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发展赤字与“一带一路”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11]

——发展赤字主要表现

一是国际层面上,失衡的国际经济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造成了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发展失衡,特别是收入分配与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差距扩大。此外,逆全球化思潮与“以邻为壑”的发展理念使各国分歧冲突加剧,导致全球合作阻碍重重。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公正不合理使得部分霸权主义强国得以通过“合法途径”掠夺他国各类资源,导致后者始终无法进行产业升级,发展水平落后,难以实现跨越式进步;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集体治理能力也因现代观念尚未萌发而羸弱不堪,组织效能低下因而难以提升生产力水平。再加上霸权国家会时不时通过政治与经济制裁手段进行打压,即便这些落后国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其国民仍然在贫困线上下挣扎。中东、非洲、拉美和南亚次大陆等地区的很多国家便面临着这种困局,始终依赖着国际社会的援助。加之“传统国际社会‘零和博弈’‘赢家通吃’的发展观”也为解决发展赤字平添阻力。[12]国际社会存在的这一现象直接阻碍了世界的和平发展进程,使得发展赤字成为横亘在全球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二是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与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分配体制不合理所造成的发展成果分配不公。部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反而加速了社会阶层两极化趋势,社会财富大量流向少数利益集团手中,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赤贫化,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经济问题引发的抗议示威活动使得社会变得颓丧而异常不稳定,社会相比欠发达时期反而更加动荡不定,“流动机会的缺乏和政治制度化程度的低下导致了社会颓丧和政治动乱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13]除此之外,国家决策失误,制定了与实际经济情况不相符合的发展模式阻碍了经济增长,赤字率过高带来的通货膨胀以及国库空虚等问题同样增添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经济发展带来了分配难题,而发展模式的错误又导致了经济颓势,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面临着上述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

三是可持续发展因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而难以实现。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掀起的全球工业化浪潮在帮助人类迈进新时代的同时也揭开了再难复原的生态伤疤,自然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塑料泛滥等状况成为人类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与此同时,伴随着城镇化与中产阶级崛起所带来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则使个人欲望膨胀到自然资源难以为继的地步。有限且被大规模消耗的自然资源无法填补人类对生产消费的需求黑洞,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供需矛盾成为发展赤字问题的重要方面。

——“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赤字

发展赤字所导致的国际发展失衡、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拉大与自然资源的无意义消耗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棘手的难题。面对发展赤字,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带一路”建设首先构建了制度保障,即形成了共商共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以便协调统一地解决发展赤字。“一带一路”建设的系统性框架与联动方案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作为主要内容,与此同时与各国积极沟通,改进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技术、产业、教育、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提升了相关国家的开放水平,最终促进全球性的共同发展与共享红利。

针对国际层面的发展赤字,“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弘扬共同价值,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推动全球治理的新发展,促进治理规则的民主化,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14]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上提到:“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15]这种互利共赢的新发展理念是对“以邻为壑”、“零和博弈”旧理念的摒弃,为有效解决发展赤字问题提供了观察新视角。此外,“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吸纳沿线及有关国家参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一带一路”建设在主动分享中国发展经验的同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输出中国的社会制度与模式。与此同时,大量资金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机构注入多个建设项目之中,促进区域发展。诸多实际举措强有力地带动了地区协调发展,贯彻了互利共赢的理念,为化解国际层面的发展赤字提供了有效途径。

面对国家内部的发展困局,“一带一路”建设通过采取“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让不同国家的不同人群都能享受到经济全球化的益处,又避免经济效益被一小部分人所独占。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强调齐头并进,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中指出“倡导勤劳俭朴、努力奋进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要着力解决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照顾好弱势人群的关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6]“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也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经验与其他国家分享,将人民作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用发展造福人民。

此外,为了针对各国建设采取相符的政策措施,中国和“一带一路”建设有关国家创设并完善了多种双边多边联合工作机制,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磋商。“目前建立了形式多样的高级别联委会、指导委员会、协委会、混委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工作机制。”[17]与此同时,多边合作机制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上海合作组织等组织牵头形成共商共建机制。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中国与沿线国家组织加强了沟通磋商,针对各国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共同推动实施合作项目,携手化解发展赤字。

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发展赤字挑战,“一带一路”建设同样贡献了解决方案:通过强调宣传绿色发展观,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维护二者的关系由水火不容转化为辩证统一。“一带一路”建设为各国提供了发展新思路,不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发展,对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大有裨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使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由衷呼吁传遍世界各地,建构起各国合作共赢、共同治理自然生态的联动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本条执笔:任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