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取穴比较】

1.古今均取任脉穴

暑多夹湿,困扰脾胃;暑伤津气,阴阳虚脱,而任脉行经脘腹,又为生气之源,阴脉之海,故治疗本证多取任脉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35、17穴次,同列诸经的第一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23.49%、17.53%,可见古代比现代更多取任脉穴。就穴位而言,表3-3显示,古今均取中脘、神阙,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气海,现代则取关元,这是相似的。

2.古今均取膀胱经穴

膀胱经乃足太阳,主表,易受暑邪侵犯,又主持人体的防卫功能;暑湿侵犯,亦常常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足太阳背俞穴可调整脏腑功能,因此治疗本证常取膀胱经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20、16穴次,同列诸经的第二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13.42%、16.49%,显示现代比古代更重视膀胱经穴,此当现代受神经学说影响,多取背俞穴的缘故。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委中,这是相同的。

3.古今均取督脉穴

本证为阳证,而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中暑往往出现神志昏糊,而督脉循行入络于脑,故治疗多取督脉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18、14穴次,同列诸经的第三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12.08%、14.43%,现代百分比略高于古代。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水沟,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百会、长强,现代则取大椎,这有所不同。

4.古今均取阳明经穴

阳明经多气多血,一旦受邪则表现为阳热亢盛;阳明又与脾胃相关,取之可健脾化湿,益气补虚,故治疗本证亦选用之。统计结果见表3-5。

表3-5 手、足阳明经穴次及其分占古、今总穴次的百分比和其位次对照表

表3-5显示,现代比古代更重视大肠经穴,而胃经穴次的百分比古今相近。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大肠经合谷、曲池,胃经足三里,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胃经内庭,而现代取之不多,这是不同的

5.古代选取心包经穴

中暑可出现神志昏糊,而心主神明,因此古代也选用心包经穴,共计7穴次,列诸经的第六位,占古代总穴次的4.70%,常用穴为中冲。而现代取心包经仅2次,列现代诸经的第十位,占现代总穴次的2.06%,未被列入常用经脉,不如古代。

6.现代选取肺、脾、胆经穴

暑邪犯表,而肺主皮毛;暑邪夹湿,而脾主运化;中暑神昏,而胆经折行于头部,因此现代也选用肺、脾、胆经穴,分别为8、6、6穴次,分列各经的第五、第七(并列)、第七(并列)位,分占现代总穴次的8.25%、6.19%、6.19%,常用穴为少商、太渊、三阴交、风池。虽然古代也取三阴交,但古代取肺、脾、胆经分别为5、6、0穴次,分列古代诸经的第八、第七、第十四位,分占古代总穴次的3.36%、4.03%、0.00%,均未被列入常用经脉,不如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