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小说、戏曲,在中国近现代以前,往往被视为“小道”或者“末流”,是很难登上大雅之堂的。自宋代、元代之后,甚至到了明、清时代,在官方修纂“集成性”的文献活动中,只有明代永乐初年纂修的《永乐大典》,将戏剧曲本纳入其中。此外,如果不考虑收录曲本的话,官修群书文献涉及剧曲的,则有清乾隆间《四库全书》的纂修。但与《永乐大典》相反,这次大型修书活动,不是将剧曲纳入其中,而是要对它们进行“专门”的审查,凡是属于“违碍”的曲本,必须删改、抽毁,或是整个曲本作禁毁处理。

满族入主中原之后,清世祖初定环宇,经过圣祖康熙、世宗雍正两代的励精图治,到高宗乾隆帝时,国体基本安定。虽然如此,清室所获取的政治地位的合理性,还是难以得到前明驯臣,以及自负民族大义者的认同。此外,清初社会残存的“反清复明”势力,及其他威胁大清统治的诸种因素,诸如云南、新疆、吐蕃等边陲叛乱,以及内地教派纷争等,都成为清帝重拳出击的对象。也因此,清室政权中枢对于朝野的舆论,不得不“目尽其观”、“耳尽其闻”。由此,数千年以来作为社会舆论、思想文化载体的书籍,自然也被大清政权纳入审查的视域。自康熙至雍正,期间所发生的“文字狱”,不下数十起,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四库馆纂修《四库全书》,“文字狱”可以说是臻于高峰。这都可以看出清室钳制、约束社会思想的心思和力度。这是修习过清代历史、文化的人所熟知的历史事实。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底,清高宗谕令各地搜缴、审查剧曲的事情,更是“具体而微”地体现出清代帝王对于言论载体的管控力度、广度,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四日[1],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谕令各省的督抚、学政等购访天下遗籍,以便“副在石渠,用储乙览”,彰显稽古右文之盛。[2]到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又下旨说“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营销毁”。在乾隆帝的严令之下,为了逢迎皇上的意愿,各地的督抚在搜缴“违碍”书籍时,不论乡镇书肆、荒摊,都要一一查访。而且还往往吹毛求疵、小题大作,近乎“宁滥勿缺”,也就不论“何项名色”书籍,都要求一概缴出,以至于很多地方“互相告讦、诬告”成风。与此相应,查缴“违碍”书籍的范围越发扩大,由开始集中搜缴稗史野乘,逐渐扩大到文集笔记、石刻碑铭[3]、宗教经卷[4]、郡邑志乘[5]、剧本曲本、天文占验之书[6],甚至连御批的书籍也在审查之列。

至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高宗专门谕令江苏、浙江督抚等留心查缴“违碍曲本”,命令他们把其中表演明末清初历史事件的曲本,以及涉及南宋与金朝对峙情况的词曲,或者有扮演过头以致“失实”的表演,必须进行删改、抽换,务必斟酌办好。半个月之后,又指令各省的督抚,在昆腔之外,对当时的石牌腔、秦腔、弋阳腔、楚腔等戏曲,也要一体留心查办。至此,戏剧曲本正式被纳入“违碍书籍”之列。为此,清高宗还特别委托两淮盐政、苏州织造专门来审查苏州、扬州两个地方的“违碍”剧曲。为了办理好这件事,两淮巡盐御史伊龄阿在扬州盐运衙门设立了所谓的“词曲局”,而苏州织造部堂全德也私自在织造衙门开设了办理中心,同时开展汇缴曲本、延请地方文士入局查勘、修改剧本。自乾隆四十五年底,到四十七年秋天,查办“违碍”剧曲的事件,持续了近两年之久,苏、扬两地搜缴、勘查过的剧本数量,达到六七百种之多。

我对审查剧曲这件事作专门的考察,不是偶然的。我曾经有幸参与由黄天骥教授、黄仕忠教授主持的“全明戏曲编纂与文献研究”这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主要负责明代部分传奇、杂剧的初校工作。在查核近现代学人所编的戏曲簿录时,注意到王国维《曲录》、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都提到了清代人黄文旸的《曲海目》,循着这个话题,我又进一步去调查了《曲海目》这个书与清高宗查禁剧曲之间的关系。我从中得知,饬查“违碍”剧本这件事,不但规模比较大,而且苏、扬地区还设立专局处理,所聘请的地方文人达到一百多位。后来,我又了解到它的运作体制,与北京的“四库馆”编纂《四库全书》是大同小异的。我想,这是自宋、元以来中国戏剧史上都少见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尤其是清代戏剧的发展,应该是不可以轻易忽略的。另外,这件事发生在《四库全书》纂修的末期,属于清高宗查禁“违碍”书籍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四库全书》纂修史而言,也是重要的文化史事之一。在调查的过程中,我留意到学界已有的相关学术成果,对于这件事还没有系统、精密的考察,而且我所见过的研究成果中,令人疑惑的地方还不少。因此,我就以清高宗谕令各地搜缴、勘查“违碍”剧曲这件事,作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并进一步展开全面、细致的调察。

到这里,我想各位读者也知道了:这本小书,就是从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来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及相关问题研究》,为方便出版,就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但内容基本保持原貌未动。从毕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个春秋,它终于可以和读者正式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