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百合病

《金匮要略》(219年)

原文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1,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2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3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4,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 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 碎 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5也。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木,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参考文献

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注释

1.默默:精神不振,寂然不语。默,静也,寂也。

2.溺(niào):同“尿”,小便。

3.淅(xī)然:怕风,寒栗之状。

4.快然:无任何不适。

5.盐豉:即咸的豆豉。

《华佗神方》(汉·华佗撰,成书年代不详)

原文

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1,大病之后,不平复,变成斯病也。其状如欲食复不能食,欲卧不得卧,欲出行而复不能出行,如有寒复如无寒,如有热复如无热,诸药不能疗,得药则剧而吐利,行持坐卧,似有神灵式凭2。治法以百合为主,而佐以知母者,为治已经发汗后,更发之法。

附方

百合七枚 知母三两

先用泉水洗渍百合一宿,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次以水二升,煮知母得一升;与百合汁和,复煮取一升半,分二次服。若已经下后,更发者则如前法浸煮百合七枚外,可更以滑石三两、赭石一两,用水二升,煮取一升,和百合汁复煮,得一升半,如前法服之。又百合病已经吐后更发者,亦如前法,先浸煮百合七枚,乃以鸡子黄纳汁中,搅匀分再服。又若百合病始,不经发汗、吐、下,其病如初者,可仍如前法,先浸煮百合,次以生地黄汁一升,与百合汁相和,再煮取一升半,温分再服。一服中病可,勿更服,大便当出恶沫(《华佗神方·卷四·三九·华佗治伤寒百合病神方》)。

参考文献

刘俊红,李连章.华佗神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注释

1.虚劳:病名,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又作虚痨。包括气血、脏腑等正气损伤所致的虚弱证和某些具传染性、表现为虚弱证的疾病(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后世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尸劳(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似有神灵式凭:像有神灵主宰操纵。

《脉经》(280年)

原文

百合之为病,其状常默默欲卧,复不能卧,或如强健人,欲得出行,而复不能行,意欲得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朝至口苦,小便赤黄,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脉一宗,悉病,各随证治之。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其病难治(《脉经·卷八·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参考文献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