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杂病分册
- 刘立公 黄琴峰 胡冬裴主编
- 1377字
- 2022-04-24 11:28:39
【循经取穴比较】
1.古今均取任脉与脾经、胃经、肾经穴
阳气不足,阴液亏损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而任脉为生气之原、聚气之会、阴脉之海、妊养之本;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因此治疗本病古今均多取上述四经穴位。统计结果见表5-5。
表5-5 任脉与肾经、脾经、胃经穴次及其分占古、今总穴次的百分比和其位次对照表
表5-5中的百分比显示,现代比古代更重视任脉和肾经穴,此当现代文献总量和总穴次数较少的缘故,致使该两经穴次之百分比相对升高,而胃经、脾经的百分比,古、今分别相近。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任脉关元、神阙、气海、中脘,肾经复溜、太溪、涌泉,脾经三阴交,胃经足三里,这些是相同的;古代还取任脉上脘、石门,肾经然谷,脾经太白、大横,胃经丰隆、冲阳、内庭,现代取之不多,这是不同的。《灵枢经·寒热病》曰:“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素问·刺疟》言:“脾疟者”,“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灵枢经·经脉》云:胃经“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此乃古代取肾、脾、胃经穴之例。
2.古今均取膀胱经与督脉穴
膀胱经为足太阳,而太阳主表,主持皮肤汗液的排泄和收敛;膀胱经与督脉通过背俞穴又与体内五脏六腑相联,可调节脏腑之平衡以止汗。统计结果见表5-6。
表5-6 膀胱经、督脉穴次及其分占古、今总穴次的百分比和其位次对照表
表5-6中的百分比显示,现代似比古代更重视膀胱经和督脉穴,此当现代受神经学说影响的缘故。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百会,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百劳、心俞、膈俞、会阳、,现代则取肺俞、脾俞、肾俞、大椎、命门、志室,这是相似的;古代又取膀胱经委中、申脉、昆仑、攒竹,督脉风府,而现代取之不多,这是不同的。《素问·诊要经终论》所载“太阳之脉其终也,……绝汗乃出”,显示足太阳膀胱经与本病的关系。又《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此处“胞气”乃膀胱经气,“经俞”乃膀胱经俞穴。
3.古今均取肺经与大肠经穴
肺主宣发,合皮毛,司汗孔之开合;而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经又可清阳明之热,治疗热蕴汗出,因此古今均取该两经穴。统计结果见表5-7。
表5-7 肺经、大肠经穴次及其分占古、今总穴次的百分比和其位次对照表
表5-7显示,古代比现代更重视肺经穴,即古代更重视肺在汗液分泌过程中的作用;而大肠经穴次的百分比古今相近。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肺经列缺、尺泽,大肠经合谷,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肺经少商、鱼际、中府,大肠经曲池,现代取之不多,这是不同的。《灵枢经·经脉》载:“肺手太阴之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取肺经原穴太渊,配大肠经络穴偏历治疗“咽肿喉干身汗越”,则为古代取肺经、大肠经穴之例。
4.古代选取肝经、胆经穴
肝胆郁热或肝阴不足,亦可导致汗出不止,因此古代治疗本病也选用肝、胆经穴,同为26穴次,并列为诸经的第六位,均占古代总穴次的5.68%。常用穴为肝经大敦、太冲,胆经侠溪。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曰:“足少阳之脉……其所产病……疟,汗出”;《灵枢经·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汗出振寒”;《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取胆经原穴丘墟,配肝经络穴蠡沟,治疗“缺盆腋肿汗如雨”,乃为古人取肝胆经穴之例。而现代取肝、胆经分别为3、4穴次,分列现代诸经的第十、第九位,分占古代总穴次的1.35%、1.79%,均未被列入常用经脉,不如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