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碧落碑”与《汗简》所录“碧落文”略议

黄锡全

(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据有关记述与学者研究,唐代著名篆书石刻“碧落碑”,于唐高宗时先后刻于山西泽州(今晋阳)、绛州(今新绛)两处,均为唐太宗李世民十一弟韩王李元嘉的妃子去世后的祭祀碑,是李元嘉的四个儿子(李训、李谊、李譔、李谌)所为,并由第三子黄公李譔作文记之。房妃乃唐太宗李世民的股肱之臣房玄龄之女,卒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泽州之造像摩崖碑刻于元嘉父子在泽州就任之时(高宗末),即永淳二年(683)。绛州之碑是韩王李元嘉两年后从泽州调任绛州后所立,当在公元686或687年。

泽州之碑,“因石壁刻弥勒像,磨(摩)崖碑其事于侧”。是泽州刻弥勒像,碑为摩崖石刻篆文,刻于山中,金元之间毁于大火,仅有零星记述。碑文原貌不详,所在原属司马山,后改名碧落山,建有碧落寺。碧落寺位于晋城市西北方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东,古名圣佛院、治平院,金代更名碧落寺并沿用至今。今天所建之碑乃是据新绛之碑拓重立,并修建碑亭,碑正面为篆文,背面是《重刊碧落碑记》及新绛碑原附郑承规释文。

绛州之碑,原碑阳面为“大道天尊”石像,阴面为篆文。所在先为碧落观(道),后改龙兴寺(佛)。因碑文刻在天尊像背,不便椎拓,乃别刻一石以应求者。后来郑承规对碑文做了释文并翻刻,有天尊像。原碑后来不知去向,今碑当出自有郑承规释文的翻刻本,存山西省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古塔脚下(新绛县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阳面为碧落碑篆文,碑阴上三分之一刻开元二年(714)绛州长史李汉撰写的《黄公记》,下三分之二刻咸通十一年(870)郑承规奉命释写的碧落碑正楷全文,碑右侧刻“篆刻碧落传双鸽”的神话故事。今碑上部断裂(缺),断自首行“龍”字,三行“像”字,16行“誠”字,21行(末行)“書”字,共缺20字(14行“肅”、16行“誠”、17行“融”、18行“固永”、19行“無拨昔人”、20行“賦况清輝懋”、21行“心事音儀日遠”)。碑为青石质,圆首方座,碑身高226厘米(其中座高24厘米,碑高202厘米),宽103厘米,厚21厘米。正面篆书共计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格部分,实有630字(含断裂补足之字。碑共21行,有15行,行32字,第2行3字,第7行30字,第12行30字,第14行31字,第18行31字,第21行25字,总计630字)。

碧落碑不是墓碑,而是供奉神像的祀福碑。二碑有佛(泽州石佛寺)、道(绛州碧落观)之别,可能与当时佛、道并尊有关。元嘉父子作为李唐宗室,深怀家国之忧,祈望于唐朝江山的稳固。然而,佛、道神仙与房妃在天之灵没有能够保佑他们,两处像碑落成不久,即于垂拱四年(688)九月,其父子一同被害于武则天。

今天研究碑文所能依据者,就是立于新绛的碧落碑。此碑内容丰富,文字奇特,向为学界所重视,不仅隐藏着政治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字学、书法学、语言文学方面的价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此碑在流传中多有翻刻,不免存有差异。据云此碑北宋南迁时即已断裂,后来重刻。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拓本为宋拓,据说藏于上海博物馆,明装精本,原题笺“宋拓天尊像背碧落篆真本”,有明嘉靖间陈鸿跋,文徵明小字长跋(惜未能见到此本)。故宫博物院藏有二种拓本:一为明拓本,石未断;二为清初拓本,自首行“龍”字,三行“像”字至末行“書”字中断。故宫施安昌《唐代石刻篆文》收录了一种石碑拓本,在11行“積善無(亡)征咎”下缺“罰奄鍾茶蓼俄集訓等痛纏過隟(隙)感切風枝泣血攀號自期(祈)顛殞祗奉嚴訓茲勉”,计三十一字,以另一本补足,剪裱独具匠心,将篆文与楷书释文对照,便于释读。但施安昌未明说剪裱拓本是清拓还是明拓(我们倾向是清初拓本,以明拓或清拓补全)。又附有清石断拓本图。中华书局所印《汗简》《古文四声韵》后附的拓本与施安昌所收“石断本”同。唐兰《书碧落碑后》谈道:“今传世皆翻刻本也。余所见有二本:一为已断本,即此本,颇有笔法,尚可想见原碑之仿佛,当是唐宋间所刻,《广川书跋》所谓州将别摹者也。又一号称为未断本,字虽无缺,然笔力稚弱,远不逮此,殆翻刻之甚后者。”今存碑文与石断拓本相同。

对于有关问题,如立碑时间、文字内涵、历史与文学、书法价值等,历代学者做了有关记述与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廓清了不少疑难问题,但还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汗简》所录“碧落文”为何有不少字形与今碑有别,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回答这一问题。

碧落碑文630字中,以篆书为主,杂糅有《说文》古文、籀文,三体石经,传世古文等,已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此不重复。郭忠恕《汗简》所收“碧落文”,与今存碑文相比,有一些差别,经我们研究,大致情况如下。

一、《汗简》所录“碧落文”,经校订约计122文,与今存碑文相比,约有一半是类同的。如碑文天作(第3行),郭录作(卷上之一5B);碑文靡作(1行),郭录作(卷上之一9B);碑文奉作(12行),郭录作(卷上之一13A);碑文道作(6行),郭录作(卷上之一14B);等等。

二、《汗简》所录“碧落文”,因翻刻传抄等,字形与碑文有差别,究其原因,有的可能属于字体走形,甚至有误。如碑文祈作(12行),郭录作(卷上之一3B),右旁变成了;碑文瓊作(7行),郭录作(卷上之一4A),右下变成了。碑文徙作(9行),从《说文》徙字古文,郭录作(卷上之一9A),形变成了等。

三、郭忠恕为了统一于《汗简》部首而人为改变了碑文,使其符合“古文”体例。如碑文祈、禛二字本作(12行)、(16行),郭作(卷上之一3B)、(卷上之一3B),“示”形变从部首。碑文琟作(18行),郭作(卷上之一4A),“玉”变从部首。碑文隙作(11行),郭录作(卷中之一41A),中间变从部首(白)。碑文睦作(8行),郭录作(卷上之二),“目”变从部首。碑文景作(20行),郭录作(卷中之一34A),“京”从三体石经古文。碑文播作(18行),乃《说文》番字古文,郭录作(卷上之一6A),变从《说文》釆字古文。碑文融作(17行),同《说文》融字籀文,郭录作(卷下之二72B),除变外,又变。碑文盗作(14行),与石鼓文字所从之形同,郭作(卷中之二47A),变,又变,等等。

四、《汗简》所录“碧落文”,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与今存碧落碑大体相同的字形中还是包含有不少可靠的文字资料。如碑文烏作(17行)、(18行),郭录作(卷上之二18B)、(卷上之二18B),即《说文》烏字古文。碑文寶作(10行),郭作(卷中之一39A),即《说文》寶字古文。碑文澤作(9行),郭作(卷下之一61B),即三体石经古文。碑文報作(1行),郭作(卷上之一9A),即三体石经復字古文。碑文珠作(15行),郭录作(卷上之二19A),与古玺类同。碑文敬作(2行),郭录作(卷中之二50A),与楚帛书,古玺类同。碑文尊作(3行),郭录作(卷下之二82A),形与(丰兮簋)、(召仲鬲)等形类同。碑文風作(7行)、(4行),郭录作(卷上之二27B),左下从京,乃是由甲骨文之,金文之形演变,乃凤尾之纹饰,等等。

五、郭氏《汗简》收录“碧落文”,其中(運)字(《汗简》下之二83B)不见于今碑,如不是注文有误,就可能是与原碑有异,或者出自泽州之摩崖碑。

六、郭氏在录取碑文时将某些碑文的偏旁改从《汗简》部首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因此,不能据此认为泽州之碑篆体就同于《汗简》“碧落文”,而与绛州碑文不同。我们倾向于泽州之碑与绛州之碑篆体基本相同而文辞可能有所不同的意见。金代许安仁《碧落寺摩崖碑记》考曰:“譔为妣妃作弥勒于泽,天尊于绛,各文之以碑,词异篆同。”许安仁离立碑时间较近,所考应该可信。这一疑问的最终解决,寄希望泽州碑文资料能够重见天日。

约而言之,郭忠恕所录“碧落文”的大致情况是:1.部分照录原碑;2.与《汗简》部首不同者改从部首;3.所取文字形体结构多来源于《说文》古文、籀文及三体石经古文,甚至流传的古玺等战国文字,有的还可据之追溯至更早文字;4.《汗简》在传抄中有笔误或走形;5.“運”字不见于绛州之碑,可能泽州之碑文与绛州不同,但篆体大致相同,而不会都是《汗简》中经过改变的字形,但也不排除所据碑文在翻刻中有变。

由此可以看出,碧落碑的文字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珍贵材料。《汗简》所录“碧落文”和“古文”材料,要仔细甄别,要排除该书的编排体例,审慎地加以利用,不能盲目信从,否则就可能出错或造成误解。

附录

一 《碧落碑》释文(唐·郑承规,带灰底文字为今碑石断缺者)

有唐五十三祀,龍集敦牂。哀子李訓、誼、譔、諶,銜恤在疚,置懷靡所,永言報德,思樹良因,敬立大道天尊逮侍真像。粤若稽古,藐覿邃初。真宰貞乎得一,混成表於沖周。玄之又玄,跡超言象之域;惟恍惟惚,理冥視聽之端。是以峒山順風,勞乎靡索,汾陽御辯,窅然自喪。曠矣哉,道之韞也。其寄於寥廓之場焉。至於玉筆宣徽。琅涵吐秘,方壺神闕,蒙穀靈遊。倏忽九陔,導飛廉而從敦圉;俯仰六合,戴列星而乘雲氣。固迹昭章逸軌,盻響孤風。淳化其瞭,幽契無爽。伏以先妃,含貞載德,克懋瓊儀,延慶臺華,正位藩閫。動容資於典禮;發言光乎箴訓。故弦綖是肅。粢盛無違。大當葉曜,中閨以睦。況倚閭分甘之澤,徙居側盼()之規。義越人倫,恩深振古。重以凝神道域,抗志澄源。淮館儀仙,參鴻寶之靈術;楚壇敷教,暢微言之盛範。儒玄兼洞,真俗兩該,德冠母儀,事高嬪則,豈圖昊天不惠,積善無(亡)征,咎罰奄鍾,茶蓼俄集。訓等痛纏過隟(隙),感切風枝,泣血攀號,自期顛殞。祗奉嚴訓,茲勉備隆,偷存視息,遄移氣序。几筵寂寞,瞻望長違,創巨徒深,寄哀何地。所以貪逮餘漏,祈福玄宗。敬寫真容,庶幾終古。而土木非可久之質,鎔鑄為誨盜之先,肅奉沖規,圖輝貞質。脺()容伊穆,玄儀有煒,金真摛耀,凝金闕之易奔;琳華揚彩,若琳房之可覲,霓裳交映,欻駕斯留,帝晨飾翠雲之罔香,童散朱陵之馥載。雕爰畢式展誠,祈以此勝,因上資神理,伏願棲真碧落,飛步黃庭。謁群帝於天闕,攜列仙於雲路,融心懸解,宅美希夷。注(侸)儀鄰以洞煥,指乾坤而齊極,介茲多祉,藩度惟隆,如山作固,永播熊章之烈;循陔自勔,冀申烏鳥之志。孔明在鑒,菲曰道遐,昌言皋聞,庶斯無撥,昔人銜哀罔極,鈆(鉛)槧騰聲。柔紛克劭,義切張憑之誄;至德興思,痛深陸機之賦。況清輝懋範。宛若前蹤。瞻言景行,敢忘刊記。餘魂弱(休)喘,情不逮文,謹托真猷,直書心事。音儀日遠,風烈空傳,敬心感慕,終天何及。

二 绛州碧落碑碑阴刻文

三 今拓新绛碧落碑

四 绛州碧落碑篆文清拓(故宫清代拓本,两段是本文分开后衔接)

五 王昶《金石萃编》中刻本碧落文

六 今存碧落碑亭

今之新绛碧落碑亭

今之泽州碧落碑亭

引用书目

(宋)秦再思《洛中记异录》、(宋)董逌《广川书跋》、(宋)欧阳修《集古录》、(宋)赵明诚《金石录》、(金)许安仁《碧落寺磨崖碑记》、(明)郭宗昌《金石史》、(明)张宗明《碧落寺西阁记》、(清)王昶《金石萃编》、(清)钱侗(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清)宋琦《山右金石存略》《泽州府志》《绛州志》等。

参考文献

[1]唐兰:《怀铅随录·书碧落碑后》,《考古》1936年第2期。

[2]于省吾:《碧落碑跋》,《考古》1936年第2期。

[3]李零、刘新光整理《汗简 古文四声韵》,中华书局,1982。

[4]施安昌:《唐代石刻篆文》,紫禁城出版社,1987。

[5]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6]王子正:《绛州碧落碑》,《文物集刊》1998年第3期。

[7]陈炜湛:《碧落碑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2期。

[8]徐刚:《碧落碑考释》,《文史》2004年第4期。

[9]江梅:《碧落碑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王建魁:《碧落碑综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寓真:《〈碧落碑〉考》,《晋阳学刊》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