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最熟悉的话题才是“好”素材
普通人的优势是自己熟悉的话题
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讲自己擅长、熟悉的话题时,整个人会比平时更自信。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不少人在讲到自己满意之处,或是调动起了自己情绪时,会自然地使用手心向上、向外扩展的手势。毫无疑问,人对自己最熟悉的话题,谈得最好、最生动,这些动作都是最佳的演讲动作,因为你在做自己。
1877年7月12日,安德鲁·卡耐基被他的家乡,位于苏格兰的丹佛姆林授予了荣誉市民的称号。卡耐基在回忆录中强调,这是他所接受到的最高荣誉,被授予荣誉市民称号之后,他必须要对丹佛姆林的市民发表一次演讲。
当时他也犯愁了,自己说什么呢?自己的表现会不会如大家所期望的那样好呢?正在他绞尽脑汁做准备时,作为演说家的舅舅给他提供了一条宝贵的经验,他说:“安迪(安德鲁·卡耐基小时候的昵称),你只需要把你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条经验一直被卡耐基奉为智慧箴言。
是的,这就是演讲经验的第一条,我们必须要牢记于心,其他技巧都要排在后面。伪装反而会失去自我。演讲的第一个影响力来源,是要坚定地做自己,而不要左顾右盼。表达真实感受并不难,讲自己擅长的、熟悉的话题,从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始。
因此,我们必须挖掘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并把一技之长发挥到极致。我曾在网上看过这么一个笑话。网友就社会学家应该研究哪些社会话题展开了争论,有一个网友的答案获得了最多点赞,这位网友说:“社会学家应该研究的最具民生效应的课题,就是回去问他老婆都知道的那些话题。”
这个笑话说明:即使没经过科学训练的个体,也能从自身的经历中提取经验的智慧,无数个体所形成的共性,将被保存为一种群体文化,揭示了某种客观规律。
从自己擅长、熟悉的经验中提取出演讲题目,并且就此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你的演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之所以最熟悉的话题容易成为“好”素材,是因为讲自己熟悉的话题至少有三大好处。
第一,面对自己熟悉的话题,你会有自然的叙述技巧。所谓叙述,就是讲一件事情给别人听。比如分享一段人生经历和感悟,分享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条叙述的主线,最好只采用一个视角,不要同时演绎多个角色,除非你是个出色的舞台剧演员,否则听众会听得一头雾水。演讲者不同于小说家,小说中复杂的叙事方式不太适合用于演讲。老老实实地用一条线索,一路讲下来,更容易让观众记住你要讲的话。
我们的演讲风格跟自己的说话风格、写作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如果你日常说话以细节为主,你演讲时也会举很多例子。如果你日常说话用语总是精炼抽象,你的演讲也会让听众的大脑疲于应对。不过这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恰恰相反,我建议在练习演讲力的初期,大家不要对自己的“特点”设太多限制,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风格,留意自己说过的话,知道有很多好东西可以用于演讲。
例如,最初崔永元的语言风格并没有得到重视,他无法成为重要的播音员,在屏幕上出现的机会也不多,主要是在后台做节目策划。后来中国人发现,语言类节目中除了传统的相声还可以有脱口秀,央视想要尝试时,蛰伏多年的崔永元就脱颖而出了,《实话实说》节目迅速走红。
第二,讲自己熟悉的事情,生动的细节就能信手拈来。要想不忘记演讲词的细节,我想不出有比讲自己熟悉的话题更好的方式了。如果我们的演讲内容引用得太宽泛,就一定会缺乏个性化的因素,不能够打动人。所谓生动,一定要有细节。细节是生动叙事的前提。在适当的时候,放进一些亲身体验的细节,能让听众感同身受。
举个例子,美国有一个叫凯瑟琳的女孩,在她5岁时做过一次公益演讲,其中有一句关于细节的描述震撼了现场所有听众。凯瑟琳看到美国公共电视播的非洲纪录片,说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孩子因为疟疾而死亡。她被吓坏了,扳着自己的手指数着,1、2、3……30,当她数到30时,她很惊恐地对妈妈说:“一个非洲小孩死掉了,我们一定要做点什么!”她和妈妈一起上网查资料,得知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而蚊帐可以帮助孩子们躲避蚊子的叮咬。于是她开始攒钱捐献蚊帐。后来,她意识到个人力量有限,想号召更多人一起加入,因此她开始在教堂等公共场所演讲筹款。凯瑟琳每次进行公开演讲时只用短短三分钟,除了和小伙伴们一起用简短的儿童舞台剧表现蚊帐对于非洲孩子的重要性之外,她会让大家一起闭上眼睛数30秒,把自己对这30秒的恐惧感受,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客观数据和一些事实的引用的是必要的,但应该让客观数据通过细节拥有生命,增强人们感同身受的理解,从而实现个性化,成为“独家素材”。否则,同样的数据大家都念一遍,并没有什么感染力。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生活当中的语料素材大体相同,如果没有个性化特征,表现力就不够强。增强表现力的秘诀就是,通过对于数字的观察,做到人无我有,在一般人不经意的地方,用细节着力渲染。
第三,你能比说其他话题时更加热情与真诚。演讲技巧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事实上,任何技巧都不比热情和真诚更能成功引起听众的兴趣,与听众建立起交流。如果你自己对话题都没有热情,就不要指望听众会对你的话题产生兴趣。
真诚和热情能遮掩99%的缺陷。挽救一个糟糕演讲内容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真诚和热情。要想让听众不由自主地喜欢你,轻松喜悦地分享自己熟悉的话题是最好的选择。熟悉的话题能让演讲像日常聊天一样态度真诚而热情,语言简单、清晰,没有复杂的句式,不咬文嚼字。只要你注意别在语言中加入过多“嗯”“哦”这样的词汇,就能赋予演讲以生命,观众会接收到你饱满的精神和真诚的情感。
打动人的永远都不是口才,而是演讲者的真心与真情。当你在说自己的故事的时候,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比你更是这方面的专家呢?
既要确保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也要确保内容的价值
演讲者的影响力越大,肩负的社会责任就越多,公众对演讲者的期望也就更高。
演讲就像“颁奖”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奖项,多是那些能引领众人,去拓宽认知的边界、释放更多创造力、开拓更多元文化的奖项,拓宽后的“收获”最终会让全世界的人都受益。
一个奖项给世界带来怎样的进步,就像一个演讲话题的传播能够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思考一样。
如果我们都选自己讲起来最容易的小事,那我们看到的演讲,几乎就是卖惨、分离、努力、迷茫,压力等毫无新鲜感的话题。甚至在话题中根本没有蕴含客观知识,都成了兜售主观情绪。虽然自己最熟悉的素材才是好话题,但不代表熟悉的材料可以没内涵,没知识性。
这种“情绪式”演讲,很容易创造一种感官隔离。为什么我们在一些大型演讲现场,情绪被调动得极度高涨,但事后一思考觉得演讲内容空洞,无逻辑?因为在现场,你被这种情绪笼罩,以至于跟着所有人一起被感动、被影响,你放眼望去,周围都是和你一样的人,就这样产生了感官隔离。
“传销式”演讲就深谙此道。——语言高亢、情绪饱满、甚至煽情落泪,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从而制造隔离,把被洗脑者,从原有环境中连根拔起,圈养在别处,尽量与外界隔离。
除此之外,演讲者还很容易进行自我“隔离”,不进则退。虽然自己最熟悉的素材才是好话题,但如果我们永远都着眼于跟自己相关的小事,我们知识的“边界”将越来越窄,眼界也会越来越小。要打破这种“魔咒”,就要确保自己的演讲内容中,有着客观的“知识性”,这是人类文明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