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边地的国家化与边地族群关系研究,近年来是历史学、民族史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以武陵山脉所延伸的范围为核心、位于江汉平原农业文明区与云贵高原山地文明过渡地带的武陵地区,是中国古代边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时期,在该地区生活的族群众多,如“三苗”“巴濮”“五溪蛮”“武陵蛮”“苗蛮”“巴郡蛮”“仡佬蛮”“土蛮”“土家”等。宋、元以来,武陵地区不断迁入外来人口,充实了这一地区,他们与本土居民共同建设、开发了武陵地区。外来人口与本土居民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同时也存在资源配置、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与纠纷。关于这一问题,学界仅有少量的研究,缺少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三峡大学曹大明教授所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边界流动与族群变迁:宋元以来武陵地区的土客关系》,就是一部填补该研究领域薄弱环节的著作。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方面,该书饶有新意,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本书是曹大明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以优秀等级结项。全书以宋、元至1949年以前武陵地区行政区域的变动与族群的变迁为研究对象,对于这一时段的“土”“客”关系,各代政府的管理措施以及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土”“客”族群风俗习惯的冲突与交融等内容,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同时,还以较多的篇幅,对宋、元以前武陵地区及其族群的关系进行了扩展探讨,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边地族群活动的历史场景。该书具有的特点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拓展了研究的视野。研究多民族地区土、客关系的路径主要有两条。路径之一是从传统民族关系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并认为民族是一个文化实体,现今生活在武陵地区的各个民族群体,总体上是该地区历史族群族体发展的延续。路径之二是从人口史或移民史的角度进行探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武陵地区的移民类型、移民活动、移民文化、移民社会变迁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但易忽略武陵地区“土”“客”的族性、族群边界的塑造及由此引发族群关系的变化等问题。著作以“土”“客”关系为主线,在强调土、客族群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基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对武陵地区族群关系的演变以及区域社会的转型等问题进行较全面的梳理,从而拓展了研究的视野。

二是很好地使用了历史时段的研究方法。全书不仅将研究对象放在宋、元至民国九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探讨,还注意到不同时段武陵地区土、客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的特点。在每一发展阶段,著作深入分析本土居民的状况和变迁、统治王朝对武陵地区的政策和经营、土客关系的演变和社会的变迁等问题。同时,还将土、客关系的变化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注意到土、客关系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外来人口与本土居民相互融合的情形,以及在资源配置、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过程等问题,使研究具有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研究重点突出、较好地描述了历史动态发展过程等特点。

三是在系统搜集、科学诠释史料,充分吸收、科学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并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全书克服资料零散的困难,搜集了大量的正史、政书、文集、地方志、族谱、碑刻等文献以及田野资料,进而从这些资料出发,运用历史人类学注重客位研究的优势,深入分析当时人们的主位表述,仔细分辨宋、元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武陵地区的族群构成及其关系的变迁,使人们对宋、元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客族群的具体构成、表现以及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现今武陵地区的某些名称相似的族群如土家族的来源、脉络有比较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武陵地区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特点的认识有所深化。著作借助族群理论,通过客位的梳理得出的结论,纠正了过去凡冠以“土”即认为是土家族先民的模糊认知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对现今武陵地区的民族史、民族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历史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如何反映与接近历史事实的要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该书在中国民族史、地方民族史、历史人类学、历史研究等方面都是一种突破。其基于客位研究得出的结论,既为当下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以及制定科学的民族政策,提供了符合历史事实与历史逻辑的依据,也为加强民族团结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史鉴与启示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边地与边地族群研究涉及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民族史研究尚待进一步推进,中国古代边地与边地族群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曹大明教授十分年轻,并富有科学钻研精神,未来的发展未可限量。期望曹大明教授以本书的出版为契机,移步登山,前行不止,在民族史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为我国民族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方铁

于云南大学

2020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