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杂病分册
- 刘立公 黄琴峰 胡冬裴主编
- 536字
- 2022-04-24 11:28:35
【循经取穴对照】
表2-1显示,古今治疗本病均取阳经穴(除手少阳外)以及心包经穴,这是大体相同的,此当疟邪多行于阳经,而心包经穴可截断疟邪逆传之路,又可清体内之热之故。《灵枢经·经脉》中,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经的“所生病”分别有“痔疟”“狂疟温淫”“汗出振寒疟”之证,即为古代取阳经穴之例。对古、今相关经脉穴次及其所占各自总穴次的百分比进行比较,列出表2-5,可见古今取穴尚有若干差异。
表2-5 常用经脉的穴次及其分占古、今总穴次的百分比和其位次对照表
表2-5中的百分比显示,古代比现代更重视足太阳经和足太阴经穴,而现代比古代更重视督脉与心包经穴,这些是古今不同的。而其他多数经脉穴次的百分比,古今相近。虽然疟证有位于半表半里之说,但少阳经穴次并不突出。
就穴位而言,表2-3显示,古今均取督脉大椎,太阳经后溪、脾俞,阳明经合谷、曲池、足三里,这些是相同的。古代取少阳经悬钟,现代则取阳陵泉;古代取督脉百会,现代则取陶道,这些是相似的。古代又取太阳经,阳明经内庭、厉兑、陷谷,足太阴脾经公孙,而现代则取少阳经风池,这些是古今不同的。就穴次而言,古代背俞穴的次数较多,致使古代膀胱经穴次较高;而现代较集中地选取大椎、陶道、间使、内关(可能与现代信息传递迅速广泛相关),致使现代督脉与心包经穴次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