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蒙古国的崩溃,是在蒙哥汗去世后,当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发生争位之战,其他各家族趁机自立。而在争位之战中获胜的是忽必烈,虽然帝国崩溃,但他名义上继承了大蒙古国的正统,并被其他各汗国视为宗主。
按照即位顺序,忽必烈原本是没有资格成为大汗的。若按血统,他的哥哥蒙哥汗有自己的儿子;若按传统,有守灶之权的幼弟阿里不哥比他更有资格;若按战功,三十七岁前几乎毫无建树的他也不比其他兄弟更有竞争力。
但他最终成功了,因为他在漫长的默默无闻中,一直在夯实自己的根基,为日后的一鸣惊人做准备。
1215年,成吉思汗讨伐金朝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金朝的首都中都城被成吉思汗攻破。
中都城对于蒙、金双方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金朝保有中都,可以“据腹心以号令天下”,中都一失,金朝领土被拦腰斩断,辽东与关内首尾不能相顾,从此再也无力恢复北部疆土,唯有依托潼关、黄河一线苟延残喘。曾经威名赫赫的大金王朝,离灭亡只有一步之遥。而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则彻底打断了金朝的脊梁,可以任意驰骋于中原大地了。
就在攻陷中都城不过百日之后,成吉思汗又有喜事临门,他的四子拖雷给他添了一个孙子,取名忽必烈。
虽然已经有了很多孙子,但此时已经五十三岁的成吉思汗听到家族添丁,仍然很高兴,特地前来看望。可当抱起这个孙子时,成吉思汗发现:“我们的孩子都是火红色的,这个孩儿却生得黑黝黝的,显然像他的舅父们。”忽必烈的母亲是克烈部人,克烈部是突厥人后裔,皮肤黝黑,成吉思汗明显对忽必烈的肤色不满意,所以忽必烈也没有得到祖父特别的喜爱。
没有得到祖父的垂青,虽然是个遗憾,但也并不影响日后的前途。可是,忽必烈偏偏是次子(嫡次子),家族中的次子地位总是很尴尬,长子因为第一个出生而备受重视,幼子因为最后一个出生而备受宠爱,次子是不太受重视的。
所以,从忽必烈出生,到他三十六岁之前,我们在历史上几乎看不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
1235年,继承成吉思汗事业的窝阔台汗发动了针对欧洲的“长子西征”,成吉思汗四个儿子家族都派出精兵强将。率领拖雷家族军团的,是忽必烈的大哥蒙哥,副将则是忽必烈的异母弟拔绰,身为家族次子的忽必烈此时已经二十岁,但他没有参与这次重要的征战。可见,莫说在整个黄金家族,就是在拖雷家族中,他也并不显山露水。
也许正是这种被忽视的境遇,使得忽必烈从小养成了沉稳、不张扬、爱用智谋的性格。
这样的性格,在忽必烈出生后第一次在历史上亮相时,便展露得淋漓尽致。
1224年,忽必烈九岁。这一年,成吉思汗结束了对中亚花剌子模帝国的西征,返回蒙古草原。在返回途中经过了爱蛮—豁亦(今新疆额敏县附近)之地,在这里举行了一次狩猎。忽必烈与时年七岁的弟弟旭烈兀一起来迎接祖父,并平生第一次参加了狩猎。两个孩子成绩不错,旭烈兀射杀了一只山羊,忽必烈射杀了一只兔子。按照蒙古传统,孩子第一次狩猎,长辈要在他们的拇指上擦拭油脂作为祝福。成吉思汗不顾征途劳累,亲自为两个孙子拭油。孙子见到祖父,总要表示亲昵。但表示的方式可就大相径庭了,旭烈兀狠掐了祖父的拇指,让身经百战的成吉思汗都疼得叫出了声,而忽必烈只是轻轻地抓住成吉思汗的大拇指。
一个九岁的孩子,在和祖父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仍然谨慎小心,日后会有什么样的城府,也就可想而知了。
忽必烈的堂兄弟们在金戈铁马四处征战的时候,他虽然从未出现在历史舞台的前台,但是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默默地为自己的未来一下一下夯实根基。
1242年,禅宗高僧海云法师北上蒙古草原传法,受到窝阔台汗在内的蒙古贵族的礼遇和款待。当贵族们都在为听法师讲经传法而忙碌时,时年二十七岁的忽必烈却注意到了法师身边的一位沙弥。
这位沙弥法名子聪,比忽必烈小一岁,虽身为佛门中人,却器宇不凡,学识广博。忽必烈与之深入交谈,发现其是不世出的奇才,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于是向海云法师请求,将子聪留在身边作为自己的近侍。
这位子聪,便是河北邢州人刘秉忠,字仲晦,是日后为忽必烈出谋划策,对其建国称帝有着重要帮助的谋臣。
1247年,河东交城人张德辉被三十二岁的忽必烈揽于麾下,这位“博学有经济器”的贤才也从此成为忽必烈的重要谋臣。
1250年,河南许州人姚枢也在忽必烈的寻访之下来到他的身边,用自己的“王佐略”为忽必烈服务。
这些儒生,为忽必烈讲述了“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道理,告诉他所谓金朝因为崇儒才灭亡是没有道理的,金朝勋贵掌权,儒者难以施展抱负,亡国的责任不该由儒者承担。他们还让他明白,治国平天下的要义,就在于做好“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这八件事。
别人在忙着打仗,忙着建立军功,忽必烈却在忙着招揽人才,丰富自己的人才库。别人对汉法、儒生不屑一顾,他却将他们引为心腹,旦夕不离。别人对汉地历史茫然不知,他却将唐太宗李世民看作自己的偶像:“在潜邸也,好访问前代帝王事迹,闻唐文皇为秦王时,广延四方文学之士,讲论治道,终致太平,喜而慕焉。”
他的名声逐渐传扬各地,一大批“亡金诸儒学士及一时豪杰知经术者”纷纷向他投效,为他“论定大业”。
后人在看到忽必烈的这些作为时,因为知道日后历史的走向,所以会认为是理所应当,其实这种观点是后见之明。此时的大蒙古国,国势蒸蒸日上,军力天下无敌,无论儒家文明还是西方的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对他们来说至多只有“器物”上的可取之处,而绝无意识形态和政治架构方面的学习必要。在当时大蒙古国的大多数人眼里,忽必烈这是在浪费时间。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人分为三种类型,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忽必烈在当时的蒙古贵族中无疑算是先知先觉者,他已看出从窝阔台汗时代开始,蒙古传统的种种制度已经不适合统治一个如此巨大的帝国,要想使辉煌继续,必须用其他的方式。
究竟是什么样的方式,忽必烈已经隐隐有了答案。下一步,他要积累战功,扩充实力了。
1251年7月1日,拖雷的长子,忽必烈的大哥蒙哥在诸王的推戴下,成为大蒙古国第四任大汗。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蒙哥继位的“库里勒台”上,几个弟弟包括忽必烈在内负责维持秩序,监视宗王和将领。待到仪式结束,大局底定,蒙哥就将几位弟弟都安排到要害地区,掌管实权。忽必烈是弟弟们中最年长、最有能力的,被委派掌管漠南汉地,以金莲川作为治所。
金莲川地处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也称滦河)沿岸,原名为曷里浒东川。其地“龙冈蟠其阴,滦江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都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曰察必鹘者盖产于此。山有木,水有鱼,盐货狼籍,畜牧蕃息,大供居民食用。然水泉浅,大冰负土,夏冷而冬冽,东北方极高寒处也”,是绝佳的避暑胜地,辽代时便是皇帝和达官贵族们游猎避暑的所在。到金代,金世宗完颜雍选择夏宫时,来到此处,看到茂盛的金莲花“花色金黄,七瓣环绕其中,一茎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灿然”,故将“曷里浒东川”更名为金莲川,在这里修建了凉陉离宫。
忽必烈为什么选择金莲川作为自己幕府的所在地?当然不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而是因为这里“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可以直接与大蒙古国东部宗王及“五投下”军团取得密切联系。
所谓东部宗王,是指成吉思汗四位弟弟(二弟哈撒儿、三弟合赤温、幼弟帖木格及异母弟别里古台)的封地。从成吉思汗起兵之日起,便向兄弟、部下们许诺:“取天下了呵,各分土地,共享富贵。”待到统一蒙古高原并开始对外扩张之后,成吉思汗的诺言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他采取分封诸王和千户、万户的领地制来赏赐为自己打天下的家人和部下。东道诸王的封地在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外兴安岭以南,大兴安岭南北,嫩江流域,以及洮儿河及东流松花江以北地区,因为地处帝国东部,因此被称为东部宗王。
这四大家族都是和成吉思汗一起同甘共苦创建帝国的至亲,实力极为雄厚,足可和西部宗王,也就是成吉思汗诸子家族(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及蒙哥汗所代表的四子拖雷)相抗衡。
而“五投下”军团,则是成吉思汗最信任的智将木华黎的札剌亦儿家族、成吉思汗岳丈弘吉剌家族、成吉思汗亲家亦乞烈家族,以及曾在蒙古帝国建立过程中立有巨大功勋的兀鲁兀、忙兀家族。大蒙古国分封给宗室、功臣的人民、土地,蒙古语称为“爱马”,汉译为“投下”。这五大家族的封地在西拉木沦河流域南北,直到今辽西大凌河中游地区,其麾下的军团是大蒙古国除汗廷直属军团外最为精锐的。
如果看地图,人们就会发现,忽必烈所选择的金莲川,与东道宗王、五投下的联络很是近便,尤其是比处在漠北的帝国首都哈剌和林近便得多。
虽然史籍中没有详细记载忽必烈是如何拉拢东道宗王和五投下军团的,但从结果来看,当他起而争位之时,他们都成为忽必烈最坚定的支持者。尤其是东道宗王,作为黄金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忽必烈有底气召开“库里勒台”的重要保障。
所以,忽必烈是从合法性、物资、军力、人才各个方面在为自己日后的夺位做准备,而且准备得非常充分。当蒙哥汗暴死在南征之路上时,忽必烈便可以迅速果断且毫不顾忌传统地自立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