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外科手术学(第2版)
- 吕德成
- 1487字
- 2021-12-13 16:03:41
第一节 大脑半球恶性胶质瘤手术
1.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
2.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不能获得确切诊断的患者,建议行手术活检或部分切除以确立诊断。
3.肿瘤巨大或占位效应明显,有导致脑疝的可能。
4.难治性癫痫。
5.为推迟辅助性治疗及其对儿童的副作用(尤其是年龄小于5岁的患儿)。
6.对于大多数浸润生长的大脑半球胶质瘤外科手术无法治愈,这些肿瘤中多数不能完全切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切除肿瘤可改善预后。
同开颅术
全麻。
以病灶为中心设计皮瓣。恶性胶质瘤浸润范围广泛,皮瓣应够大才能在直视下操作。如病灶恰在皮层功能区,切口应略偏前或偏后,以便从旁边迂回进入,避免损伤功能区。
按照一般开颅方法作头皮颅骨瓣。开颅的同时从静脉输入20%甘露醇降颅压。如翻开骨瓣见硬脑膜张力仍高,可请麻醉师作过度换气。待颅内压不高时剪开硬脑膜,蒂部翻向矢状窦侧。
从大脑皮层视诊、触诊及试验穿刺三方面来探查肿瘤病灶。肿瘤所在处表面的皮层沟回往往变宽而平,甚至消失,颜色苍白;但也有由于局部新生血管较多而充血者。有些肿瘤已侵及皮层,可看到肿瘤结节或瘤组织浸润灶。用手指轻轻触诊该区域,可感到已失去正常脑组织的柔软和弹性感,或深部有实物感,和正常脑组织比较即可辨别。但此时仍不能完全确定,应在肿块表面的非功能区,双极电凝后用脑针刺入,碰到硬物或阻力消失感时拔出枕芯,用空注射器抽吸,检视有无囊液、血液、瘤组织。如肉眼不能辨定为瘤组织,应送冷冻切片以检查肿瘤性质及恶性程度。如穿刺未获瘤组织而定位明确者,则在皮层最靠近肿块的脑沟处电凝后作一小切口,长约2~3cm,以两个脑压板垫以棉片拉开脑皮层,用吸引器边吸引边深入探查肿瘤,进行活检。恶性肿瘤的特点是:无包膜、无边界、浸润性生长、软脆而极易出血、瘤内有红褐色大片出血。肉眼观察或冷冻切片证实为恶性肿瘤后,如肿瘤大小、部位不宜作脑叶切除者,即可作肿瘤大块切除术。
先在皮层上设计出切除范围;如非功能区,应从肉眼所见的正常边界作为切除的边界。
切除区内较大的动脉应行银夹夹闭,在两个银夹间电凝后切断;小动脉及静脉可用双极电凝止血的同时切开皮层。
以两个脑压板伸入皮层切口内,脑压板下用脑棉垫好,然后用吸引器边吸引边向深部进入。切口内的正常脑组织用脑棉垫保护好。分离中应经常检查肿瘤组织是否已全包括在内,避免遗漏。一般在肿瘤切除后,肿瘤腔应呈锥形,其尖端往往可在脑室附近。在肿瘤周围也会发现血管,应用双极电凝或银夹夹闭、电凝后切断。如术中发现肿瘤尖端突入脑室,应连同该处侧脑室壁一起切除,并电凝脉络丛。
肿瘤大部分切除后,瘤腔先用脑棉压迫,3~5分钟后逐一取出脑棉,将出血点电凝,至完全无活动性出血后,脑棉片压迫瘤腔,控制小渗血。彻底止血后取出脑棉,在肿瘤腔内注满生理盐水,紧密缝合硬脑膜。硬脑膜外放胶皮管引流。然后放回骨瓣,依次关颅。如肿瘤太大,只能作小部分切除;当脑组织水肿明显时,可行去大骨片减压术。然后,修复硬脑膜,放引流管,紧密缝合帽状腱膜及头皮〔图 7-1〕。
1.应力争在肿瘤周围水肿反应层分离肿瘤,避免过多损伤正常脑组织。所有血管应力争在切断前先用双极电凝或银夹止血,避免切断后血管断端缩回正常脑组织,造成止血困难。
2.切除肿瘤底部时,如不慎破入脑室,不可使破口过分扩大,以防止血液流入脑室。
1.引流管于24~48小时拔除,并在无菌操作下严密缝合引流口。
2.减压术后,如因脑水肿使切口有张力,应在术后7~10日拆线,以免切口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