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村调查报告(2019)
- 耿明斋主编
- 3326字
- 2021-09-09 18:36:33
九、农户的金融素养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认识
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大多是对村里系列银行存贷业务的了解,包括农信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中原银行等,对调研中村里金融机构了解情况的数据整理如表1-27和图1-20所示。
表1-27 村里金融机构了解情况
图1-20 村里金融机构了解情况
根据表1-27和图1-20中数据可以发现,农户对农信社/农商行、邮储银行及中原银行了解较多,近年来农信社在农村地区发展迅速,可以说是在农村地区占据着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邮储银行因为其自身的安全性和费用低的特点,受到农户的青睐,中原银行广泛被河南地区农户所了解是因为中原银行总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2014年8月28日,河南省内各城市的商业银行通过新设合并的方式组建成中原银行,类似于安阳银行、许昌银行、三门峡银行等本身在各市受众广泛,因此合并后的中原银行就有着较深刻的群众基础,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下设大量营业部、分行和支行,同时发起设立了系列村镇银行,在河南省农村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借贷主体的选择
在借贷主体的选择方面,前文已经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具体数据分布可以将借贷主体按照五个层次分析。费孝通(1985)提出,中国社会是以个人为中心,先按血缘基础上的家族扩展,再按人际交往的远近亲疏继续向外延伸的圈层结构,该结构可分为以下五层。
首先,位于圈层核心的第一顺位是自己。这从不打算借贷的占比达到63.31%就可以看出,不打算借贷的原因众多,包括收入低、不了解正规金融、贷款利息高、缺乏有效的抵押品等。从银行本身来说,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较高、利润较低等原因,银行缺乏提供贷款的动力。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农户不借贷,依靠自己融资则位于融资圈层的核心地位。
其次,位于圈层第二层的是亲戚,占比达到30.36%,是第一借贷主体。一般来说,如果依靠自身融资无法解决问题,就需要找自己的兄弟姐妹、舅子姨妹等血亲和姻亲。血亲和姻亲是社会网络层中最为核心、最重要的部分,由于计划生育执行的时间因素以及农村的血亲姻亲关系网络,一般家庭都会有多个子女,一旦某个子女出现临时性资金短缺,大家庭的成员一般会相互分担。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这一圈层的融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
再次,位于圈层第三层的是正规金融机构,占比为3.20%,是第二借贷主体。因为调研的村庄在县城附近,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因为农户家里有教师、公务员等有编制的人员,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以信用贷的方式获得贷款。另外,部分农户家里有大棚、合作社等生产物资,可通过一定的抵押物或者担保人进行贷款。
又次,位于融资圈层第四层的是联系较紧密的朋友,占比为2.92%,是第三借贷主体。这一圈层包括日常人情往来较密切的朋友或者生意伙伴等。在农村,人情往来是重要的社会交往活动。个人一旦有资金借贷需求,交往密切的朋友会伸出援手。这一圈层的融资能力与个人性格、交往朋友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最后,融资圈层的第五层是民间金融,比例仅有0.21%,是第四借贷主体。从我们调研的问卷来看,此处的民间金融主要是指当地的大户、富户的行善之举或者高利贷。由于被调研村庄的特殊性,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或者是由于借贷的特殊性,农户往往选择对此情况进行隐瞒。
(三)金融知识的匮乏
金融知识反映的是人们掌握基本金融概念以及在使用和管理资金(资源)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以实现终生财务保障的能力。Lusardi(2008)研究发现,美国居民广泛缺乏金融知识,特别是教育水平低、女性和少数民族群体。金融知识的缺乏与人民非理性的金融决策密切相关,表现为缺乏养老计划或者不合理的养老计划(Lusardi and Mitchell, 2007)、高成本的借贷(Lusardi and Tufano, 2009;Stango and Zinman, 2009)和正规金融市场的有限参与(Van Rooij et al.,2011)等。World Bank(2014)的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知识的缺乏是家庭获得金融账户的主要障碍。
与美国居民广泛缺乏金融知识相比,中国也存在类似情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9)》,消费者在金融知识的获取方面,通常采取的行动是向金融机构员工咨询、上网找资料。调查结果表明,62.03%的消费者通过向相关金融机构员工咨询的方式获取金融知识,54.08%的消费者通过上网找资料的方式获取金融知识,26.10%的消费者通过求助家人朋友的方式获取金融知识,16.22%的消费者通过求助个人财务顾问的方式获取金融知识,11.77%的消费者通过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咨询的方式获取金融知识,2.83%的消费者不知如何寻求帮助,1.00%的消费者对此置之不理。《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9)》表明,消费者整体上对金融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银行卡、储蓄、用知识方面的正确率较高,均超过60%,在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不同群体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当让消费者对自身的金融知识水平作出主观评价时,39.13%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不太好”或“一点也不好”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40.69%、14.08%和6.10%。与2017年相比,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自我评价有所提升,认为自己“非常好”或“比较好”的比例增加了3.85个百分点,具体如表1-28所示。
表1-28 消费者金融知识平均正确率的分类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9)》。
根据《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9)》,城镇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得分在65~70分,而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得分在60~65分,这表明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相对较为匮乏,张春海(2011)通过Logistic模型,以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技术培训情况和是否在外务工自身特征及农户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家庭特征等作为变量,对农户正规金融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农户由于缺乏对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政策的了解,不懂正规金融机构的相关正式的贷款政策,与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仅停留在存款层面。易小兰(2012)也发现,农户对信贷政策的了解会促进其正规信贷需求和正规信贷获得。吴雨、宋全云、尹志超(2016)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的家庭微观数据,发现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农户有正规信贷需求但未申请贷款的可能性,也显著降低了农户具有非正规信贷偏好的可能性。
农户金融知识匮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农户自身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农户广泛获取金融知识,在农村地区,大多农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无法理解银行烦琐的业务知识,对网上银行信用卡、理财产品、外汇、债券等新兴业务了解甚少,其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包括村委会普及、金融机构下乡、亲朋好友口口传授等渠道;第二,农户大多不了解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对金融机构业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银行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方面,农户有着较强的储蓄意识,仅有少部分农户有贷款意识,部分农户有贷款意识却不知如何办理,仅在资金有缺口时才会考虑申请贷款,对消费信贷、小额信用贷款等新兴贷款品种及惠农政策了解不多,对存贷款利率、计息标准、贷款逾期处罚规定等也不够了解,在信用记录维护方面,农户普遍不具有较强的信用维护意识,这就容易导致其在贷款申请时被拒绝;第三,众多农户法律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在按期还款方面主动性较差,由于农业生产本身就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自然灾害使农户陷入经济困境,就容易产生拖欠贷款的行为,部分农户因个人生产经营不善造成亏本,无力偿还贷款,甚至还有部分农户只顾自身利益不愿还款,想方设法拖欠债务、逃避债务。
为了解决农户金融知识匮乏的问题,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农户三方都应作出努力。金融机构应当承担责任和使命,与政府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将金融知识宣传纳入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系列手段宣传金融知识,包括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尤其是在当下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各金融部门也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拓宽农户获取金融知识的渠道。另外,应加强诚信建设,通过全覆盖信用信息网络的构建加强农户征信领域的联系和信息共享,对诚实守信的农户可以给予利率优惠和贷款优先;政府也应当予以农户信贷扶持,对存在的失信记录的农户则应当给予警告,必要时可撤销其种植养殖的财政补贴。综上所述,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参与到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中来,各金融机构也应当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到金融知识学习中去,推动农村金融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