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基本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 基本观点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第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其他工作均需围绕这一目标来推进;第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从整体性治理角度考虑,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纠正和避免“碎片化”现象的再现;第三,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把握核心目标的同时,可从主体子系统、供需子系统、价值子系统、理论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和制度子系统等子系统建设方面去积极推进,坚持“一个中心,六个子系统”建设模式;第四,鉴于我国现实国情,“三农”建设任重道远,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深入实际,注重与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强化农村公共文化、农村公共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就业、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农技推广、农村公共安全等九项服务专题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 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有:其一,理论层面创新。本书是较早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探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有利于揭示现代化整体推进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内在规律,拓展、深化城乡一体化取向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学理性探讨空间。其二,实践层面创新。本书将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九项专题为表述对象,立足基层和一线,深入探究和剖析新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对策和观点,提出构建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操作性方案。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页。

[2]谢微、张锐昕:《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3]吴德星:《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实践启示》,《学习时报》2017年11月27日第2版。

[4]张立荣、方堃、肖微:《农村公共服务新模式:“以钱养事”+“无缝隙服务”》,《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

[5]丁肇青:《论和谐社会发展中农业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经济》2012年第9期。

[6]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

[7]柳劲松:《基于Topsis法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地区差异评价》,《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0期。

[8]伏玉林、符钢战:《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9]赵成福:《社会转型中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10]杨颖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新战略的着力点》,《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1]于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劳动保障》2009年第3期。

[12]李发戈:《统筹城乡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72页。

[13]冯华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14]彭京宜、傅治平、刘剑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1页。

[15]李发戈:《统筹城乡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

[16]韩兆柱、张丹丹:《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17]韩兆柱、张丹丹:《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18]赵成福:《社会转型中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以河南省延津县为表述对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19]岳军:《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解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0]马怀军:《公共选择:理论与方法》,《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2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页。

[22][美]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0页。

[23][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