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外科手术学(第2版)
- 吕德成
- 1443字
- 2021-12-13 16:03:34
第四章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较常应用于脑血管疾病、颅内占位病变及颅脑损伤疑有颅内出血的病例,方法简便,比较安全,颅内高压患者亦可施行,造影后不必立即开颅,故无开颅设备时亦可做此检查。
脑血管造影主要依据血管的移位、形态异常、充盈改变和出现病理循环等作出诊断。不同进路的脑血管造影可显示不同部位的血管。
经颈动脉造影:显示同侧大脑半球、鞍旁、鞍上和眼动脉供应区的血管。
经椎动脉造影:显示颅后窝及高位颈髓的血管。
经肱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造影:右侧锁骨下动脉与颈动脉都开口于无名动脉,这种造影除显示锁骨下动脉的分支椎动脉外,尚可显示同侧颈动脉。左侧则因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弓,故只能显示椎动脉。
经股动脉插入导管作选择性脑血管造影为一种进展,其优点是造影部位可以任意选择,方法安全可靠,但需在DSA机下进行。
上矢状窦造影:钻颅孔后直接把碘水注入该窦,检查有无梗阻或狭窄。临床使用较少。
1.颅内血管性疾病,包括动脉瘤、血管畸形、各种原因的血管闭塞或狭窄、大动脉炎等,脑血管造影是唯一有效的诊断方法。
2.颅内占位性病变,对大脑半球较表浅的肿瘤诊断率很高,脑桥小脑角的肿瘤阳性率也较高。但对脑室内和中线部位的肿瘤则诊断率很低,不宜首先选用。由于脑血管造影同时显示肿瘤的供应血管及病理循环,供血丰富的肿瘤(如脑膜瘤、多形胶母细胞瘤等)虽然CT已经证实病灶部位,还可再做脑血管造影,以便做好止血准备,或术前进行供应血管人工栓塞。
3.颅脑损伤时,可用以诊断有无血肿及积液。术后疑有血肿复发、积液或考虑有迟发性颅内血肿时,亦可考虑造影检查。但对重伤员(如已有脑疝)则不宜做此项检查。
有下列情况者不宜进行脑血管造影:心力衰竭;肾衰竭;穿刺部位有炎症改变;严重动脉硬化;患者情况危险,不能支持造影时的操作;对造影剂过敏;原来血压正常,病后血压高达26.7kPa(200mmHg)以上者。
术前查尿及血尿素氮。急症查尿以排除明显肾功能损害的可能性。
常规作碘过敏试验,可分滴药法与注射法两种。前法以15%~20%造影剂一滴滴于眼结膜囊内,15~30分钟后观察结膜有无充血、红肿;后法以造影剂2ml皮下注射,或以1/10浓度的造影剂1m l静脉注入,10~15分钟后观察有无口唇麻木、面部潮红、皮疹、呕吐、脉速等反应。如有过敏现象,应停止造影。以注射法最常用。
术前应禁食。清洗、消毒造影的局部。局麻者术前给予苯巴比妥0.1g,全麻者加用阿托品0.5~1mg(成人)。
向患者讲解造影注药时颅内可能有嗡嗡声及半侧颜面灼热感,以免届时惊慌、躁动。
常用的有50%泛影酸钠,60%泛影葡胺,60%碘他拉葡胺(Conray或康锐)。近年来发展的非离子型水溶剂有机碘造影剂,其制剂种类日益增多,如甲泛影葡胺(Metrizamide或 Amipaque)、碘海醇(Iohexel或Omnipaque)等。优点是渗透压克分子浓度低,使离子比率升高而黏度无明显增加,毒性低,器官耐受性好,对血-脑屏障的损害少,因此,显影效果好而不良反应少。
使用造影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造影前必须先作过敏试验;②每次使用的造影剂总量以每公斤体重不超过1ml为宜,成人一般以60~80ml为限,儿童以40ml为限;③每次注入造影剂的时间间隔愈长,愈可减少或减轻反应。一般两次注药时间间隔以超过10分钟为宜。
成人如无特殊情况,均可在局麻下完成。如躁动不安,可用2.5%硫喷妥钠静脉麻醉,但麻醉不必太深,只需维持患者安静即可。小儿一般用2.5%硫喷妥钠肌内注射作基础麻醉(每公斤体重15~20mg)或安定、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另加局麻。但无论选用何种麻醉,均应做好气管插管抢救的准备。如患者已有呼吸障碍,则应先做气管插管,然后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