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伊氏肺孢子菌肺炎

【概述】
伊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 pneumonia)是一种通常累及免疫功能不全患者的机缘性真菌感染。伊氏肺孢子菌广泛存在于肺泡并黏附于肺泡上皮,过去被划归原虫,后证实属真菌。肺泡内巨噬细胞是其最初宿主,巨噬细胞缺陷或功能不全导致感染。CD4 T淋巴细胞,对消灭伊氏肺孢子菌感染有重要作用,在HIV感染时其计数减少,导致炎症性肺部损害。实性器官和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血液恶性病患者、恶性肿瘤化疗、因炎症和结缔组织病长期皮质类固醇治疗者,如韦格纳肉芽肿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均亦属易感人群。
伊氏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死亡率较高,不伴HIV感染者为20%~49%,HIV感染者为8%~14%。口服复方新诺明是本病的第一线治疗。
【临床表现】
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低热为伊氏肺孢子菌肺炎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低氧血症非常常见,是重要的临床特征。急性胸痛、咯血也可发生于部分患者。
【实验室检查】
本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诊断及相关分支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1)由于尚无伊氏肺孢子菌的体外培养技术,病原学诊断方法是在呼吸道标本中找到病原体。染色方法包括吉姆萨染色法、哥氏银染色、甲苯胺蓝染色法等。呼吸道标本包括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各种肺活检标本。
(2)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PCR技术和肺孢子菌成活力测定。有研究报道,用定量touchdown PCR方法检测口腔含漱液标本中肺孢子菌MSG基因,诊断伊氏肺孢子菌肺炎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85%。运用反转录PCR的方法检测Phsbl转录产物,可区分存活的或加热灭活的伊氏肺孢子菌。该方法用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86%,用于诱导痰其敏感性为65%、特异性为80%。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最常见的征象是肺门旁或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如未得到有效治疗,可逐渐演变为实变(图7-3-1A)。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上叶分布的囊性病变、多发结节和网状影。淋巴结增大与胸腔积液罕见。
2.CT表现
(1)磨玻璃影:弥漫性、中心分布为著的磨玻璃影(图7-3-1),上叶相对明显,其病理基础为肺泡积液、肺泡间隔增厚等,本征出现率为92%。
(2)囊状影:随机分布的囊状影是本病第二个重要征象,其形态、大小和壁厚度各异。其病理基础为肺组织坏死、破坏、肉芽肿性炎症或支气管扩张,本征出现率为34%(图7-3-1,7-3-2)。囊常导致自发气胸(图7-3-2)。
(3)碎石路征:磨玻璃影中光滑增厚的间隔线出现,即所谓碎石路征。其病理基础为细胞浸润或水肿所致肺泡间质增厚。
(4)网状影:反映肺泡内积液的机化并由此造成的肺间质增厚(图7-3-3),其出现在磨玻璃影区域,在急性和慢性期均可见。
(5)不常见的征象,包括小叶中心结节、空洞、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炎、气胸、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图7-3-3D)及胸腔积液。
【诊断依据】
(1)高危人群(HIV感染、尤其是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200/μl者,肿瘤、移植患者及其他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
(2)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低热和低氧血症,胸部CT提示弥漫性、中心分布、上叶明显的磨玻璃影和形态、大小和壁厚度各异、随机分布的囊性病灶时,需高度怀疑伊氏肺孢子菌肺炎。影像学检查对疾病定性及变化观察起着重要作用。
(3)本病的最终确诊仍然有赖于病原学诊断,即在呼吸道标本中找到病原体。
【鉴别诊断】
1.巨细胞病毒肺炎
本病多见于实体器官、骨髓移植后1~4个月。胸部主要征象为弥漫磨玻璃影或实变,但囊性病灶极少。
2.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
本病表现为双肺磨玻璃密度影并薄壁囊腔。多见于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常有眼干、口干、腮腺肿大。
3.弥漫性肺泡出血
年轻人咯血来诊,既往有肾脏或支气管扩张史。影像显示肺门周围及中下肺片状磨玻璃影,通常2~3天明显吸收。
图7-3-1 伊氏肺孢子菌
女性,7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2个月,气促发热来诊。X线胸片(A)示双肺弥漫性密度增高,肺纹理模糊不清,心缘模糊,CT肺窗轴位(B、C)及冠状位重建(D)显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夹杂多发大小不等囊状低密度影
图7-3-2 伊氏肺孢子菌
男性,53岁,小肠淋巴瘤化疗半年后,发热、气促20天来诊。CT肺窗轴位(A、B)及冠状位重建(C)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夹杂多发壁薄厚不均的囊状病灶,可见纵隔和胸壁皮下气肿
图7-3-3 伊氏肺孢子菌
男性,48岁,右肺上叶肺癌化放疗半年,咳嗽气促3天来诊。CT肺窗轴位上肺野(A)、中肺野(B)、下肺野(C)显示双肺磨玻璃影,并多发囊状、网状影,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分叶状大小21mm×18mm结节,纵隔窗(D)显示上腔静脉于气管之间淋巴结肿大
4.肺水肿
患者发热不明显。蝶翼状、肺门为中心磨玻璃迅速进展为实变,常见胸腔积液与心脏增大。
5.肺蛋白沉着症
极少出现发热和严重低氧血症,病变与正常区域交错分布呈地图样为其经典征象。
(杨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