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坍塌的长城

前面所说的就是这次天津站上对太后的迎接大典,只不过,它比预计的要简单很多。袁世凯之流早就同庆善、李莲英等人商量好了,准备借此机会大大地热闹一场。谁知,太后不听从他们的摆布,各位官员献完宝,她就转身回到了车上,并下令开车。这样一来,那些人计划的无数场好戏就泡汤了。

其实,那些人眼中的盛典,对太后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家常便饭而已。尽管太后被他们这些仪式闹腾着,难得清闲下来,但同宫中的拘谨死板毕竟有些不同。平时在宫里头,大大小小的仪式,太后都绝对不肯放松,总是特别庄严肃穆。但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太难了。对于这次天津站的接驾典礼,大家似乎都很兴奋,像是过节的感觉。另外,大概是路过的缘故,几乎每个人的眉宇间都洋溢着一种旅行的喜悦。

此时的太后也和先前大不一样,尽管还是在那个小朝廷里正襟危坐,但她眼睛所关注的不再是珠玉古玩,而是那条备受宠爱的小狗,和那两只刚刚来到这里的鹦鹉。看情形,她似乎很想看看那狗和鹦鹉见面之后,各自会有什么反应。其实,不光是太后,我也觉得它们放在一块儿肯定会有热闹好看。

谁知道,实际的情形完全在人们的意料之外,狗就像没有注意到鹦鹉一样,看起来一点儿也没有感兴趣的意思。很明显,这条狗尽管长相奇特,聪明的程度却不比寻常的狗高多少,或许还要低一些也说不定呢。真不知道太后为什么偏偏对它宠爱有加。

那两只鹦鹉呢?尽管它们外表看起来非常漂亮,初次见到的人没有不夸赞的,可它们的可厌之处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它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叫着,我们去睡觉的时候就不清楚了,只要我们待在太后身边,就总能听到它们颠来倒去地喊“老佛爷吉祥”“老佛爷平安”……后来我们几个的脑袋几乎要被它们吵炸了,真想用什么去把它们的嘴堵上。唯独太后,不仅看不出讨厌的意思,反而只要一听到它们叫喊就会笑起来,真是想不明白她喜欢它们什么!

由此我倒是不得不称赞袁世凯的本事,他简直太会讨好皇太后了。调教两只鹦鹉说说奉迎话,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想想看,太后听到鹦鹉叫的时候,怎么会想不起他袁世凯呢?怪不得袁世凯在太后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前面说过,这是太后第一次坐火车旅行,为了万无一失,车上还跟着四个医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服侍太后,我们这些人的健康也顺带着归他们负责。不过,一路上我们全都平安得很,所以那四位大夫竟然没有找到过显示本领的机会。

除了这几个人之外,还有个太监同我们在一起,他是因为临时的需要而一步登天的,地位非同小可。他别的本事没有,专门致力于植物的研究,大概祖上从事的是农业,而他又善于钻研吧。平时,他被安排在张德那个狭窄的烹茶室里面,一天到晚静静地等候。而太后只要看到窗外的花草、树木很特别,自己又没有见到过,或者见过但印象模糊了,就立刻叫来这个太监,命他细细讲解。

由于太后并不满足于简简单单的了解,每次都要听得详详细细才行,所以,这个太监没事的时候就会钻到那间狭窄的烹茶室,专心研究植物学书籍。大概是功夫下得比较深吧,每次太后问到他的时候,他总能做到有问必答,而且不疾不徐,非常详尽。太后本来是个急脾气,倘若问了好几分钟才听到对方答复,就算是说得天花乱坠,她也不会姑息的,此人倒是从未因此而受到过责罚。总之,太后对这个太监的解说是比较满意的。我可不是太后,对这个人的话总是将信将疑,只是因为他的文采不错,还没有到让我生厌的地步罢了。

大概是因为节气的原因,这一路之上,细细的雨丝几乎没有停过,感觉却是越来越暖和。当我们坐着的这列御用列车终于挨近奉天的时候,夏天已经快要来临了,迎面吹来的风暖暖的,令人心醉。随着天气的转暖,我们的心里也越来越快活;更重要的是,我们离北京越来越远了,那里的阴森恐怖、是是非非都被我们抛在脑后,那种轻松、快乐、兴奋简直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至于将来回去以后怎么样,谁也不愿意多想。

太后也感受到了晚春的气息,有一天忽然对我说:“春天真可爱!这暖暖的天气,让人感觉自己又变得年轻了。它是年轻人的季节啊!”

说完,她居然开始吟诗了,音调低沉而又优美。那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太后在诗词鉴赏方面是颇有造诣的,尽管我没有看到过她亲自写诗,可她背诵古诗是常有的事。在中国古代那么多位伟大的诗人当中,她唯独对李白赞赏不已。李白的诗,她几乎全部读过,甚至都能默诵出来。太后的这个特殊爱好,使当时的朝廷里面形成了一股风气,凡是能吟诗的文臣全都把能模仿李白当作一种荣耀,倘若再能得到太后的一两句赞赏,他们更会喜不自胜,觉得自己有希望同李白媲美了!实际上,太后对于诗歌也仅仅是停留在鉴赏上,她研究得比较多的,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和一些有名的稗史、传奇之类,而且颇有见地。

只要是读过书的中国人就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可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太后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如此,孔夫子说过的很多话她都烂熟于胸,不管是批阅奏章,还是给臣下训话,总喜欢引用几句,仿佛这样可以令她的语言增加一种无形的威力,从而让人更加敬畏她似的。

现在想想,这次奉天之行对于太后来说,真的很辛苦。尽管路途并不长,可她毕竟已经老了,而且平日过的都是优哉游哉的生活,这样的颠簸实在是很辛苦。不过还好,她当时似乎一点儿都没有这样的感受,大概是兴奋的缘故吧,毕竟要去的是自己的先祖——叶赫那拉的故土,那里曾经栖息繁衍了她的家人,孕育了她自己。于是,她始终情绪高昂,身体的疲劳完全被忽略掉了。清代历朝帝、后当中,除去全盛时期的乾隆皇帝之外,太后是第一个回到故乡的人,那种对故土的热烈期望想必也激荡在太后的心中吧?

离开天津之后,没过两天就快到山海关了。那位“御用”植物学专家也越发忙碌了,几乎一刻都不能离开太后左右,以备随时听候太后的询问。两旁田野里的花草种类实在是太丰富了,太后越看越高兴,不时就会冒出来一个问题。

在经过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看到一条大河,水面宽宽的,没有什么波澜,就像一面澄蓝的镜子。大概平日里此处也是个重要的航道,现在却静悄悄的,什么船都看不到。因为这里离御用列车的轨道太近了,早在太后到来之前就已经下了禁行令。没有了船只,这条河越发显得好看,太后见了非常高兴。

想想看,周围是无边无际的田野,中间是一条盈盈的绿水,简直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不过,我后来发现,之前肯定有人来这里修整过,不然景色不会如此动人。因为,河道两边居然种上了树木,这是很不寻常的。中国人一直以来就缺乏园林美化的意识,实在是因为穷苦的百姓太多,随处可见的树木往往不能幸免于难,都会成为他们的灶中柴、炉中火。其结果就是,除了吉林、黑龙江那些很偏远的地方之外,辽阔的中间地带几乎没有什么森林,就连看起来稍微能成行列的树木都难得见到。可此时,这条大河两岸,竟然种着两行整整齐齐的树木,条条嫩绿的柳丝飘荡在河面之上,不时还有粉红色的桃花夹杂其间,那份艳丽令人惊叹。

如此美景,太后是绝对不肯匆匆而过的,马上命令把车停下来,她要下车欣赏一番。谁能改变太后的想法呢?就这样,黄色的御用列车再次停了下来。太后往下一走,其他的大臣、宫女们也全都要跟着下去,只是绝对不能自由行动,唯有我们几个侍从女官可以跟着太后随心走走。在车上恭恭敬敬地站了那么久,确实也需要活动活动了,即使只是略微的活动,对我们来说也很必要。其他人可就不行了,他们必须要像在宫中那样,面向太后恭敬地站着,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如同一尊尊泥塑木雕,连眼睛都没有活动的自由,只能一直看着太后,绝对不能望向别处,再美好的景色也不能有欣赏的机会,因为太后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和某个人说话,这个人马上就得走上前去才行。唯有那些不被当作人的太监们是自由的,可以随意地走动。

这条如同明镜一般的长河确实深深地吸引了太后,她就那样出神地看着,过了很久才说:“这里的景色真的很美!可惜忘了带上游艇,如果带上就好了,这里肯定会很好玩!”她看起来有些失望,语气倒是柔和得很。

太后是非常喜欢坐船的,平日预备了两艘御用游艇,兴致来了,就要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划上几圈。可惜那两艘游艇又大又笨重,每次都要动用很多太监才能划得动,假如同我们一起上路,一辆平车装载它们都没有什么多余的空间。不过,如果之前就知道会经过这么惹人喜爱的一条河,太后肯定会专门吩咐准备一辆平车,把游艇带上。而且,就算之前不知道,此时如果有办法能马上运来,太后也会不惜任何代价命人去的。只是,从这里到北京,来回两天工夫都紧得很,实在是没有法子。再说,让太后等那么长时间,谁又担当得起呢?她老人家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只是在那里叹息着,留恋着。

我又禁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私下里问太后,假如游艇就在这里,她打算怎么去玩。谁知,这勾起了她的话头,如同一个渴得厉害的人,猛然听到别人说茶的味道那样,立刻来了兴致。她说,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她就让我们跟她一块儿坐游艇,别的人坐车,只是车子一定要慢慢地开,同游艇一起往前走。她的想法是多么新奇啊!那样一来,泛舟的乐趣有了,观看她那列黄色火车缓缓在铁路上行驶的乐趣也没有错过。只是,这两样乐趣要耗费多少人力,她却不曾考虑,而且也不会去考虑的。

既然不能领略泛舟的乐趣,最后我们只能回到车上,继续后面的行程。此时,这条铁路的右面已经接近辽东湾了。北戴河和秦皇岛两处名胜就在辽东湾沿岸,平日太后总去那里,所以也就不大感兴趣,没有去看。对于太后来说,这并不遗憾,可我们大家都觉得有些可惜。此时,太后一心想的就是赶紧去奉天,去看看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那里不仅有一个险要的关隘,而且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曾经把中原地区和东三省一分为二的万里长城就在那里走到了终点。那绵延万里的灰色古城墙,就是在那里同蔚蓝的大海连在了一起。

这辆特殊的黄色御用列车,在苍山翠草间穿行了很久之后,终于来到了山海关。远望去,群山巍峨,万里长城如同一条巨龙盘曲错落地蜿蜒在上面。尽管大家都称之为万里长城,其实它只有八千多华里,假如按公里来算,应该是四千五百公里左右,但这样的工程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奇迹了。

山海关属于临榆县地界,临榆是个很小的地方,没有什么繁华的商铺,一点儿也不热闹。如果是在平时,依着太后的性情,她是绝对不会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停留的,可山海关实在是勾起了她太浓的兴趣,所以即使是这么小的一个县城,居然也引起了她的关注。我们的列车刚刚停下来,她就开始催着李莲英准备銮舆,打算去这个小县城里转上一转。

现在想来,庆善他们还是比较有先见之明的。太后还没有出发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通知了这里的官吏,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把这座破县城好好打扮打扮,免得让太后看了心里不高兴。所以,此时太后说要去巡视的时候,大家一点儿都不紧张,毕竟已经通知他们八九天了,再怎么着也应该装点出些模样了。当地官员此时也像天津站那些人一样,着装华丽地跪卧在车站旁边,迎接圣驾的来临。只是,这些人的官级太小了,能引起太后注意的人根本就没有,所以,他们相当于白来了这一次,连太后是什么样子都没有看到,只是给这小小的车站增添一些热闹罢了。

他们这里大概是没有力量再建个新月台,所以,只是在旧月台上铺了一层黄沙。太后的銮舆在当地最高长官的引领下,走出车站,顺着几条稍微宽阔些的道路,慢慢往前走去。这些街道平时都是肮脏丑陋的,此时,一切都被那层金色的沙土覆盖住了。太后当时怎么想的,我无从知晓,可对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我是非常反感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什么事都不肯提前做准备,即使做也不肯踏踏实实地做好,总喜欢在最后关头耍些小聪明,投机取巧。眼前就是这样的。我们从一座城门前走过的时候,这个小毛病就越发看得清楚了。城门可不是简单的工程,尽管有七八天的时间进行准备,可平时坍塌得太严重了,又没有及时修缮,短时间内怎能修整好呢?所以,此时的城门简直就像一个垂暮的老人,在那里斜斜地垮着。

大概只用了半个时辰左右,太后就把这个小县城里面所有的大街都走了一遍。而她心里有着怎样的感受,谁又能知晓呢?不知道和我想的是不是一样。

从县城里出来之后,太后又让人抬她到旁边的一座小山上去。这山尽管很低,但在顶上也能将附近一带的景物尽收眼底,特别是那绵延万里的长城,看得肯定非常清楚。我正在心里偷偷想,在那山上观赏景物有多么惬意,太后已经开始命令李莲英找人给我们预备轿子了。这个好机会是再怎么样也跑不掉的。

站在山上远望田野的景色,那该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啊!谁不愿意玩呢?我想,当时别的女官肯定也是非常高兴的。我们乘坐火车去奉天,当然不能像太后那样随车带上自己的轿子,但是在前清时期,各地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轿子,所以现在临时找来十几乘,简直容易极了。而且,庆善他们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之前就已经通知这里的官员,接驾的时候一定要准备好几乘官轿,以备不时之需。

终于到了山顶。面对着眼前连绵不断的万里长城,太后笑了,那微微的一笑当中充满了得意之情。她兴奋地说:“想当年,这长城本来是要把我们隔在外面的!可现在呢?我们不仅进来了,而且还能在这关内的高山上远远地看着它。那时候的人怎么会想到这一点?他们真是太没有见识了,硬是要把我们看作和他们不同的人。实际上,大家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我们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语言到风俗习惯,与内地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是一样的。而且,自从我们入关执政以来,和内地更是融为一体了。从前的畛域已经一扫而空,唯有这一件已经颓废的大工程,还残缺不全地遗留着。”

太后说的不无道理,东三省本来就属于中国,尽管那里的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情,但自从满族入关执掌政权以来,中土的人已经将满族人同化了,几乎没有什么分别。

皇太后说到这里,似乎想到了很多很多,她说:“明朝末年的时候,本来有个叫吴三桂的将军镇守在这里,同我们遥遥相对。谁知,当时的中国内患不断,流寇猖獗得很,官兵不仅没有能力去剿灭他们,反而一次次吃尽了他们的苦头,弄得崇祯连皇位都难保了。在那样的情况下,吴将军派人到我们这边来,请求借兵援助,我们马上同意了。于是,他亲自开门,把我们迎了进来,我们就这样顺顺当当地入了关,建立了大清国。这简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当然了,对于中原地区和东三省来说,合二为一倒是件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情。”

我们在这座小山上足足停留了一个多时辰,都快把眼前的景物看腻了,可太后她老人家居然还是眺望得津津有味。不仅如此,在山上看了之后,她似乎觉得还不够尽兴,又突发奇想,要去海滨看看长城入海的地方。我实在是想不出,她到底为什么执意要去那个毫无特殊意义的地方。

面对那些残损的建筑,她边用手指点着,边感慨万千地说:“过去,滨海这部分的长城本来是建得比别处牢固的,面积也大得很,大概想用来做海防用的长堤。看看现在吧,它们已经坍塌成什么样子了?根本毫无用处了!另外,当年用来阻截我们的山海关,也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大概几十年、几百年以后,人们慢慢地就会记不清楚古代皇帝为什么要修建这条万里长城了,直到有一天将这些全部忘记!”

确实是这样,长城坍塌的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山海关附近损坏的程度更大。两千多年了,长城的尽头日日夜夜都处在海水的冲刷之下,自动坍毁的现象非常多,如同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正慢慢死去。京奉铁路的轨道就是从它的大缺口穿过来的,而且显得很宽余。至于塌下来的那些砖石,由于没有人看守,附近居民看到了就捡走自己用,更有甚者居然偷偷去拆没有毁坏的部分,搬到自己家里去……这么伟大的古代建筑,居然任其如此毁坏着,太后发出如此感慨也就非常正常了。

我们站在中原地区与东三省的分界点上,从长城这里走出去,就是当年我们祖先进入中原的地方。太后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不知道会怎样想,据我看来,她对辽东湾那片蔚蓝的海水似乎很是神往。

慢慢地,她又把视线从海水转到了那几座高高的山峰上,它们看起来都像是被拘囚的犯人,被成年累月地锁在那里,万里长城就是拴它们的铁链。

紧接着,太后又往东面看去,那边就是奉天的方向。她一边往远处望着,一边低声嘟哝着什么,由于声音太小了,我也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不过,从她的眼睛可以看出来,在很远的地方似乎有什么人物或景象深深吸引住了她,那神情是奇特而又专注的。我们见她那么凝神远望,便也跟着看了看,可是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终于,太后看够了,我们这才跟着她回到车上,继续前进。

火车缓慢地上路了,如同一条弯弯曲曲的蚯蚓,慢吞吞地离开了那个小小的车站,穿过前面说到的长城的缺口。前面的机车缓缓进入东三省地界的时候,我们的车厢还行驶在中原的土地上呢!很快,这些黄色的车厢就一节一节地离开中原,驶入了我们的故乡。尽管我不是一个地方观念很强的人,可是不管怎么说东三省都是我的故乡,我的祖先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太后的祖先是叶赫那拉一族,他们也是在那里繁衍生息的。

东三省最大的贡献之一,应该是造就了那个举世无双的人物——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这个人,令整部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后的清朝皇帝们: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一直到光绪,他们都是努尔哈赤的子孙。包括我们一家,也是他的嫡传,因为分支太多,所以就显不出有多重要了。拿皇太后来说吧,她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代,这个家族一直都没有显得多么重要。直到清朝亡国的时候,他们当中也只有慈禧太后是唯一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至于我,尽管说起来是努尔哈赤的嫡系子孙,如今却要低声下气地在宫里侍奉太后,这世事可真的是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