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脑脓肿穿刺术

由于CT的使用,脑脓肿的诊断率得到提高,单独穿刺抽脓的疗效较前有很大改善。

【适应证】

1.单发脓肿,脓腔较大,患者一般情况较好,穿刺抽出脓液较多,且经抽脓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

2.病情危重或患者体质衰弱,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

3.脓肿部位深或在重要功能区,切除手术会带来严重后遗症或无法手术切除者。

4.脓肿壁尚未完全形成或早期复发性脑脓肿。

【术前准备】

1.耳源性脑脓肿 除有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征象或脑疝昏迷应急症处理者外,一般应先处理中耳炎或乳突炎等原发病灶,以杜绝感染来源。

2.除急症外,术前一日推光头发及洗净,术前6小时剃头(剃去切口周围 6cm范围),并认真消毒包扎。

【麻醉】

局麻。小儿可辅以基础麻醉。

【手术步骤】
1.体位

患者仰卧,术中头部应可转动,以利脓液聚集于穿刺针处,达到抽尽的目的。小脑脓肿则一般侧卧,患侧在上。

2.切口及钻颅

在距脓肿最近的部位做切口,如颞叶耳源性脑脓肿在耳上1cm处作小切口〔图9-1(1)〕;小脑脓肿在枕外隆凸和乳突连线中点向下作3cm长的纵形切口〔图9-1(2)〕。切开头皮直达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剥离骨膜,放入乳突自动拉钩,张开切口。如有较大血管被切断(如颞浅动脉或枕动脉),应止血,结扎。在切口中心钻颅孔后,用带线脑棉保护切口四周,电凝硬脑膜,作十形切开,其大小以能穿进脑针即可,然后电凝该处脑皮层。

3.穿刺抽脓

嘱患者勿动,小儿则需麻醉满意并适当用手固定头部,经皮层电凝处缓慢穿入脑针,左右旋转进针,在预期深度碰到脓肿壁时可存硬物感,稍用力即进入脓肿内〔图9-1(3)〕。但在脓肿壁尚未完全形成的化脓期,这种硬物感就不明显,仅有松软感,此时只能参照CT扫描或造影估计的深浅度穿刺,用注射器抽吸有无脓液来确定〔图9-1(4)〕,如一次穿刺未找到脓肿,可把脑针退至皮层下换一个方向再穿刺,但切忌穿刺过深或次数太多,否则会使炎症扩散。当已找到脓腔后,即可用注射器抽脓,抽脓时要缓慢,以免脓腔内压力突然下降导致出血。抽脓时由助手固定穿刺针,使针尖保持在脓腔内。然后由助手(在台上)或麻醉师(在台下)轻轻转动患者头部,使脓液聚集在针尖处易于抽出。有时脓液较黏稠不易抽出时,可稍等片刻,待脓腔自行缩小后就可能抽出。除非巨型脓肿,脓液应尽量抽尽,应计算抽出脓液的量,以供再次穿刺时比较。脓液作一般细菌和厌氧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测定。

4.冲洗脓腔及注入抗生素

如脓肿已形成较明显的壁,可在抽尽脓液后用生理盐水缓慢冲洗至液体变清为止,盐水注入数量和抽出数量应相等,穿刺时如脓肿壁的硬物感不明显,则不宜进行冲洗。每次注入的生理盐水量亦不应超过抽出的脓液量,以免把炎症扩散。

为了使局部感染易被控制,可把抗生素注入脓腔内,一般首次用青霉素20万单位及链霉素0.5g溶入1~2m l生理盐水后注入,以后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用药1~2种,但必须确定系注入脓腔内,如误注入脑室内可引起化学性脑室炎。如溢至脑表面可引起癫痫发作;或因药物浓度太大而引起脑组织毒性反应,均可危及生命。所以,如果脓肿很深,穿刺容易误入脑室,或抽脓以后穿刺针可能已脱出,或脓肿太浅,则不应注入抗生素。穿刺针拔出后应观察片刻,如抽脓后脑组织反而从穿刺孔处膨出,应考虑脓腔内有出血,如无此种情况,方可缝合切口。

图9-1 脑脓肿穿刺术
5.脓腔造影

如无CT扫描条件,首次脓肿穿刺抽脓后,如情况允许,可同时做脓腔造影。目的是明确脑脓肿的大小和是否多房性,作为以后穿刺或改做手术切除的根据。造影的方法是在注入抗生素的同时注入硫酸钡混悬液2~3m l,然后缓慢转动患者头部,使该液均匀黏附于脓肿壁;或注入2%碘苯脂(myodil)及空气各1~2ml,这样于X线水平投照时碘油在脓肿底部,空气在脓肿上部,分别摄水平投照的颅骨正、侧位即可大致估计出脓肿的大小及形状。如果临床考虑脓肿较浅而小,也可免去造影这一步。

6.脓肿反复穿刺或脓腔留置导管

大脑半球的脓肿多数需要穿刺3~5次方能治愈。小脑脓肿(主要是耳源性)如一次抽脓彻底,大多可以治愈,但有些也需重复穿刺。一般在首次穿刺后3~5日做第二次穿刺。大脑半球脓肿如确定需要重复穿刺者,可在首次穿刺后缝合头皮时,有计划地把再次穿刺的入路留出,即只在穿刺孔两侧各缝合切口2针,以后穿刺就可在局麻下从头皮切口经原针孔进针而无缝线阻挡。如这样操作不成功,或找不到皮层与硬脑膜的粘连,则需直视下穿刺,以免穿刺时脓液自穿刺孔溢出,导致脑膜炎。小脑脓肿因项肌肥厚不易找到穿刺孔,均需在直视下穿刺。第2次穿刺抽脓后可再注入抗生素。脓肿需多次穿刺时最好由同一术者操作,这样能熟悉操作并能作前后比较。第2次穿刺抽出的脓液应比首次明显减少,臭味消失且变稀薄。以后每隔5~7日再穿刺,直到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脓液在2~3m l以下,且已变为浆液性渗出物为止。如反复穿刺脓液仍较多,或脓液突然明显增多,则可能系多房性脓肿或脓肿壁肥厚不易塌陷,应考虑改做脓肿切除术。为了减少反复穿刺对患者的负担,也可以在首次穿刺后于脓腔内留置一塑料管,并将它缝扎固定于头皮切口上,以防脱落。塑料管内径约为3mm,置入脓腔的一端可剪数个侧孔,而留在颅外的一端可于加热后闭合其开口〔图9-2〕。这样,可以每日打开塑料管抽脓及注入抗生素,待已抽不出脓液,并注入空气摄头颅X线片见脓腔已闭合后,即可拔出塑料管。塑料管长期留置可能对脑组织产生刺激,因此一般留置时间不应超过7~10日。小脑脓肿则不应留置导管。

图9-2 脑脓肿导管引流术
【术中注意事项】

1.脑脓肿穿刺抽脓过程中,穿刺针不可晃动,避免划破脓肿壁;穿刺不可过深,避免脓液抽出、脓腔缩小后,穿刺针刺破对侧脓肿壁。

2.巨型脑脓肿穿刺时,不可勉强一次抽尽脓液。可采取分次抽脓法。每次抽脓时应缓慢或令脓液自然流出,使脓腔逐渐缩小至消失,避免颅压突然波动带来的不良反应。

3.深部脑脓肿穿刺可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使穿刺准确,成功率高。

【术后处理】

1.CT扫描随诊对确定穿刺抽脓的疗效作用很大,有条件时应充分利用。如首次穿刺时曾作硫酸钡混悬液造影者,还可定期摄颅片,确诊脓腔大小(钡剂黏附于脓腔壁上可以久不脱落),以协助判断脓肿变化情况。

2.术后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炎症扩散或血肿形成等症状,以便及早发现,早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