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部取穴比较】

1.古今均取胸腹部穴

前面已述,治疗本证多取任脉穴,而任脉循行于胸腹部,因此在古、今文献中,胸腹部分别为46、19穴次,分占各自总穴次的30.88%、19.59%,可见古代比现代更多地选取胸腹部穴,显示古代更重视健运化湿、补虚固脱。就穴位而言,表3-3显示,古今均取中脘、神阙,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气海,现代则取关元,这是相似的。

例如明代《医学入门》云:中脘“主伤暑及内伤脾胃”;气海主“风寒暑湿”。宋代《扁鹊心书》曰:“急灸神阙百壮”,可治“暑月伤食泄泻”。现代郑怀岳治疗暑热证虚者,取中脘等穴,针刺后加药条灸;孙亚本治疗中暑,用食指、中指二节骨提捏天枢、中脘等穴,至皮肤红晕;陈全新治疗暑厥,取关元等穴,用艾炷灸,取神阙,用隔盐灸。

2.古今均取头面部穴

暑为阳邪,而头为诸阳之会;中暑致神志昏糊,而脑为元神之府,故本证临床多取头面部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20、13穴次,分列各部的第三、第二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13.42%、13.40%,古今百分比相近。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水沟,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百会,现代则取风池,这是相似的。如清代《针灸逢源》云:“中暑人中百会搜。”现代朱广运等治疗暑厥,针刺人中,行小幅度提插,大幅度捻转,施泻法;石学敏治疗中暑,针刺人中等穴;陈书文等则针刺风池,并留针。

3.古今均取上背部穴

前面已述,治疗本证选取膀胱经和督脉在背部的相关穴位;而人体躯干上半身藏有心、肺,具产热散热功能,因此在本证古、今文献中,上背部分别为17、18穴次,分列各部的第四、第一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11.41%、18.56%,可见现代比古代更多地选取上背部穴,此当现代受神经学说影响的缘故。就穴位而言,古代多取百劳,现代则取大椎,这是相似的。

古代取上背部穴者,如《针灸大全》言:列缺配百劳等穴,治疗“冒暑大热,霍乱吐泻”,“中暑自热,小便不利”。又如《针灸逢源》曰:“注夏羸瘦:大椎、肺俞、膈俞、胃俞、中脘。”《针灸易学》语:“暑湿燥火,亦取背上各俞穴。”这些穴位多在上背部。此外,《类经图翼》称:长强“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长强属下背部。

现代取上背部穴者,如黄俏敏治疗中暑,取背部督脉、膀胱经,用走罐法,对伴有发热者,取大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拔罐;周运治疗运动员中暑,取大椎、肺俞、脾俞、胃俞,拔罐5~10分钟。

4.古今均取手部穴

前面已述,治疗本证选取大肠、心包、肺等经脉之穴,这些经脉行经手部,因此在本证古、今文献中,手部分别为18、13穴次,分占各自总穴次的12.08%、13.41%,古今百分比相近。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合谷,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中冲、十宣,现代则取少商,这是相似的;现代又取太渊,古代取之不多,这是不同的

古代取手部穴者,如《针灸逢源》云:中暑“阳明合谷内庭求”。(内庭在足部,与合谷上下对应)《循经考穴编》称:中冲主“中暑、中气等证,不省人事”。《针灸治疗实验集》记:“暑邪霍乱大症,乃先针十指尖。”又《类经图翼》曰:“虚损注夏羸瘦: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鱼间近内侧大纹半指许,外与手阳明合谷相对处,按之极酸者是穴,此同长强,各灸七壮甚妙。”该穴为奇穴,亦在手部。

现代取手部穴者,如周运治疗运动员中暑,取合谷等穴,用针刺泻法;辛克平等治疗中暑高热,取十宣、少商、商阳等穴,点刺出血;陈国定治疗暑痉症和暑厥症,用三棱针点刺中冲放血;田海燕治疗中暑,取太渊、神门等穴,用抓痧法。

由上又可知,对于本证古今均重视取末端部穴,上述中冲、十宣、少商、商阳乃上肢末端之例。又前述百会在头顶,为人之上端;人中在口部,而口为人类的祖先鱼类之前端;长强为人体躯干之下端。对于末端穴治疗本证的机制,似可作如下推测:中暑常有昏厥之证,而人体末端部的神经末梢最为敏感,刺激则会产生强烈的痛觉,兴奋脑细胞;暑邪入侵,阻塞气机,阴阳之气逆闭,而末端正是阴阳经脉交界之处,其中头面、手足是十二经脉循行交接之处,而尾骶和口唇部则是任督二脉交接之处,刺灸之可交通阴阳;末端又是秽浊之邪积聚之处,导致瘀血阻滞,即西医所谓“微循环障碍”,使细胞组织缺氧,而刺灸末梢则可驱邪外出,改善微循环;末端穴为阳中之阳,有清热作用。又如杨介宾治疗中暑,取“五心”(顶心、双手心、双足心)穴,配以太阳、十宣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这些穴位亦多在末端或邻近末端。

5.古今均取腿部穴

前面已述,治疗本证选取膀胱、胃、脾、胆等经脉之穴,而这些经脉行经腿部,因此在本证古、今文献中,腿部分别为19、17穴次,分占各自总穴次的12.75%、17.53%,可见现代比古代更重视腿部穴。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足三里、委中、三阴交,这是相同的;古代又取阴谷,现代取之不多,这是不同。就穴次而言,现代取足三里、委中、三阴交的穴次较为集中,导致现代腿部百分比较高。

例如明代《针灸大全》取列缺,配委中、足三里等穴,治疗“冒暑大热,霍乱吐泻”。清代《神灸经纶》谓:足三里、阴谷、三阴交等穴相配治疗“中暑神昏”。现代周运治疗运动员中暑,取足三里等穴,用针刺泻法;陈书文等治疗中暑,针刺足三里等穴;杨介宾则取委中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刘德选治疗小儿夏季热,取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用针刺泻法强刺激,不留针。

6.现代选取臂部穴

治疗本证选取大肠、心包、肺等经脉之穴,而这些经脉行经臂部,因此现代选取臂部穴共计11穴次,占现代总穴次的11.34%(其中臂阴、臂阳分占现代总穴次的6.19%、5.15%,分列现代各部第七、第八位)。常用穴为曲池等。如周运治疗运动员中暑,取曲池等穴,用针刺泻法;陈书文等治疗中暑,亦针刺曲池等穴。又如杨介宾治疗中暑,取曲泽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曲泽亦在臂部。虽然古代也选取曲池,如《针灸治疗实验集》记“针曲池、尺泽、委中、昆仑”等穴治疗“暑邪霍乱大症”,但古代取臂部共11穴次,占古代总穴次的7.39%(其中臂阴、臂阳分别为4.03%、3.36%、均未被列入常用部位),不如现代。

上述曲池,前述太渊、委中、阴谷,以及上文提及的神门、曲泽、尺泽、昆仑等穴均在关节部,可见治疗本证又取关节部穴。因关节致经脉转折,使邪浊积滞,而于此针灸则可清热逐邪、活血祛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