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外科手术学(第2版)
- 吕德成
- 1775字
- 2021-12-13 16:04:13
第二十章 胸膜、胸膜腔手术
第一节 胸腔闭式引流术
1.急性化脓性脓胸经穿刺排脓效果不佳者。
2.张力性气胸。
3.脓胸合并支气管胸膜瘘者。
4.结核性脓胸伴有混合感染经穿刺排脓效果不佳者。
5.开胸术后引流胸腔积液。
胸腔闭式引流术分为肋间闭式引流与截肋闭式引流两种。肋间闭式引流术适用于病情危重者或小儿,方法简便,可在病房进行操作;但肋间较窄,不能放入较粗的引流管,可能造成引流不畅,延长病期。对需长期引流者,待病情稍好后应改用截肋引流术。如患者情况可以耐受,也可直接作截肋引流术。
1.结核性脓胸无支气管胸膜瘘,并无混合感染者。
2.阿米巴性脓胸无继发感染者。
1.张力性气胸应立即作胸腔穿刺减压,改善症状;脓胸患者如肺脏严重受压先抽脓减压。
2.术前应通过胸部检查(包括透视、摄片),准确地进行脓胸定位,并在脓腔的最低位、腋后线与腋中线之间选定引流部位。
以局麻为宜,应尽量避免采用全麻。
一般取侧卧斜坡位;气胸或有支气管胸膜瘘的患者取仰卧斜坡位或半坐位。
局部消毒和麻醉后,先作胸腔穿刺,选定脓腔最低位作为引流部位。在预定引流部位的肋间,纵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约2cm长。气胸患者,在患侧锁骨中线上第2肋间做切口。
用两把止血钳交错钝性分离胸壁肌肉和肋间肌肉后,用钳尖刺破胸膜,并利用此钳分开胸膜裂口;另一止血钳夹持带侧孔的胶皮引流管或粗导尿管,经伤口按预定深度插入胸腔(插入深度以侧孔刚进胸膜0.5~1.0cm为宜),再退出止血钳,引流管接水封瓶,缝合皮肤切口,利用皮肤缝线固定引流管〔图20-1〕。如有套管针,在切开皮肤后即可用套管针插入脓腔,拔出针芯后插入引流管;然后,拔出套管,缝合切口,固定引流管〔图20-2〕。
体位同肋间闭式引流术。先作胸腔穿刺,选定脓腔最低位。以预定切除的肋骨(一般在第8或第9肋骨腋后线与腋中线之间)为中心,作长约5cm的纵行皮肤切口〔图20-3(1)〕。
沿皮肤切口将肌层切开,显露肋骨,H形切开外面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将骨膜剥离,切除一段长约4cm的肋骨〔图20-3(2)~图20-3(4)〕。
用粗针经肋骨床穿刺〔图20-3(5)〕,确定有脓液后,沿肋骨走向切开内面骨膜和胸膜,进入脓腔;用吸引器缓慢、间断吸去部分脓液。然后,扩大切口,用手指探查并剥离多房性脓腔的间隔或粘连〔图20-3(6)〕。
切除肋间神经,缝扎肋间血管,以避免术后疼痛,防止继发性出血〔图20-3(7)〕。选择弹性好、长短适当、内径约1cm的胶管,并在管端侧壁作一侧孔。用止血钳夹持引流管,按预定深度放进脓腔(侧孔在胸膜内1cm处较为合适),随即将引流管接水封瓶。
一般可把胸膜与肌层组织一并紧密缝合。冲洗皮下组织后,间断全层缝合皮下及皮肤切口,并固定引流管,包扎切口〔图20-3(8)〕。
1.术前定位非常重要,尤其是局限性脓胸,术者应亲自参加透视及穿刺检查,决定切口部位。作截肋引流时,在切开胸膜前,应再次做穿刺,证实后才切开,否则容易误伤肺组织。如在手术开始时经穿刺选定了引流部位,而在切除肋骨后经肋骨床穿刺却无脓液抽出,可将针尖稍向上斜,即可抽出,并按针刺方向切开肋骨床及胸膜。如再次穿刺仍不能抽出脓液,则应另在上一肋间穿刺,抽出脓液后,将切口向上延长,另切肋骨。
2.支气管胸膜瘘患者应取仰卧斜坡或半坐位,不应侧卧位,防止大量脓液逆流入支气管,发生窒息意外。一旦出现窒息,应立即将患者放平,迅速插入支气管镜,抽出支气管内脓液,并同时作肋间引流,排出脓液,避免脓液继续逆流。
3.放脓应缓慢间断进行。快速大量吸脓或放脓,可能引起纵隔扑动的危险;尤其是急性脓胸,纵隔尚未固定时,纵隔扑动可能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发生心脏停搏。
1.半坐位。每日记录引流量,更换引流瓶,定期透视随诊,以便观察病情发展。
2.气胸患者的引流管无气体逸出达24小时,经透视证实气胸消失后,可拔除引流管。脓胸引流时间较长,脓腔缩小、纵隔固定后可改为开放引流。即在距皮肤切口2cm处剪断胶皮管,用别针固定,纱布包扎。换药时可经常注入生理盐水,测量脓腔容积(有支气管瘘者禁忌)。脓腔小于5ml后即可拔管。
3.患者应早日离床活动,如无支气管瘘或肺内活动性炎症病变,可作吹气球或吹水瓶动作,帮助肺脏早日扩张,消灭脓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