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杂病分册
- 刘立公 黄琴峰 胡冬裴主编
- 704字
- 2022-04-24 11:28:40
【结语】
根据上述对古今文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兹提出治疗汗证的参考处方如下(无下划线者为古今均用穴,下划曲线者为古代所用穴,下划直线者为现代所用穴):①经典处方泻合谷,补复溜;②小腹部穴关元、神阙,以及气海、、等,胸脘部穴中脘、、等;③腿阴面穴三阴交等,足阴部穴太溪、涌泉、、、、白等;④头面部穴百会、、等;⑤上背部穴、、、、肺俞、脾俞、肾俞、大椎等,下背部穴、命门、志室等;⑥腿阳面穴足三里、、等,足阳部穴、、、、等;⑦臂阴面穴列缺、尺泽、阴郄、内关等,掌阴面穴、、神门、劳宫等。此外,还可考虑选取。临床可根据病情,在上述处方中选用若干相关穴位。
治疗与热相关者,多取手足部、头面部、关节部穴,其中与表热相关者,还可取膀胱经、肺经,以及胸脘、上背部穴;与里热相关者,还可根据病情选取胃经和相关阴经穴,以及腹部相关穴;与半表半里相关者,还可取足少阳经穴;与热毒相关者,还可取疮疡局部穴。治疗与表寒相关者,取背部、项部,以及四肢相关穴;与里寒相关者,取小腹部穴,并根据病情选取胸脘部与下肢阴面穴。治疗与虚相关者,取小腹部、胸脘部、上背部穴,以及腿阴面复溜穴。治疗与风相关者,多取阳经穴与上部穴,还可根据风邪侵犯的经脉或部位,取相应穴位。治疗黄汗,取与脾、肾、肝相关的穴位;治疗脱汗,取小腹部,以及肢体末端穴。
临床可用灸法,包括隔物灸、化脓灸、“太乙神针”灸、艾条灸、药线灸、灯火灸、温针灸等;亦可用针刺,可补三阴,泻阳明,或据病情之虚实施补或泻,还可采用交叉刺穴、子午捣臼法、子午流注法,并重视针感的传导;对于实邪内滞者,可用刺血;此外,还可采用敷贴、熨法,以及耳穴、拔罐、推拿、电针、器械、埋针、穴位注射等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