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要嫁给希特勒!”

——假设条件句的真假

标题上的这句话出自正在参加“香港小姐”评选决赛的一位选手之口,她不是精神病人。她面对电视镜头,侃侃而谈,还赢得台下观众满堂彩!这是生活中的一幕,还是小说中的虚构?还是先从阿凡提的故事说起。

阿凡提开了个小染坊,巴依想刁难他。有一天,巴依来染布,对阿凡提说:“我要染的颜色普通极了,它不是红的,不是蓝的,不是黑的,又不是白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青的……你明白了吗?”

阿凡提说:“明白了,明白了,我一定照你的意思染,你就到那一天来取吧!那一天不是星期一,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和星期四,又不是星期五和星期六,连星期天也不是。我的巴依,如果那一天到了,你就来取吧!”

巴依给阿凡提确实出了个难题,他自以为得计,却没想到那么快就失效了。巴依所要的颜色说是普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曾有的,事实上阿凡提也很难染出这种颜色来,更何况巴依的话里隐含的意思是,他要的这种普通颜色不仅事实上具有的各种颜色都不是,连逻辑上假想的颜色也在排除之列。难题之难,难在根本不可能!

可是这样一个难题一到阿凡提手里,就迎刃而解了。解决的办法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阿凡提没有去正面反击,而是满口答应,“一定照你的意思染”,来个欲擒故纵。接着就仿照巴依说话的方式,也提出一个要求。这个要求看起来数量上有所不同,巴依是要染无数颜色之外的一种颜色,而阿凡提选择的却是有限的一个星期七个日子之外的一天。巴依的要求根本无法实现,阿凡提的要求也不可能满足。由于阿凡提满口答应了巴依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要求,换句话说,后一个要求是以前一个要求为依据,为前提的,因此,首先提出无理要求的巴依也没有理由质难阿凡提。由于阿凡提所要求的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巴依所要的那种颜色也永远不会出现。阿凡提就是这样极其巧妙地“满足”了巴依的愿望。

有人说,阿凡提的战法极其高明,他采用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这样说,诚然是对的。但是,这种方法的逻辑依据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把阿凡提的答话看成是一个假设句:假定有你说的那种颜色的话,那么也一定会有我要求的那样一天。

这个假设句的意思是,假定发生某一件事情,然后得出结论说,另一件事也存在着。我们知道,假设句的逻辑结构是逻辑蕴涵,也就是说,这个假设句的逻辑结构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我们用标准的逻辑语言把上面这个假设句改造一下便成为:

如果有那样一种颜色,那么会有那样一天。

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在日常语言中,判别一个句子是真是假,首先要考察前一句与后一句之间在内容上是否有必然联系。由于形式逻辑不研究内容上的联系,因此,“如果有那样一种颜色,那么有那么一天”,其前、后件是否有必然联系,这是很难回答的。换句话说,阿凡提根据心理因素,把前后两件事扯在一起是否合理,这是没有标准可言的。形式逻辑仅仅从句子的真假关系这唯一保留的内容因素来判别句子的真假。按照形式逻辑的判定方法,上述句子尽管前一句和后一句都是假的,但整个句子联起来看却是真的。

为什么说阿凡提的这一句话,第一分句是假的,第二分句也是假的,但总起来看仍是真的呢?

根据经验,我们知道,“如果下雨,则马路湿”这个判断是真的。

当着事实上在下雨,并且事实上马路也湿了时,“如果下雨,则马路湿”这整个句子是真的。

当着事实上没有下雨,而马路湿了,这整个句子仍是真的,因为它没有排除其他原因会造成马路湿,例如可能由于洒水车洒了水。

当着事实上没有下雨,马路也不湿时,整个句子还是真的,也就是说,前后两个分句都是假的时,整个句子仍为真。因为它根本没有断定下着雨或马路湿,而仅仅是说:如果下雨,则马路湿。阿凡提的话,前后分句都假,就与这第三种情况相同。

只有在发生了这样的事,即同我们的经验相反,下着雨,但马路却不湿,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说“如果下雨,则马路湿”,才是假的。当然,这第四种情形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同样,当我说:“如果你赢了这一盘,则我将自己的‘将’吃下去”时,我的意思是:第一,我想说,我造的这个复合句是真的;第二,我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即“我将自己的‘将’吃下去”这个句子是假的;第三,我想表明,在这种场合,第一句“你赢这一盘”也必然是假的。这个句子和“如果下雨,则马路湿”不同,在被联结的句子之间没有内容上的联系。联系只存在于被联结的句子的真假方面,这一点和阿凡提的话是大致相同的。

从“如果你赢了这一盘,则我将自己的‘将’吃下去”以及“我不将自己的‘将’吃下去”出发,就可推出“你赢不了这一盘”,即“您赢这一盘”是假的。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从逻辑形式上来看,是完全有效的。同样,阿凡提的话里也包含了这样一个推理形式:

如果有那样一种颜色,那么会有那样一天,

不存在那样一天,(在阿凡提话中省略了)

所以,不存在那样一种颜色。

当然,上述的分析是我们根据形式逻辑作出的,阿凡提不可能这样来思考。只不过是他的话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逻辑方法而已。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阿凡提虽然没有正面指出巴依的要求是办不到的,但是,这个结论是必然地包含在前提中了。这一点,阿凡提清楚,巴依也很明白。

下面我们要来解释本文标题“我要嫁给希特勒!”是怎么回事了。

香港小说《选美前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香港选美进入决赛阶段,主持人为了测试参赛的杨小姐的谈吐应对技巧,便问道:

“假如要你在两个人中选择一个做你的终身伴侣,你会选择谁呢?这两个人,一个是波兰大音乐家肖邦,一个是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

漂亮聪颖的杨小姐不慌不忙,语出惊人:

“我要嫁给希特勒!”

台下观众顿时骚动起来,追问她为什么选择希特勒。杨小姐微笑着回答:

“我希望自己能感化希特勒。如果我嫁给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也肯定不会让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杨小姐知道,肖邦和希特勒都是历史人物,要她嫁给哪一个都是不可能的,是假的。因为条件假,所以她可以随意选择而不需要兑现。回答嫁给肖邦会落入俗套,回答嫁给希特勒却惊世骇俗。果然,她以自己的睿智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