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献摘录

[秦、汉代及其以前文献摘录]

《足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其病……热汗出,䏶搔。”

《阴阳十一脉灸经》:“足少阳之脉……其所产病……疟,汗出,节尽痛。”

《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素问·通评虚实论》:“暴痈筋,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素问·刺热》:“肺热病者……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素问·刺疟》:“足太阳之疟……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刺足阳明跗上[《甲乙经》补‘及调冲阳’]。”“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大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即取之[《甲乙经》补‘足太阴’]。”“脾疟者……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素问·刺腰痛》:“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大风汗出,灸。”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左刺右,右刺左。”

《灵枢经·经脉》:“肺手太阴之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汗出振寒,疟。”

《灵枢经·五邪》:“邪在肺……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灵枢经·寒热病》:“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灵枢经·热病》:“腹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传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脉经》:‘灸厥阴可五十壮’;《神灸经纶》:‘常器之云灸太冲,郭雍云灸太溪’]。”

[晋、隋、唐代文献摘录]

《脉经》(卷二·第三):“寸口脉弱,阳气虚[一本有‘弱’字],自汗出而短气……针胃管补之。”“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针太冲补之。”

《针灸甲乙经》(卷七·第一中):“寒热,汗[一本有‘不’字]出恶寒……命门主之。”

《针灸甲乙经》(卷七·第一中):“汗出寒热,面赤,颊中痛……攒竹主之。”“热病先手臂痛……汗出如转珠……列缺主之。”

《针灸甲乙经》(卷七·第一下):“热病烦心而汗不止……太陵主之。”“泄风汗出至腰,项急不可以左右顾及俯仰……阳谷主之。”“热病[一本有‘痛’字]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一本作大]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寒逆泣出,耳鸣聋,多汗,目痒……侠溪主之。”“厥四逆,喘,气满,风,身汗出而清……临泣主之。”

《针灸甲乙经》(卷七·第五):“心满而汗出,刺少商出血立已。”“疟,多汗……昆仑主之。”“疟……先寒后热,渴,渴[一本有‘不’字]止,汗乃出,委中主之。”

《针灸甲乙经》(卷八·第一上):“寒热头痛如破……流汗难言,头维主之。”

《针灸甲乙经》(卷八·第一下):“肩背风汗出……中府主之。”“寒热胸背急……汗出,刺经渠[此条目主症原属列缺,据《黄帝明堂经辑校》改属经渠]。”“实则肩背热痛,汗出……列缺主之。”“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曲池主之。”“骨寒热无所安,汗出不休,复溜主之。”

《针灸甲乙经》(卷九·第二):“心腹中卒痛而汗出,石门主之。”“卒心痛,汗出,大敦主之,出血立已。”

《针灸甲乙经》(卷九·第七):“大肠……虚则鼻衄癫疾,腰痛濈濈然汗出,令人欲食欲走,承筋主之。取脚下三折,横视盛者出血。”

《针灸甲乙经》(卷十·第二下):“脑中寒,重衣不热,汗出,头中恶风,刺脑户主之。”“大风汗出,膈俞主之,又主之。”“风汗出,身肿……天府主之。”“逆气,汗出,口噤不可开,支沟主之。”“泄风,汗出至腰,阳谷主之。”“大风,头多汗……泄风从头至足,昆仑主之。”“历节汗出而步[一本有‘失’字]履……飞扬主之。”“多寒热,汗出……即取公孙及井俞。”

《针灸甲乙经》(卷十二·第四):“目瞑身汗出,承浆主之。”

《诸病源候论》(卷一·中风候):“心中风……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壮。”“肺中风……冒闷汗出……急灸肺俞百壮。”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疽候):“首疽发背,发热八十日,大热汗头引身尽加嗽,身热同同如沸者,皮泽颇肿处浅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第一):“列缺……气盛有余,肩背痛,风汗出。”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第五):“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一):“目窗、中渚、完骨、命门、丰隆、太白、外丘、通谷、京骨、临泣、小海、承筋、阳陵泉,主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飞扬、涌泉、颔厌、后顶,主颈项疼,历节汗出。”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二):“巨阙、上管、石门、阴,主腹中满暴痛,汗出。”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五):“列缺、曲池,主热病烦心,心闷,先手臂身热,瘛疭,唇口聚,鼻张目上[一本有‘下’字],汗出如珠。”“五处、攒竹、正营、上管、缺盆、中府,主汗出寒热。”“百会主汗出而呕痓。”“鱼际主头痛不堪[一本作甚]汗出。”“四逆喘气,偏风,身汗出而清,皆取侠溪。”“冲阳主疟,先寒洗淅甚久而热,热去汗出。”“然谷主温疟汗出。”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第二):“产后出汗不止,针太冲急补之。”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第三):“卒心疝暴痛汗出,刺大敦,左取右,右取左,男左女右,刺之出血立已。”

《千金翼方》(卷二十八·第七):“多汗寒热,灸玉枕五十壮,针入三分。”“多汗疟病,灸五十壮。”“灸汗法……又灸阴都各一百壮,针入八分补之,穴在侠胃管相去三寸。”“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文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又灸长平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五寸,不针。”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第二)“:兑端……身汗出,衄血不止。”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第五):“商丘……疟寒,肠中痛已汗出。”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第八):“天窗……肩痛引项,汗出。”

[宋、金代文献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三十六黄点烙方):“心黄者……微微汗出……烙心俞二穴、小肠俞二穴、天窗穴、百会穴、承浆穴、上管穴、关元穴、下廉二穴。”“食黄者……或时虚汗……烙章门二穴、关元穴、脾俞二穴、上管穴、中管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四·背腧部):“会阳……阳气虚乏,阴汗湿。”

《琼瑶神书》(卷二·二百一):“汗多升阳搓战收[复溜],若是搓战汗不止,合谷按动脉还浮。”

《琼瑶神书》(卷二·二百七十三):“伤寒自汗不能收,合谷全凭泻内投,复溜穴处专用补,内庭提刮泻中求。”

《琼瑶神书》(卷三·五十一):“复溜二穴:治虚汗,补之即愈。”

《琼瑶神书》(卷三·六十四):“后溪……产后汗多难可治,神针下处即时安。”“申脉……身体重时兼自汗。”

《西方子明堂灸经》(卷一·胸):“中府……肩背痛,风汗出。”

《子午流注针经》(卷下·足厥阴):“大敦为井注肝家,心痛腹胀阴汗多。”

《子午流注针经》(卷下·手太阳):“腕骨为原手踝中,热病相连汗出频。”

《子午流注针经》(卷下·足太阴):“鱼际为荥热汗风。”

《伤寒百证歌》(第十四证):“阴病渐深腹转痛……虚汗不止咽不利……速灸关元不可迟。”

《伤寒百证歌》(第三十六证):“阴毒阳虚汗不止……速灸关元应不谬。”

《扁鹊心书》(卷中·虚劳):“一人额上时时汗出,乃肾气虚也,不治则成痨瘵,先灸脐下百壮,服金液丹而愈。”“一人每日四五遍出汗,灸关元穴亦不止,乃房事后饮冷伤脾气,复灸左命关百壮而愈。”

《扁鹊心书》(卷下·咳嗽):“久咳而额上汗出,或四肢有时微冷,间发热,困倦者,乃劳咳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针灸资生经》(卷五·背痛):“中[一本作千]每遇热,膏肓穴所在多出冷汗,数年矣,因灸而愈。”

《针灸资生经》(卷七·伤寒):“指迷方,灸阴毒伤寒法……呕逆冷汗,向暗不语,以生葱约十余茎去根粗皮颠倒,纸卷,径阔二寸,勿令紧,欲通气,以快刀切,每一饼子高半寸,安在脐心,用熨斗火熨,葱软易之,不过十余次,患人即苏,后服正气药。”

《针灸资生经》(卷七·自汗):“多汗亦有用心得者,宜灸心俞,服镇心丹皆效。”

《针灸资生经》(卷七·血崩):“若经候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气,脐腹冷极,则汗出如雨,尺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乘胞中,气不能固,可灸关元百壮,宜鹿茸丸(指)。”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第十):“中风有汗恶风……宜针风府。”“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刺厉兑者,泻阳明经之实也。”“中风有汗无热……宜针太溪,此证少阴经中风也。”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第二十):“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洪大,当灸太溪及昆仑。”

《脾胃论》(卷中·人参黄芪汤):“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止之……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

《脾胃论》(卷下·胃虚脏腑经络):“病痫者涎沫出于口,冷汗出于身……当从督、冲、二跷四穴中奇邪之法治之。”

《卫生宝鉴》(卷六·阴证治验):“自利肠鸣腹痛,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口鼻气亦冷,六脉如蛛丝,时发昏愦,众太医议之,以葱熨脐下。”

《卫生宝鉴》(卷八·风中腑):“右肩臂膊痛无主持,不能举动,多汗出……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内,先针后灸二七壮,及至疮发……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

《卫生宝鉴》(卷十六·葱熨法治验):“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遂以熟艾约半斤,白纸一张,铺于腹上,纸上摊艾令匀,又以憨葱数枝,批作两半,铺于熟艾上数重,再用白纸一张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则易之,若觉腹中热,腹皮暖不禁,以绵三襜多缝带系之,待冷时方解……良愈,故录此熨法以救将来之痛也。”

《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外关……伤寒自汗(胃肺)。”“后溪……产后汗出恶风(肺)。”“申脉……头面自汗(胃)。”“申脉……伤风自汗(胃)。”“申脉……产后自汗(肾)。”

《济生拔粹》(卷二·辨伤寒药):“伤寒经与表合,针与药,自汗遂漏不止,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六十六穴治证):“大敦……阴汗[原作肝,据《四库全书》本改]。”“[足]临泣……伤寒解利[此处原有‘后’字,据《四库全书》本改],多汗。”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磐石金直刺秘传):“伤寒虚汗不止,大凡虚弱盗汗同:合谷、复溜(补)。”[上条原无,据《四库全书》本补]“伤寒一二日……虚汗不止,上体热,下体寒战:曲池(泻)、复溜(补)、委中(刺不愈)、合谷(泻)。”“伤寒,寒[原无此字,据《四库全书》本改]战汗不已:曲池(补)、关元(灸,针补)。”

[明代文献摘录](含同时代外国文献)

《神应经》(汗部):“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自汗:曲池、列缺、少商、昆仑、冲阳、然谷、大敦、涌泉。”

《神应经》(阴疝小便部):“阴茎痛,阴汗湿:太溪、鱼际、中极、三阴交。”

《针灸大全》(卷一·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合谷……体热身汗出。”[原出《玉龙经》(天星十一穴歌诀)]

《针灸大全》(卷四·八法主治病症):“公孙……黄疸,四肢俱肿,汗出染衣:至阳一穴、百劳一穴、腕骨二穴、中脘一穴、三里二穴。”“列缺……黑白痧,头痛发汗……名曰绞肠痧,或肠鸣腹响:委中二穴、膻中一穴、百会一穴、丹田一穴、大敦二穴、窍阴二穴、十宣十穴。”

《奇效良方》(卷一):“治心经受病,多汗恶风……闷乱冒绝汗出,风中於心也,唇色正赤,尚犹可治,急灸心腧百壮。”

《奇效良方》(卷四):“熨法:治三阴中寒,一切虚冷厥逆,呕哕,阴盛阳虚之证……自汗脉沉细,唇青,面黑,诸虚冷证,皆宜用之,肥葱、麦麸、沧盐……同炒极热……熨脐上。”

《奇效良方》(卷二十):“治霍乱转筋,肉冷汗出……用炒盐熨脐中。”

《针灸集书》(卷上·诸疝):“石关、气冲、脐中、气海,并治气癃,疝,阴急,小腹疝气,游行五脏,疝绕脐,冲胸不得息,或偏坠,痛则汗出。”

《针灸捷径》(卷之下):“阴汗湿痒,肾脏风疮:中极、海底、肾俞、血海、委中、曲泉、三阴交。”

《针灸聚英》(卷一上·足太阳):“膈俞……自汗盗汗。”

《针灸聚英》(卷一下·足少阴):“交信……阴汗。”

《针灸聚英》(卷一下·手少阳):“天井……喉痹汗出。”

《针灸聚英》(卷一下·任脉):“会阴……阴汗,阴头痛。”“浦江郑义宗患滞下昏仆,目上视,溲注汗泄,脉大,此阴虚阳暴绝,得之病后酒色,丹溪为灸气海渐苏。”“阴交……疝痛,阴汗湿痒。”

《针灸聚英》(卷二·伤寒):“身热汗出,足厥冷:取大都。”“汗出寒热:取五处、攒竹、上脘。”

《针灸聚英》(卷二·玉机微义):“藏结不可攻者,及[原无此前五字,据刘纯《医学全集》补]阴汗不止……石门[原作关,改据同上]、关元,宜灸百壮。”“丹溪治一妇人久积怒与酒,病痫,目上视,扬手踯足……头至胸大汗,痫与痛间作……乘痛时灸大敦、行间、中脘……又灸太冲、然谷、巨阙,及大指甲肉……又灸鬼哭穴。”

《针灸聚英》(卷四上·玉龙赋):“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百劳止虚汗。”

《针灸聚英》(卷四上·拦江赋):“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补收效如神。”

《针灸聚英》(卷四上·肘后歌):“自汗发黄复溜凭。”

《针灸聚英》(卷四上·天元太乙歌):“虚盗二汗须宜补,委中妙穴可传扬。”

《针灸聚英》(卷四下·八法八穴歌):“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恶风自汗头疼……申脉。”“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针灸聚英》(卷四下·六十六穴歌):“卒亡阳汗似淋……须向大敦针。”“热病连牙痛,伤寒汗过期……合谷穴中推。”

《外科理例》(卷三·一百一):“一妇久患瘰疬不消,自汗恶寒……疮口不敛,灸以豆豉饼。”

《名医类案》(卷一·伤寒):“因极饮冷酒、食肉,外有所感,初得疾即便身凉,自利,手足厥,额上冷汗不止……灸关元及三阴交。”

《名医类案》(卷四·霍乱):“七月间得霍乱证,吐泻转筋,足冷,多汗……灸丹田八九壮。”

《名医类案》(卷五·麻木):“一人年七旬,病体热麻,股膝无力,饮食有汗,妄喜笑……是邪热客于经络之中也……又缪刺四肢,以泻诸阳之本,使十二经络相接,而泄火邪,不旬日而愈。”

《名医类案》(卷十·臀痈):“一男子漫肿而色不变,脉滑数而无力,脓将成矣,薛欲托里而用针,彼畏针而欲内消,乃用攻伐之剂,顿加发热恶寒自汗,用十全大补汤数剂,肿起色赤,针之,仍以大补而愈。”

《古今医统大全》(卷十三·阴毒):“阴毒之证……虚汗呕逆,唇青面黑……灸气海、关元二三百壮,或用葱熨脐下。”

《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一·自汗门):“心液汗……灸大椎百壮即止。”“自汗……何首为末,唾调敷脐中,即止汗。”“郁金为末,临卧以唾调乳上,能止自汗。”“自汗……五倍子为末,唾津调填脐中,以帛缚定即止。”

《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三·七危证脱易):“小腹急痛肾缩,面黑气喘,冷汗自出……用炒盐先熨脐下气海穴处,勿令气冷为佳。”

《薛氏医案》(保婴撮要·卷十三·臂痈):“一小儿臂患痈,肿硬不消,食少自汗……佐以葱熨法而脓成。”

《薛氏医案》(保婴撮要·卷十四·便痈):“一小儿疮势已成,用消毒之药,其肿散漫,自汗发热,恶寒少食,此气血虚甚也,用大补汤四剂,针之脓出,肿消。”

《薛氏医案》(保婴撮要·卷十六·跌仆外伤):“一小儿十五岁,伤腿内溃,针出秽脓……后因劳动,手撒眼闭,汗出如雨,急炒热艾,频熨脐腹及气海穴。”

《薛氏医案》(外科心法·卷三·服姜桂附子补益药):“石武选谦伯患发背,内服防风通圣散,外敷凉药,汗出不止,饮食不进……此阳气已脱,脉息如无,急隔蒜灸时许,背顿轻……翌日复灸一次,痛处死血得解,令砭去。”

《薛氏医案》(外科精要·卷中·第二十四):“一童子腋下患痈,久不敛,脓清脉大,怠倦懒食,自汗口干,用内补黄芪汤及豆豉饼,两月而愈。”

《薛氏医案》(正体类要·上卷·扑伤之症治验):“瘀血作痛:有一患者,肿痛发热,作渴汗出。余曰:此阴血受伤也,先砭去恶秽,以通壅塞。”

《医学入门》(卷一·杂病穴法):“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足太阳疟,先寒后热,汗出不已,刺金门。”“足少阳疟,寒热心惕,汗多,刺侠溪。”“足阳明疟,寒甚久乃热,汗出,喜见火光,刺冲阳。”

《医学纲目》(卷十·中深半身不收):“如有汗恶风者……宜针风府……太阳中风也。”“如有汗无热……针太溪,此一证少阴中风也。”

《医学纲目》(卷十四·疝):“木[一本作水]肾,红肿阴汗偏坠:阑门(毛际玉茎旁开二寸,针入二寸半)、三阴交。”

《奇经八脉考》(卷三·证治本义):“阳维脉主病……汗出而寒。”

《奇经八脉考》(二维为病):“‘应时自发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取阳白、金门、仆参。”

《奇经八脉考》(卷三·证治本义):“阴维脉主病……肌肉皮痒,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

《杨敬斋针灸全书》(下卷):“伤寒恶风自汗:百劳、合谷、复溜。”“伤寒汗不止:合谷、复溜、内庭。”“伤寒发痓,其证身体强直,有汗者柔痓,无汗者刚痓:百会、人中、风门、曲池、合谷、复溜。”[上三条均原出《针灸捷径》(卷之下)]

《针灸大成》(卷三·玉龙歌):“伤寒……汗多宜将合谷收。”[原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

《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井穴):“足少阳井……缺盆腋肿,汗多。”

《针灸大成》(卷五·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咽肿喉干身汗越……太渊、偏历。”“耳后肘疼并出汗……阳池、内关。”“缺盆腋肿汗如雨……丘墟、蠡沟。”

《针灸大成·卷六·手太阴》:“尺泽……肩臂痛,汗出中风。”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第八十八. 阴汗偏坠:兰门、三阴交……宜针后穴:海底、归来、关元、三阴交。”“第一百十八. 伤寒汗多:内庭、合谷(泻)、复溜(补)、百劳。”[本条原出《医学纲目》(卷三十一·阳明病)]

《寿世保元》(卷四·痼冷):“脱阳症……冷汗自出,须臾不救,先以葱白炒令热,熨脐下……用炒盐熨脐下气海,勿令气冷。”

《寿世保元》(卷四·汗症):“治盗汗自汗,五倍子为末,津液调,搽脐中,绸勒住,一宿即止。一方用何首乌末,津液调,搽脐中,亦效。”

《针方六集》(纷署集·第三十一):“复溜……伤寒多汗(补此穴,泻合谷,汗立止)。”

《类经图翼》(卷八·足厥阴):“中封……能止汗出。”

《类经图翼》(卷十一·虚痨):“多汗少力:大横。”

《循经考穴编》(手阳明):“伤寒……汗多,补复溜泻合谷即止。”

外国文献

《东医宝鉴》(杂病篇三·寒):“伤寒汗多不止,取内庭、合谷、复溜(俱泻)。”

[清代、民国前期文献摘录](含同时代外国文献)

《身经通考编》(卷四·汗门):“自汗盗汗,五倍子末,唾调,填脐中,束定一宿止。”

《太乙神针》(正面穴道证治):“汗出中风,小儿慢惊,痰疟,针尺泽穴。”

《太乙神针》(背面穴道证治):“自汗盗汗,四肢怠惰,针膈俞穴。”

《医宗金鉴》(卷七十九·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三焦原络应刺病……自汗肩臑内外疼。”

《医宗金鉴》(卷八十五·背部主病):“百劳穴灸汗津津。”

《续名医类案》(卷三·麻木):“患麻木,左手足不能举,恶风,或时自汗……因倍风药,减参、芍辈,二剂汗如雨……昏沉厥逆,甚危……为灸风池、百会、肩井、曲池、间使、三里六穴各数壮,以防中脏之危。”

《续名医类案》(卷三·温病):“沈某病感症,身热自汗……杂进寒凉解毒等剂,势垂危……但以附子作饼,热贴脐上时许,便觉稍安矣。”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五·类风):“薛立斋治一产妇,患虚极生风,或用诸补剂,四肢逆冷,自汗泄泻……后灸关元百余壮。”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七·腰痛):“痘后四十日外,忽腰痛极,两手撒撇,目开无光,汗出遗尿……此恣欲房劳,而阴阳离决也,以艾灸气海六十二壮,四肢活动。”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二·发背):“一男子背患毒,焮痛,饮冷发热,多汗便秘,谵语……脓成开之。”

《周氏经络大全》(经络分说·二十八):“会阳……治阳虚、阴汗。”

《针灸易学》(卷下):“蜈蚣翻,头出冷汗,拥心吐黄水,脊骨两旁有紫筋。治法,用针刺破紫筋,以雄黄点之,即愈。”

《采艾编翼》(卷一·胃经综要):“丰隆:止汗,与肾经复溜合用。”

《采艾编翼》(卷一·脾经综要):“大横:多汗,多寒。”

《采艾编翼》(卷一·心经综要):“少海:寒热汗出。”

《采艾编翼》(卷一·肾经综要):“复溜:补则止汗。”

《采艾编翼》(卷一·经脉主治要穴诀):“丰隆止汗及浮肿。”“复溜汗可干。”

《采艾编翼》(卷二·伤寒):“阳明,尺寸俱长,汗多烦渴,胃实宜下,不容、解溪。”“汗出不止,加复溜。”“丰隆、复溜用补火,即止汗。”

《采艾编翼》(卷二·热症):“身热汗出足冷:大都。”

《采艾编翼》(卷二·头部):“[头痛]阳明,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大迎、丰隆、解溪。”

《针灸逢源》(卷三·症治要穴歌):“时行邪疟最难禁,有汗与侠溪。”

《针灸逢源》(卷五·中风门):“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针陷谷,去阳明之贼,针厉兑,泻阳明经之实热。”

《针灸逢源》(卷五·伤寒热病门):“汗出寒热:风池、五处、攒竹、上脘、少商、合谷(补)、复溜(泻)。”

《针灸逢源》(卷六·厥症辨):“有伤寒新瘥与妇人交,忽患少腹急痛,外肾搐缩而黑,喘急冷汗自出,名曰脱元……宜急以葱白紧缚放脐上,以艾火灸之,使热气入腹。”

《针灸逢源》(卷六·肿胀):“黄汗灸脾俞太白。”

《针灸内篇》(手太阴肺经络):“列缺……针一分,沿皮透太渊……疟疾,寒热不止,汗出。”

《针灸内篇》(足太阴脾经络):“大横……四肢不可动,多汗。”

《针灸内篇》(足太阳膀胱络):“中膂内俞……肾[此字原无,据《太平圣惠方》补]虚消[此字原无,据《太平圣惠方》补]渴,汗出。”“会阳……阳虚,阴汗湿痒。”

《神灸经纶》(卷三·伤寒宜灸):“呕而汗出,里急下利,惟幽门主治。”

《神灸经纶》(卷三·厥逆灸治):“冷汗不止,四体如冰,厥逆昏沉,不省人事,脉伏绝者:气海、丹田、关元,用大艾炷灸二七壮,得手足温暖,脉至,知人事,无汗要有汗出,即生。”

《神灸经纶》(卷三·身部证治):“自汗:膏肓、大椎、复溜。”

《太乙神针集解》(足太阳膀胱经穴):“会阳……阴汗湿痒。”

《针灸集成》(卷二·心胸):“卒心胸痛汗出:间使、神门、列缺、大敦刺出血。”

《针灸集成》(卷二·汗部):“骨寒热汗注:复溜、下三里、神门。”“汗出鼻衄:承浆、合谷、昆仑、上星、神门、太冲。”“虚汗:合谷泻,复溜、下三里并补,阴都、曲泉并三壮,照海、鱼际。”

《针灸集成》(卷二·伤寒及瘟疫):“热病烦心,足寒多汗:先针然谷、太溪、行间,皆补。”

《灸法秘传》(汗症):“汗症……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针灸秘授全书》(汗出如雨):“汗出如雨:合谷、复溜。”“汗多补合谷。”

《针灸治疗实验集》(35):“费幼男九岁,住中行乡,肝阳上扰头颈,头汗手足摇动,伸屈似反张之状……似外邪入中阳明经所致……先于曲池、合谷、中脘、人中、委中、涌泉等穴,针且灸之,复于百会、肺俞、肝俞灸之。”

《针灸治疗实验集》(48):“家慈年五十岁,夜间偶患腹痛,痛甚至汗流如雨,药不及服,家父命余针之,余乃按任脉上中下脘、气海等穴,针过一次,又由合谷、少商以散之,半句钟间,病除而愈。”

外国文献

《针灸则》(自汗):“针:列缺、少商、大敦、涌泉。”

[现代文献题录]

(限本节引用者,按首位作者首字的汉语拼音排序)

陈瑞华,任占明. 针刺治疗阴汗6例. 中国针灸,1999,19(8):493.

陈亚杰,陈维梅,马淑云. 治汗散治疗小儿汗症212例.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6,12(4):46.

陈志刚. 冬季右腋大汗案. 中国针灸,2004,24(7):517.

陈志祥. 灯草灸治疗肺卫不固型自汗疗效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6):428.

方克融. 中药穴位外敷治小儿汗症52例. 按摩与导引,2001,17(1):60.

付桂苓. 耳穴压豆治疗多汗症验案二则. 甘肃中医,1989,2(2):34.

付静. 加味养荣汤合龙骨散敷脐治疗产后汗证76例. 中医外治杂志,2008,17(4):5.

高卫. 针刺治愈颈枕部出汗异常1例. 上海针灸杂志,1992,11(2):47.

宫卫东. 针灸治疗腋汗、阴汗症. 江苏中医,1991,12(12):31.

郭万刚. 腹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脊柱错位引起的多汗症. 中国针灸,2005,25(11):810.

韩长根,闫支花. 灸治小儿自汗、盗汗24例. 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0):8.

何玲,刘智斌. 耳穴贴压治疗更年期烘热汗出32例. 陕西中医,2002,23(11):1022.

黄建章. 针刺合谷治疗面汗淋漓一例. 浙江中医杂志,1964,8(6):25.

霍则军. 针药结合治疗女性更年期汗证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2004,24(5):319-321.

李立新. 脐疗贴治疗小儿汗证350例疗效观察. 吉林中医药,2007,27(10):30.

李荣农. 耳针治愈手足汗. 上海针灸杂志,1989,8(1):48.

李天伟. 针药配合治疗漏汗案. 河南中医,2007,27(1):41.

林玉云. 鱼际、复溜穴治汗效果好. 新中医,1980,12(6):39.

刘宏. 头汗频出案. 中国针灸,2000,20(5):300.

刘锡安. 耳穴埋针治验. 针灸学报,1992,8(3):12.

陆婉军,何丽金. 艾灸治疗阳虚自汗的护理体会. 广西中医药,2000,23(5):45.

倪斐琳,章正祥,沈勤,等.穴位拔罐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多汗症31例观察. 浙江中医杂志,2013,48(9):633-634.

彭慕斌,彭应涛. 神阙穴贴敷牡倍散治疗汗证136例. 中医外治杂志,2009,18(6):25.

宋文革,刘萌,高翔. 黄芪穴位注射治疗汗证35例. 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0):28.

滕树群. 烧山火治疗盗汗自汗一则. 云南中医杂志,1986,7(3):38.

王爱国,王振华. 针刺治愈五更汗一例. 黑龙江中医药,1996,25(4):46.

王侃. 针刺治疗汗证的体会. 中医杂志,1985,26(3):48.

王乐善,刘海起. 针刺治疗颜面一侧汗出证四例. 辽宁中医杂志,1977,4(1):44.

王伟志,赵亮.“盘龙刺”治疗自发性多汗症. 四川中医,2006,24(3):104.

王小平,李凤珍. 药线点灸治疗小儿汗证49例. 中国民间疗法,2004,12(8):30.

魏立中. 应用“汗尿同源”论治多汗症. 新中医,1989,21(4):34.

吴军君. 针刺补肾固表法治疗汗证. 上海针灸杂志,2005,24(9):28.

武荣芳,庞宏. 耳穴针刺贴压并用治疗多汗症54例.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597.

谢中灵. 针刺治疗头面汗出. 上海针灸杂志,1989,8(1):48.

徐桂华,陈华. 五倍子外敷神阙穴治疗气阴两虚汗证5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1):662.

徐荣海. 刺络拔罐结合穴位埋针治疗多汗症32例. 中国针灸,2007,27(6):444.

徐贤伟,张海峰. 针刺加艾灸治疗多汗症1例.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61.

许国,张立欣. 针刺翳风风池穴治疗头面单侧出汗证. 浙江中医杂志,1992,27(12):548.

许海岚,麦智广. 针刺疗法治疗多汗症. 中医杂志,1957,3(9):490.

尹育隆. 针刺治疗原发性多汗症9例. 中国针灸,1996,16(7):20.

袁晴. 桂倍散穴位贴敷治疗汗证100例. 中国民间疗法,1998,6(5):41.

张伯平. 针灸治疗汗症举隅. 江苏中医,1994,15(6):28.

张登部. 手足多汗症治验二则. 新中医,1984,16(11):27.

张继庆. 辨证针刺合谷、复溜治疗原发性多汗症46例. 中国针灸,2006,26(11):838.

张盛之. 中药敷脐治疗妇女更年期潮热汗出. 中国针灸,2001,21(11):669.

张世卿. 针刺合谷、复溜治疗汗症之管见. 河南中医,1994,14(1):53.

张学丽. 定时汗出早醒案. 中国针灸,2006,26(4):304.

张瑛. 浅刺调气法治疗外伤性截瘫所致多汗症12例体会.针灸临床杂志,1998,14(8):38.

章进,许金宏. 止汗贴治疗汗证96例. 中医外治杂志,200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