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亢龙有悔之76——78

76 难梦周公

在陈蔡的旷野漂泊了数日,孔子一行终于乘船渡过了汝水。进入楚国领地,极目远望,青色的田野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掩映在树木丛中的村庄,零星地点缀在原野上,大路上没有流民,没有残兵,弟子们的情绪一下好了起来。

在一个村子里,他们又雇到了马车和车夫,黄昏时分这一行人到达了淮水支流的岸边,因为是夏天,他们就在河边露宿了,决计第二天渡河去负函。

初夏的夜晚总是那样的热闹,旷野里到处是虫鸣的声音,时不时还传来一两声鸟叫;河水中偶尔有鱼跃出水面,从落水的声响就可以判断出鱼都很肥大。晚归的行人在路上用楚地的方言唱着悦耳的歌谣,弟子们都深刻地意识到,已经完全离开了熟悉的中原了。

孔子望着河的对岸,沉默了一会后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停了片刻,他又解释了一下:“夏、殷、周,各自有不同特色的高度发达的文化,三种文化,如果让我选择一个的话,我会选择以夏、殷二代文化为基础在更高层次上又加以调合的周文化,周代的文化就象是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花园。”

弟子们都默不作声,好像是走进了这个花香四溢的花园中正在为灿烂的百花所陶醉似的。孔子又接着说到:“周公旦,这位五百多年前的圣人,他是周文化创建与形成中的一个最突出的人,他第一个提出礼作为社会基调代替殷代神政的主张,他真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人啊。可惜,我现在竟如此的衰弱,很久都没有能梦见这位伟大的政治家了。”

子路嘀咕着,象是要说什么,但到底什么也没有说,一群人静静地坐在原野的风中。

77 子路问津

第二天早上,孔子一行要渡河去负函,但他们不知道渡口在什么地方,长沮和桀溺在不远处耕田耙土,子路带着在陈国新收的一位年青弟子前去向这两位隐士寻问渡口。

子路走到长沮跟前恭敬地问:“老先生,请问渡口在什么地方?”

长沮抬头看了子路一眼,又看了看不远处的孔子师徒,他没有回答子路的问话,却反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的人是谁?”

子路回答:“是仲尼。”

“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

“正是。”

长沮冷笑了一下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说完又继续干他手里的活,也不再理子路了。

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反问子路:“你是谁?”

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

桀溺就说:“天下大乱,就像这滔滔的洪水一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这样的人到处流亡,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逃避这污浊的社会现实呢?”桀溺边说边不停的耙土。

子路没有问到渡口,回来把听到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完长叹一声说:“我不能将目光从这个乱世移向他方,无论如何,人无法脱离这个纷攘复杂的现实世界,难道不是吗?我的意思是说,总不能与鸟兽同群吧?”

孔子说完自己驾着车沿着河畔向下去找寻渡口,弟子们也跟着车子三三两两走在后面,和仲由同去问路的陈国青年,没有看到此时子路有些不悦,问子路:“刚才长沮说老师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路粗声粗气地说:“什么意思,什么意思,那个高个子食古不化的人是在讥讽我们的老师无所不知,他怎么会不知渡口在哪里;讥讽老师多年来到处奔波漂泊,对各处的地形应很熟悉,不可能不知道一个渡口。”

子贡接过子路的话说:“长沮的渡口还有人生出路一重意思。他在讥讽老师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不知全身而退,而到处碰壁。如果全身而退夫子还能是夫子吗?唯其如此这才正是夫子。”

几位弟子边走边说,很快一行人在下游找到了一个渡口。

78 叶公问孔子

孔子一行离开陈国都城,经过十几天的艰难旅程,终于到达了负函的郊外。负函本是楚国在边境地方建的一座新城,是专门用来收留蔡国难民的。郊外驿馆的房子高大宽敞,孔子一行在负函期间就一直住在这里。

抵达负函的当天,天色已不早了,按照礼节,子路还是赶进城中,代表孔子拜见了负函的长官叶公。叶公对孔子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诚的欢迎,叶公早就闻听了孔子的大名,但对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清楚。在与子路交谈的过程中,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如何回答妥当,就引开话题没有回答叶公。

晚上子路从城中回来后,向孔子汇报了拜见叶公的情况,并告诉孔子,叶公问夫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不知如何回答,就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孔子停了一下就说76 难梦周公

在陈蔡的旷野漂泊了数日,孔子一行终于乘船渡过了汝水。进入楚国领地,极目远望,青色的田野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掩映在树木丛中的村庄,零星地点缀在原野上,大路上没有流民,没有残兵,弟子们的情绪一下好了起来。

在一个村子里,他们又雇到了马车和车夫,黄昏时分这一行人到达了淮水支流的岸边,因为是夏天,他们就在河边露宿了,决计第二天渡河去负函。

初夏的夜晚总是那样的热闹,旷野里到处是虫鸣的声音,时不时还传来一两声鸟叫;河水中偶尔有鱼跃出水面,从落水的声响就可以判断出鱼都很肥大。晚归的行人在路上用楚地的方言唱着悦耳的歌谣,弟子们都深刻地意识到,已经完全离开了熟悉的中原了。

孔子望着河的对岸,沉默了一会后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停了片刻,他又解释了一下:“夏、殷、周,各自有不同特色的高度发达的文化,三种文化,如果让我选择一个的话,我会选择以夏、殷二代文化为基础在更高层次上又加以调合的周文化,周代的文化就象是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花园。”

弟子们都默不作声,好像是走进了这个花香四溢的花园中正在为灿烂的百花所陶醉似的。孔子又接着说到:“周公旦,这位五百多年前的圣人,他是周文化创建与形成中的一个最突出的人,他第一个提出礼作为社会基调代替殷代神政的主张,他真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人啊。可惜,我现在竟如此的衰弱,很久都没有能梦见这位伟大的政治家了。”

子路嘀咕着,象是要说什么,但到底什么也没有说,一群人静静地坐在原野的风中。

77 子路问津

第二天早上,孔子一行要渡河去负函,但他们不知道渡口在什么地方,长沮和桀溺在不远处耕田耙土,子路带着在陈国新收的一位年青弟子前去向这两位隐士寻问渡口。

子路走到长沮跟前恭敬地问:“老先生,请问渡口在什么地方?”

长沮抬头看了子路一眼,又看了看不远处的孔子师徒,他没有回答子路的问话,却反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的人是谁?”

子路回答:“是仲尼。”

“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

“正是。”

长沮冷笑了一下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说完又继续干他手里的活,也不再理子路了。

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反问子路:“你是谁?”

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

桀溺就说:“天下大乱,就像这滔滔的洪水一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这样的人到处流亡,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逃避这污浊的社会现实呢?”桀溺边说边不停的耙土。

子路没有问到渡口,回来把听到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完长叹一声说:“我不能将目光从这个乱世移向他方,无论如何,人无法脱离这个纷攘复杂的现实世界,难道不是吗?我的意思是说,总不能与鸟兽同群吧?”

孔子说完自己驾着车沿着河畔向下去找寻渡口,弟子们也跟着车子三三两两走在后面,和仲由同去问路的陈国青年,没有看到此时子路有些不悦,问子路:“刚才长沮说老师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路粗声粗气地说:“什么意思,什么意思,那个高个子食古不化的人是在讥讽我们的老师无所不知,他怎么会不知渡口在哪里;讥讽老师多年来到处奔波漂泊,对各处的地形应很熟悉,不可能不知道一个渡口。”

子贡接过子路的话说:“长沮的渡口还有人生出路一重意思。他在讥讽老师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不知全身而退,而到处碰壁。如果全身而退夫子还能是夫子吗?唯其如此这才正是夫子。”

几位弟子边走边说,很快一行人在下游找到了一个渡口。

78 叶公问孔子

孔子一行离开陈国都城,经过十几天的艰难旅程,终于到达了负函的郊外。负函本是楚国在边境地方建的一座新城,是专门用来收留蔡国难民的。郊外驿馆的房子高大宽敞,孔子一行在负函期间就一直住在这里。

抵达负函的当天,天色已不早了,按照礼节,子路还是赶进城中,代表孔子拜见了负函的长官叶公。叶公对孔子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诚的欢迎,叶公早就闻听了孔子的大名,但对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清楚。在与子路交谈的过程中,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如何回答妥当,就引开话题没有回答叶公。

晚上子路从城中回来后,向孔子汇报了拜见叶公的情况,并告诉孔子,叶公问夫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不知如何回答,就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孔子停了一下就说:“你为何不告诉他: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过了一天,孔子一行已安顿停当,养好了精神的孔子准备进城去拜见一下叶公。

:“你为何不告诉他: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过了一天,孔子一行已安顿停当,养好了精神的孔子准备进城去拜见一下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