠缠型的家庭边界是指互动过程中不同子系统间的规则松散,相互渗透和影响,情绪信息和内容信息的传递丰富,情绪信息多于内容信息。纠缠型的家庭互动中充满了情绪,有时候其乐融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可以起到支持保护作用;有时候一言不合,便会愤怒、指责。例如,一位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的单亲母亲,有各种情绪均会和儿子分享。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具有独立的思维,不太想成为一个只会听妈妈伤心往事的孩子,但是又不能让妈妈伤心,于是会在冲突的内心趋力下表现出焦虑、抑郁。母亲感受到儿子越来越不想和自己沟通,可能会悲伤、失眠,觉得孩子越来越不懂事。纠缠型的家庭互动规则是松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化不良,容易出现依赖、情绪化和不独立的现象。

三种家庭边界并非固定不变,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而是动态发展的。在有婴幼儿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边界是纠缠型的,孩子的吃穿住行由父母决定,孩子没有自我或者自我很弱。当孩子长大后,界限会越来越清晰,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父母也更多地尊重他们的决定。成年离家后的亲子关系逐渐趋于疏离,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