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术研究的基本特点

一、学术研究具有严谨的规范要求

(一)学术研究是人类规范的求知行为

医生看病,需要把准病症,辨析病因,在此基础上开具处方。人命关天,医生的所作所为一点都不能马虎,必须讲求规范、严谨。学术研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辨析问题背后的种种原因,在问题和原因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可行的思路和方法、途径,其成果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人们破解问题的进程。因此,学术研究者必须像医生那样具有严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按照一整套完整明确的规范要求行事,一点都不能马虎。有学者指出,“学术并非人人可为,只有受过专门训练并在特定环境中方能进行甘正芳.中西学术考释[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1):78.”。确实如此。

(二)学术规范的基本内涵

1.学术规范的基本要素

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沈壮海认为:“学术规范是学术发展的基石,是学术发展的生命线。把握住这个生命线,学者的学术生涯才会更辉煌,才可能产出理想的学术成果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规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73.”。

博耶认为学术规范的基本内涵,包括“知识”“明确的目标”“适当的方法和程序”“创造性地使用资源”“有效的交流”“重要成果”等要素。其中——

“知识”,即“学者都必须具有研究项目所要求的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

“明确的目标”,即“无论进行哪种学术工作首先要明确工作的意图是什么,最终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适当的方法和程序”,即学术研究的方法是否合适,设计是否规范、合乎逻辑等;

“创造性地使用资源”,即学术研究者善于运用拨款、基金等财力资源,以及人力和智力资源等;

“有效的交流”,即学术研究者之间要通过研讨和交流,相互启发,同时研究者也要努力让学术界之外的人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研究的价值;

“重要成果”,简言之,即学术研究的价值及其载体转引自:詹春燕.从学术涵义的发展谈我国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7(3):46.

沈壮海认为,“对于学术规范,人们有不同的分类概括。我们拟探讨的规范包括:话语规范、选题规范、研读规范、方法规范、论证规范、行文规范、署名规范、引文规范和道德规范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规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73.”。值得研讨的是,沈壮海所说的“方法规范”与其他多种“规范”之间似有较多的交叉和重叠。比如,“选题规范”“研读规范”“论证规范”“行文规范”等多种规范之中,就有相应的“方法规范”。这就需要人们进一步梳理沈壮海罗列的诸种规范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综合学者们的意见,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不同学科的理论内涵差异虽然很大,但在基本的逻辑规则方面则面临着共同的要求。要言之:学科不同,但其基本的逻辑要求却并无根本的不同:都需要以可靠的论据、符合逻辑规律的推理等思维形式,得出具有必然性的结论。这其实就是学术规范的核心要求刘宏森.学术批评:青年研究亟待填补的洼地[J].当代青年研究.2014(4):126.”。学术规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准确把握问题

● 严谨使用概念

● 提炼明确论点

● 提供充要论据

● 合乎逻辑论证

2.学术规范基本稳定

郑浩认为:“与经典学科相比,现代学科建制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①问题导向的学科知识建设逻辑。现代学科的知识生产和积累不再执着地追求严谨一致的学术理论逻辑,而是将实际问题结论和学术理论进行综合,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因此现代学科的知识体系呈现出松散媾和特征;②需求主导的学科发展路径。现代学科的学科发展逻辑主要是满足社会重大需求,基本放弃了渐进式的学科进化积累方式,学科判断的标准依据应用性的研究问题而定;③开放式的学科内容。现代学科的研究内容以社会问题为主,具有应用、变化性和开放性;④多学科的学科研究方法。现代学科的强调结果导向,不执着于学科局限的研究方法,只要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那就可以拿来使用,这就导致现代学科的研究方法就是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局限于学科自身的属性和范围。现代学科也因为上述特征而无法形成经典学科所推崇和追求的完整严密的学科理论体系与独特的研究方法郑浩.青年研究的学科范式冲突与再学科化——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青年研究的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19(5):34.”。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罗列的四个方面,有一些叠床架屋,尚须进一步梳理、整合。其核心问题其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注问题研究,满足社会重大需求;二是打破学科界限,多种学科协力研究。

诚然,现代社会中,学术研究的范式面临着变革与创新。“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学科判断的标准依据应用性的研究问题而定”,尤其是“以社会问题为主”,强调多学科协同等,确实体现了现代学科建制的特征。然而,毫无疑问,无论怎样现代,无论何种学科、专业,无论怎样变革和创新,学术研究者都必须始终坚持求真的价值追求、实事求是的基本思维模式,注重概念内涵外延的清晰,注重论点的鲜明,注重论据的充分和必要,注重论证过程的逻辑严谨。在此基础上,精准把握问题、深入到位地分析原因、以扎实论据有力支撑论点、“对症下药”地提出应对之策。

(三)学术自觉是学术研究者的基本素质

学术研究是人们直面种种未知,有意识地通过精研探析、变未知为已知的过程。因此,学术研究过程应该是一个学术自觉的过程。

1.学术自觉的基本涵义

简单说,学术自觉是指学者对自己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怎样进行研究等问题都有清醒的认识、主动的设计与安排。苏长河认为可以分别从四个方面把握人们学术自觉的状况。一是对研究的问题要有自觉。“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自觉地立足于国情和民情,选择研究的问题和设计研究议程”;二是对使用的概念要有自觉。“概念是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西方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概念都是从西方发展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我们在使用时则必须结合本土实际,自觉地进行辨析和鉴别”;三是对所利用的材料和文献要有自觉。“该问题包括两部分:其一,如何有鉴别地使用西方语言文献特别是英语文献;其二,研究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和保护本土文献。后一个问题应该上升到保护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来看”;四是对研究所采取的立场要有自觉。“自然科学可以没有国界,但社会科学一定是有国界的苏长和.学术自觉的四大要求[N].社会科学报.2012(2):1.”。很显然,苏长河虽然是从立足中国实践、破解发展难题、建构中国话语、创建中国范式这一特殊视角和意义上考察学术自觉问题的,但他对考察学术自觉问题的基本维度——选题、概念、论据、研究立场等——的把握,对于学术研究者却有着重要而普遍的借鉴意义。

2.学术自觉的基本意义

研究者具有学术自觉,必将极大促进学术研究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1)学术研究对象选择上的自觉。事实证明,具有学术自觉,有助于研究者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理论与现实的需求,从中遴选、确定更好的学术研究选题;

(2)学术过程中的自觉。具有学术自觉,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能够训练有素地、几乎无意识地谨守和运用学术内在逻辑规范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3)对研究方法的自觉。具有学术自觉,研究者将能熟练运用包括大量观察、数据分析等在内的实证法或实验法,熟练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等推理方法。同时,研究者明白这些具体研究方法自身的缺陷,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扬长避短,灵活、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各种研究方法之效能;

(4)坚守学术伦理。具有学术自觉,研究者将谨守学术伦理,坚持实事求是,而不会听命于权力、利益等种种外在的律令,从而杜绝种种“伪学术”“学术泡沫”,保证学术研究的严谨与可靠。

3.学术自觉来源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

学术自觉的形成,首先需要学术研究者系统学习科学思维的理论和具体方法;其次,需要学术研究者长期浸淫于具体深入的学术实践之中。通过学术实践,研究者逐步把科学思维方式的相关理论和具体方法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其三,不断对自己的学术实践进行总结,开展对“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强化对科学思维方式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学术自觉。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这三个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

当今参与学术研究的诸君当扪心自问:自己在这三个方面投入过多少精力?下过多少实实在在的苦功夫?

二、学术研究与“无用之用”

学术研究能不能追求实用目的?

(一)两种意见

对这个问题,人们长期以来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为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而展开的。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就是实用目的。学术是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应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因此,学术应该追求实用目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学术不能追求实用”。李伯重认为,“学术不能追求实用,原因即如梁启超所言,倘若‘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则动机高尚者,固然会以学问为变法改制的工具;但是动机低下者,则亦会以学问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过时则抛之而已’。不论哪一种作法,都会导致学者将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学问本身之外,从而使得研究离开学术李伯重.提高学术水平须先理解何为学术[N].光明日报.2005.8.4:5.”。其主要论据是搞学术研究如果考虑实用,会直接影响到学术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学者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不过,梁启超拿动机说事儿,认为动机不高尚,就会把学术作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动机不高尚者,几乎可以把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作为博取利益的手段,岂止学术!按照这样的逻辑,是不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追求实用?所以,学术研究能不能追求实用目的,虽有名家大咖断言,却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学术因应人们破解疑惑、问题等方面的需要而产生。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能够帮助人们破解疑惑,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人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学术,才是有价值的学术。学术能够济世利人,不是无用之术。“为学术而学术”其实也是有目的的。顺便说一句:“为学术而学术”中,两个“学术”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同一个概念。前者是一个名词性概念,指的是一种(功利)目的,后者则是一个动词性概念,指的是一种行为,即人们进行“学术研究”之意。无论是什么样的目的,学术总是有目的的。目的直接涉及价值。不明确目的,其实也就是不明确价值。很多学者皓首穷经,毕一生之力研究一些学术问题,总是有所图、有所求的。事实上,学者们并非不清楚自己研究的价值,可能只是他们难以立马言简意赅地说清楚自己研究的价值而已。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理论研究的学者,往往难以说清楚自己研究的具体价值。很多基础性理论研究的价值,往往是在很多后续实际运用过程中,才逐步呈现出来,逐步被后人认识和把握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据说,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全世界只有12个人看得懂李伯重.论学术与学术标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4):50-51.”。然而,事实上,问世几十年来,相对论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量子力学是另一大支柱),为人类了解世界,了解宇宙的变化,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相对论也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世界哲学的发展。《相对论的意义》出版不久,就引起各个哲学流派的强烈反应,出版了不少论著林文俏.相对论的意义:影响世界百年[N].南方日报.2016.1.7:A22.”。同时,相对论也为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当今中国社会在高端“芯片”等方面被发达国家“卡脖子”,其背后隐藏着的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基础研究远远不够。基础研究是技术问题的根基和总开关。“基础科学有几个特点:第一,孕育原始创新,反映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或者某种基本原理,例如牛顿力学;第二,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处,不是那种能直接拿来赚钱的知识,所以兴趣和好奇心非常重要;第三,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人,因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很难,不确定性很大,很多人终其一生有可能碌碌无为基础研究何以成为创新的重中之重?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615662054807777&wfr=spider&for=pc.”。正因为基础科学(研究)“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处”,所以,一旦急功近利之气弥漫于社会生活之时,基础研究往往就会被冷落,甚至被弃置。

由此看来,断言“学术不能追求实用”,有些简单和武断。

(二)“过程之中”与“过程之外”

要搞清楚学术能不能追求实用目的,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方式。

首先,重新理解实用目的这一概念的涵义。实用目的本质上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功利价值。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实用目的有直接和间接、短期和长期之分。直接实用目的、短期实用目的及其所包含的价值,往往可以很快,甚至可以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容易被人们迅速把握住。而间接实用目的、长期实用目的所包含的功利价值,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多种环节、载体,才能慢慢地,甚至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们忽视。很显然,实用目的和功利价值被忽视不等于就没有。因此,人们应该否定的并非学术本来就有的实用目的和功利价值,而是对学术急功近利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反对急功近利而否定学术有实用目的和功利价值,就如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也给倒掉了,有些笨伯。

其次,不能仅用静态的眼光,更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术实用目的和功利价值问题。所谓动态的眼光,就是把学术研究看成一个过程。既然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那么就有“过程之中”和“过程之外”之别。所谓“过程之中”,是指学者潜心学术研究时所进入的一种特定状态。在这种特定状态中,占据了学者整个心灵的,乃是各种意味深长的现象,从现象之中把握本质和规律,辨析概念的涵义、爬剔梳理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从学术的角度考虑现实依然是遵循学术自身的逻辑,而不是用现实来解释学术、左右学术高飞.从学术自觉到学术自由[J].大学教育科学.2016(5):81.”。概而言之,此时学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问本身。在这种特定状态中,学者所追求的只是把道理想明白,豁然开朗,一片澄明(这些其实也是一种功利价值),而不应、也不会过多考虑他的研究能给他带来多少“工分”、经费、报酬、奖项等世俗目的和价值的。

很显然,“过程之中”这种特定状态只是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在这一特定状态之外,即“过程之外”,包括学术研究“之前”和“之后”,学者又必须考虑学术的实用目的和功利价值。

从“之前”看,学者必须关注世界、人生和社会,努力从这个世界、人生和社会中汲取思考、研究的素材,从这个世界、人生和社会中的种种未知中、种种不完善中寻找研究的选题。这样一种关注,本质上也是一种实用目的、功利价值的关注。缺乏这样一种关注,学术研究不仅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会面临意义模糊,甚至意义缺失的窘境。

从“之后”看,学者完成了某项学术研究工作以后,他还得关注这个世界和社会对他研究工作的反应,关注他研究的成果对于这个世界和社会不断走向完善的实际意义。因此,如果说“过程之中”学者必须“无功利”的话,过程之外,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他都得考虑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实用目的——价值和意义。“任何实用的与实践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学术的对象,只是学人在学术过程之中不应受到‘用’与‘行’的干扰,而要忠实于学术自身的逻辑高飞.从学术自觉到学术自由[J].大学教育科学.2016(5):81.”。

质言之,在学术研究“过程之中”,研究者应该一心只有学术自身的逻辑,是无外在目的、无外在功利考虑的。而在研究“过程之外”,则要密切关注时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关注自己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