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茶文化研究(1650—1900)
- 刘章才
- 2872字
- 2021-10-11 18:41:09
序言
我很高兴为章才博士这本书写序。这是一本倾注着章才博士多年心血的学术成果,描述了中国茶叶如何传入英国,之后如何引起英国人生活习惯的深刻变革,茶叶的贸易对中英关系乃至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影响。该书对英国的茶文化各个方面进行了生动而有趣的描述,包括茶叶传入英国的情况,从对茶的神化,认为饮茶几乎可以治愈天下所有的疾病,到成为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的嗜好,再在社会中普及,并成为全民日常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以及饮茶的方式和伴随的文化活动,等等。
凡是到过英国的人都会对英国饮茶文化印象深刻,上午10∶00有上午茶,下午3∶00有下午茶,吃中餐和晚餐主食后也会饮茶。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人们往往会到餐厅旁边的茶室去喝一杯茶。饮茶就像固定仪式一样,提供了一个休息的片刻,也是彼此寒暄和社会交往的时刻,尤其是冬春之季,当你置身摆满沙发、有厚厚的地毯、温暖而又宽敞的房间里,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和满目的绿植,或与人交谈,或坐在沙发上阅读报纸书籍,或沉思仍然萦绕在脑海的学术问题,你会感到万分的惬意。
茶从传入英国至17世纪后半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价格昂贵;18世纪,饮茶在英国的中产阶级以及普通劳动者中开始普及,并日益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茶叶作为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其交易伴随着英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崛起,以及在 19世纪成为推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国家。茶叶和瓷器贸易影响着国际贸易体系中亚欧之间的收支平衡。中英贸易中英国的入超和贸易赤字逐渐成为大英帝国的重要经济问题;中国的自给自足使英国的优势产品——棉布在中国找不到销路,而英国的其他商品又被中国拒绝,乾隆皇帝在1793年托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带给英国女王的信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英国人喝茶往往放糖,因此正如章才博士所说,中国与印度和英国之间的茶叶贸易又和欧洲与北美洲、非洲的贸易联系在一起,由此串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贸易圈与大西洋贸易圈,构成全球性贸易体系。 在第一次全球化中,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一个重要卷入者。在18世纪英国人的眼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确实,正如经济史家麦迪逊所统计,中国当时的GDP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
有科学史家认为闲暇和沉思有利于理论科学的诞生,在古希腊如此,在英国也如此。饮茶提供了一个可以与不同学科背景和年龄段的人交谈的机会。在这样的交谈中,思想会变得清晰起来,或者灵感刹那间出现,一位英国作家就将茶赞誉为“缪斯之友”。记得30多年前,我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开始还认为英国人工作太闲散,后来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回国后甚至非常留恋,并且认为中国的大学里没有这样的在英国被称为“common room”的公共空间是一大缺陷,因为缺少了一个师生可以交流的便利场所。
一些文化研究者,甚至把在别致的茶室饮茶和交谈视为英国贵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得体的举止和优雅的谈吐得以养成。饮茶是由中国传入英国,并且成为英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是中华文化影响世界的一个例证。在中国,饮茶并无固定时间,而英国人却将其发展为一种有严格时间的类似制度的生活习惯。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一种生活习惯传入另一个国家及其变异,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章才博士的书对这些都有所讨论。
在中国,与茶文化相连的词有“茶艺”“茶道”等,这意味着饮茶已经和某种生活情趣、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了。在欧洲,饮茶的习俗也导致审美观的某种改变。讲究的饮茶往往是用中国瓷器。大量进口的中国瓷器上的绘画风格和青绿色彩,影响了消费者的审美口味。法国洛可可艺术的风格背后就可以看到中国瓷器的影响。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中国热”,饮茶也是中国“智者”的生活习俗之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把生态全球化及所带来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受到大众广为关注的学术前沿领域。章才博士此时出版这本书,可谓非常适合时代氛围。此前,出版界的一本名著是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把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出现的物种大交流作为主题。章才博士的书关注茶叶——这个被英国人称为“神奇的树叶”的商品在中西的传播,以及对英国文化和中西贸易的影响,也属于物种和生态全球化这一领域。
正如章才博士在书中所指出,茶饮是在古代巴蜀或今天四川的巴地和川东发源的,东汉以后传播到江南,在唐代传播到全国。从7世纪到17世纪初,茶叶基本只是一个亚洲饮品,17世纪中期以后,茶叶开始外销。到19世纪中期,茶叶的消费开始全球化,但其种植与加工依然在中国、朝鲜和日本。欧洲和北美消费的茶叶基本来自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这期间,中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拥有垄断地位,但到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垄断地位迅速被印度、锡兰的茶叶所打破。
章才博士的书也提到了学术界早已注意到的鸦片战争爆发前的背景:英国大量进口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引起贸易入超,用毒品走私来替代用金银支付中国商品货款,遭到以林则徐为首的中国政府官吏的查禁,于是发动战争,逼迫大清帝国就范。最近出现的中美贸易战,部分背景也是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和美国长期入超。贸易的不平衡衍生政治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更好地掌握了茶叶的栽培和制作技术,并在南亚的殖民地生产茶叶,如今,英国的茶叶大多是从印度和斯里兰卡(旧称锡兰)进口。更早一些,英国人也掌握了中国的制瓷技术,并开始在本国生产,而且英国本土生产的瓷器丝毫不逊于中国的瓷器,甚至比中国的瓷器更为精巧。18世纪末期,英国斯塔福德郡,尤其是北部的斯托克就已经成为闻名欧洲的陶瓷制造中心。马嘎尔尼使华时,使团副使斯当东爵士当时就自认所带来的英国瓷器比中国的瓷器质量更好,因为英国人烧瓷时会用自己发明的温度计来准确控制瓷窑火候。19世纪,英国人已经基本不再进口中国的瓷器。中国的商品和技术传入后逐渐适应英国的品位,并且在英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使中国的原创产品不再具有竞争力,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值得讨论的。
章才博士的书建立在阅读和参考许多中外论著和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因而描述和分析非常深入和细致。在中英贸易和英国茶文化领域,几乎所有重要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他都知晓。成书期间,章才还到英国进一步收集资料,不仅利用英国图书馆的丰富馆藏以及JSTOR、PQDD、EEBO、ECCO、谷歌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源库,还查阅了社会活动家、作家、宗教界人士、医生等所写下的文献资料,包括诗歌、小说、油画、茶具及其图片等。
章才博士的书不仅是一个跨文化研究的优秀成果,也是一部经济史、社会史、日常生活史著作和人类学视野下的研究论著。读目录,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著作,融学术分析和阅读性于一体。书中既有详尽的梳理与分析,也包含大量有趣的细节、生动的故事,对英国本土陶瓷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茶叶的生产、运输和在英国的销售,甚至伦敦牛津街上的茶铺所销售的不同茶叶的价格,英国人对茶叶的观感,饮用习惯的变化等都有具体的描述,书中也不乏对中英两国饮茶习惯和与之伴随的文化习俗的对比。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很值得关注和阅读的书籍。
何平
2020年10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