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情评估与手术方式选择原则

第一节 病 情 评 估

术前病情评估的依据包括详细采集病史、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眼前段和眼后段、眼部特殊检查,全身检查。术前病情评估对选择手术方式和估计手术预后有重要意义。并与患者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一、 病史采集

1. 起病情况 要尽可能准确记录症状的发生时间和发展过程,如眼前飘浮物、幕状影或膜状物遮挡、闪光感、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的准确描述有助于视网膜裂孔的定位,最先出现视野缺损的方位对应的视网膜区域多为裂孔所在区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如视野缺损进展迅速常提示裂孔位于上部视网膜。

2. 有无外伤等诱因及致伤经过。

3. 若患者曾有视网膜脱离或其他眼部手术史,仔细询问以前手术的细节和结果,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次数、结果及并发症等。

4. 与视网膜脱离相关的眼病史,如近视、青光眼、眼部炎症或白内障手术史等。

5. 全身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史等,并预测患者术后能否保持俯卧位,以决定术中选用何种眼内填充物。

6. 视网膜脱离家族史。

二、 眼部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

1. 远、近视力及矫正视力。

2. 矫正视力低于0.02者需检查光感、光定位及红绿色觉。

3. 测量并记录眼球运动受限或斜视情况,若患者曾行视网膜手术或有眼球运动异常,应告知患者视网膜复位后可能出现复视。

4. 散瞳前应检查眼睑和结膜,有无睑缘炎、结膜炎。因散瞳剂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有收缩结膜血管的作用,可能掩盖眼部炎症。严重的睑缘炎或结膜炎须延期手术。

5. 有无传入性瞳孔阻滞(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APD)。

6. 测量眼压 有青光眼病史的患者,术前散瞳可能引起眼压升高;术前眼压升高者,应除外原发性青光眼;大多数视网膜脱离的病例眼压降低,但眼压过低常提示可能伴有脉络膜脱离。

【裂隙灯检查】
1. 角膜

记录角膜清晰度异常及其程度,估计角膜混浊对手术操作的影响程度。

2. 前房及虹膜

注意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浅者应做前房角镜检查,以防止散瞳引起房角关闭眼压升高。这样的患者在散瞳和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可先行激光虹膜打孔术;有青光眼史或虹膜新生血管者也应做前房角镜检查。虹膜新生血管的出现预示手术预后差。

3. 晶状体

注意晶状体的混浊程度是否影响手术操作,选择去除晶状体的手术方式及是否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Marfan综合征或有眼外伤病史者,注意检查晶状体有无脱位、半脱位或晶状体震颤;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应记录人工晶状体类型、材料和后囊完整性,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对选择眼内填充物有一定影响。

4. 玻璃体

在裂隙灯下检查前玻璃体,注意玻璃体混浊的部位、形态、颜色、活动度;新鲜的玻璃体积血,玻璃体混浊颜色较红,有时可见凝血块;陈旧的玻璃体积血,玻璃体混浊颜色呈灰黄或棕黄色;玻璃体内色素颗粒的出现常常提示视网膜裂孔的存在;曾行白内障手术眼注意有无玻璃体与白内障切口或角膜内皮相连。

三、 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含三部分:应用间接检眼镜+巩膜压迫法检查眼底;应用非球面镜、非接触生物显微镜检查玻璃体-视网膜关系;应用接触镜检查视网膜和前房角。

检查器械和设备包括间接检眼镜、巩膜压迫器、间接镜物镜(14D、20D、25D、28D或30D)、非球面全视网膜镜(132D、90D、78D)、三面接触镜、前房角镜、眼底图、彩笔等。

【眼底检查和眼底图的绘制】

1. 双眼同时充分散大瞳孔检查。因很多眼底病为双眼患病,对健眼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其眼底病变,并有助于推测患眼的病因。

2. 开始不用巩膜压迫器浏览眼底,当患者适应检查灯光后再增加亮度。先画出视网膜脱离的边缘划界线和视网膜脱离的高度、范围。眼底图有3个同心圆,内侧圈代表眼底赤道,中间圈代表锯齿缘,外侧圈代表睫状体平坦部。同时注意视盘色泽、血管分布及新生血管情况。

3. 再定位和画出不需巩膜压迫器即可看到的裂孔,追随视网膜血管向周边部可系统检查整个眼底。

4. 巩膜压迫用于检查周边部视网膜。自颞侧开始加压患者较易适应,巩膜压迫眼球变软后,鼻侧眼底检查更容易进行。检查者站在被检查区域对侧,检查周边眼底较为方便。注意对有或可疑有眼内占位性病变的患眼忌用巩膜压迫法检查。

5. 注意视网膜的活动度 活动度较好提示为新鲜的视网膜脱离;活动度不好提示为陈旧的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僵硬,可能须行玻璃体手术。

6. 在检查眼底和画眼底图时应注意视网膜脱离的特点

(1) 了解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粘连的状况,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脱离的性质与程度,注意视网膜脱离的隆起程度、范围及形态,评估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程度并分级,以制订手术方案,选择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和估计手术预后。

(2) 注意视网膜脱离的高度,以决定是否需放视网膜下积液,放液点宜选在视网膜脱离较高的地方。

(3) 寻找和定位视网膜裂孔:描述裂孔的形态、大小、数目及位置(包括裂孔所在的纬度:后部、周边部或远周边部、所在的象限或子午线);多个裂孔存在时,应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掌握这些信息对设计手术方式有很大帮助。

图3-1 根据视网膜脱离的形态寻找视网膜裂孔

可根据视网膜脱离的形态寻找视网膜裂孔(图3-1):①下方视网膜脱离,裂孔常位于脱离较高的一侧;②上方跨过中线的2个象限视网膜脱离,裂孔常在11~1点位;③下方球形视网膜脱离,裂孔位于水平子午线以上;④下半部视网膜脱离,脱离区的上界水平相等,裂孔常位于6点周边部附近;⑤视网膜全脱离,裂孔可能在上方周边部;⑥后极部视网膜脱离,裂孔多位于黄斑部。

(4) 画出周边格样变性区和可疑裂孔区的部位及范围。

(5) 注明脉络膜、视网膜色素沉着区。

(6) 记录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线条、粘连部位,视网膜星状皱褶或固定皱褶的位置及范围。

(7) 最后检查后极部,注意有无黄斑裂孔、黄斑水肿、脱离或黄斑皱褶。

(8) 患者仰卧位检查完成后再坐位检查,视网膜下积液随体位移动常见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也可见于小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混浊时,坐位与卧位眼底检查所见可能有所不同。眼外伤患者注意眼内异物及其位置。

(9) 眼底彩图的统一颜色(图3-2)

图3-2 眼底图(不同颜色标记眼底病变统一规定)
A.圆形裂孔;B.马蹄形裂孔;C.白内障;D.新生血管;E.视网膜出血;F.黄斑囊样水肿;G.视网膜前出血;H.脉络膜占位;I.视网膜变薄;J.伴有萎缩性圆孔的格子样变性;K.星状皱褶;L.视网膜脱离;M.锯齿缘离断;N.卷边的马蹄形裂孔;O. Weiss环;P.视网膜渗出;Q.玻璃体混浊

1) 浅蓝:视网膜脱离。

2) 深蓝:视网膜静脉、视网膜裂孔的边缘。

3) 浅红:贴附在位的视网膜。

4) 深红:视网膜动脉、视网膜前出血或视网膜下出血。

5) 绿色:玻璃体或晶状体混浊。

6) 黑色:脉络膜色素。

7) 黄色: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渗出、视网膜下隆起。

8) 棕色:脉络膜脱离、脉络膜新生物或黑色素瘤。

【眼部特殊检查】

视病情需要进行超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电生理、生物显微镜等其他眼部特殊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估计手术预后。(具体方法和检查目的见第二章)

四、 全身检查
1. 糖尿病

术前监测血糖,调整用药,检查肾功能。

2. 高血压

术前监测血压,调整用药,检查心功能和肾功能。

3. 心血管疾病

术前检查心电图、心功能。

4. 其他

12岁以下患者需做全麻术前准备,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摄影;40岁以上患者做心电图检查。

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估计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预测患者术后能否保持俯卧位,以决定术中选择何种麻醉方法,以及选用何种眼内填充物。

五、 患者术前知情同意书

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

1. 视力预后情况,若术前黄斑区已脱离,应交代恢复中心视力的可能性及其所需时间,可能需6个月或更长时间。

2. 计划治疗方法与手术方式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方式常在术中进行调整,如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改为玻璃体手术、术中需据病情和手术需要去除晶状体及应用不同的眼内填充物等,因此术前交代应灵活、全面。

3. 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感染、眼球萎缩、眼压升高或降低、继发角膜病变、白内障加重、复视、视网膜脱离复发、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黄斑皱褶等。

4. 麻醉方式及麻醉意外,全麻患者需交代生命危险可能。

5. 全身病情加重及心、脑血管意外可能。

6. 术后特殊体位及其维持时间。

7. 再次手术的可能。

8. 硅油注入者需再次手术取硅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