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皮肉筋骨分册
- 刘立公 黄琴峰 胡冬裴主编
- 4577字
- 2022-04-24 11:30:13
【辨证取穴比较】
对于诸类型的腰痛,古人均取下肢阳部、下背部等穴,这是共同的,与上述本病的总体取穴特点也相合。《古今医统大全》曰:“腰痛,有风寒、湿热、血虚,皆宜灸:肾俞、昆仑、命门。”亦显示各类型之间差异不大。此外,各类型的取穴似还有各自倾向,以下试作探讨。
1.与寒相关
治疗与寒相关者,古人取与肝、脾、肾相关之穴。该三脏属阴,阴盛则寒,故取其穴。如《脉经》称:“厥阴之脉急弦,动摇至六分已上,病迟脉寒,少腹痛引腰”,“刺足厥阴,入五分”。《备急千金要方》谓:大钟主“肾生病”,“虚则膀胱寒,寒则腰痛”;“男子腰脊冷疼,溺多白浊,灸脾募百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中封主“寒疝,引腰中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述:太白主“手足冷,腰尻痛”。《金针秘传》记:“年久腰痛”,“惟阴雨之先,节气之前,不但不能转侧,且腰部肤冷如冰”,“针肾俞,腰部立觉奇暖,去针后即起立如常,谓十余年之痛苦,去于一针”。由于肝、脾、肾与足三阴经相联,因而治疗与寒相关者下半身穴次较高,共计68穴次,占本类型总穴次的83.95%,高于总体取穴中相应的百分比74.21%。
古人祛寒也取下肢阳部、下背部等穴,此与总体取穴特点相合。如《素问·刺腰痛》云:“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据黄龙祥考证,该二穴当在外踝附近)《针灸甲乙经》曰:承扶主“腰脊尻股臀阴寒大痛”。《备急千金要方》言:“腹疾腰痛膀胱寒,澼饮注下,灸下极输,随年壮。”(《千金翼方》注:“第十五椎”)《针灸集书》语:“腰俞、居髎、白环俞、阳辅、京门、肾俞、束骨、飞扬、承筋、殷门,以上并治腰痛,不可俯仰,如坐水中。”《医宗金鉴》称:环跳主“腰、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针灸则》谓:“腰眼”主“腰脊冷痛”。
2.与热相关
治疗与热相关者,古人选取末端部穴。《灵枢经·终始》曰:“阳受气于四末。”故末端部为阳中之阳,而末端部又是邪气积滞之处,取之则可清热祛邪。如《针灸大全》云:“黑痧,腹痛头疼,发热恶寒,腰背强痛,不能睡卧:百劳一穴、天府二穴、委中二穴、十宣十穴。”《针灸甲乙经》言:“寒热腰痛如折,束骨主之。”上述十宣位于手指末端,而束骨邻近足小趾末端。
古人又取关节部穴,关节为骨之末端部,阳气亦较旺盛,也是邪浊积滞之处,刺激之亦可清热逐邪。如《针灸甲乙经》语:“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胫中然,申脉主之。”《磐石金直刺秘传》谓:“伤寒一二日,头目、腰背,百节疼痛不可转侧,气喘,睡卧不安,虚汗不止,上体热,下体寒战:曲池(泻)、复溜(补)、委中(刺不愈)、合谷(泻)。”上述申脉在踝关节部,曲池在肘关节部,委中在膝关节部,合谷在掌指关节部。
古人还取与病变脏腑相关的经脉之穴。如《素问·刺热》曰:“脾热病者”,“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刺足太阴、阳明”。“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刺足少阴、太阳”。《素问·刺腰痛》云:“腰痛”,“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腰痛”,“上热,刺足厥阴”。又如《针灸甲乙经》言:“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主之”。“腰脊痛引腹,篡阴股热”,“合阳主之”。上述足三里属足阳明,太白属足太阴,章门属足厥阴,合阳属足太阳。
对于外感热病及劳热所涉之腰痛,古人则考虑选用与肺相关之穴。如《针灸甲乙经》曰:“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济生拔粹》载:“治热劳上气喘满,腰背强痛,刺足太阳经肺俞二穴”,“次针手太阴经尺泽二穴”。上述大杼、肺俞、尺泽均在人体上半身,致使古代本病与热相关的上半身穴为7穴次,占本类型总穴次的21.88%,高于与寒相关者中相应的百分比8.64%,也高于总体取穴中相应的百分比18.74%。
3.与风相关
风性属阳,腰在下焦,故治疗与风相关者,古人多取下半身阳部之穴(含下肢阳部与下背部穴),共计34穴次,占本类型总穴次的79.07%,高于总体取穴中相应的百分比58.72%。如《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道:委中主治腰脊“酸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环跳主治“腰折莫能顾,冷风并湿痹”。《针灸大成》述:腰“风痛不能转侧,举步艰难:环跳、风市、昆仑、居髎、三里、阳陵泉”,“复刺后穴:五枢、阳辅、支沟”。《诸病源候论》称:“肾中风,踞而腰痛”,“急灸肾俞百壮”。《扁鹊心书》谓:腰俞“治久患风腰疼,灸五十壮”。《太平圣惠方》载:关元俞、膀胱俞均治“风劳腰痛”。
4.与湿相关
湿性重着,因此治疗与湿相关者古人多取下半身穴,共计27穴次,占本类总穴次的90%,高于总体取穴中的相应百分比74.21%。如《普济本事方》载:许知可“腰痛不可屈折”,自思“此必水气阴盛,肾经感此而得,乃灸肾俞三七壮”。《灸法秘传》述:“腰痛”,“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曰:丘墟主治“腰胯腿膝脚寒湿,酸疼红肿”;昆仑主治“腰尻膝足,风寒湿痹肿痛”。《古今医统大全》云:“常有妇人因湿气,腿肿至腰胯大痛,连将油纸满胯贴之(麒麟竭膏),又前法赶下,又贴脚心,数日间脚心膏药下发水泡,出黄水数日,至老不发。”上述肾俞、腰俞、丘墟、昆仑、脚心(涌泉)均在下半身。
5.与气滞相关
对于腰部气滞或岔气(含急性扭伤、跌仆伤等)所致疼痛,古人取背部穴,此为局部取穴。如《太平圣惠方》言:胃俞主“背中气上下行,腰脊痛”。《针灸大全》曰:“闪挫腰痛,起止艰难:脊中、腰俞、肾俞。”
腰背通过“气街”与腹部相联,因此古人又取腹部穴。如前面“古代选取小腹部穴”中,《济生拔粹》治疗“闪著腰疼错出气”,“以圆利针刺任脉气海一穴”。对于奔豚气所致腰痛,尤多取胸腹部穴,此当属局部取穴。如《针灸甲乙经》称:“奔豚泄气,上下引腰脊痛,气穴主之。”《济生拔粹》载:“治腹有逆气上攻心,腹胀满上抢心,痛不得息,气冲腰痛不得俯仰,灸足阳明经气冲二穴”,“禁针,次针三里二穴而愈”。《针灸集书》述:“章门、气海、期门、关元、中极、中府、四满、阴交、石门、天枢、中脘、气穴,以上穴并治贲豚气,上腹䐜痛,茎肿先引腰,后引小腹腰髋。”
前面已述,取肢体末端穴可以抑制腰部疼痛,因此古人治疗本病之气阻者也取末端部穴。如《席弘赋》道:“气滞腰疼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济生拔粹》曰:“治忽然气滞腰疼,不可俯仰,刺足太阳络神关二穴”,“即志室也,次针足厥阴经行间二穴”。上述大都、行间均属肢体末部(横骨则属小腹部,志室则属下背部)。人中为督脉之末端,亦用于治疗本病。如《针灸便用》云:“气滞腰疼,针人中、委中。”《玉龙歌》道:“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酸亦可攻。”
前面又述,委中等腘部穴治疗本病,而肘与腘相对应,因此古人也取肘部穴治疗本病之气阻者。如前面取关节部穴的段落中,《肘后歌》治疗“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又如《针灸聚英》曰:天井主治“扑伤腰髋疼”。
古人还循经取其他远道相应之穴。如《太平圣惠方》载,肩井主“或因马拗伤,腰髋疼”。《席弘赋》道:“复溜气滞便离腰。”《循经考穴编》载:三阳络治“挫闪腰疼,宜弹针出血”。《治病十一证歌》曰:“腿膝腰疼痞气攻,髋骨穴内七分穷,更针风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补泻同,又去阴交泻一寸,行间仍刺五分中。”
《针灸大成》载:“挫闪腰胁痛:尺泽、委中、人中”,“复刺后穴:昆仑、束骨、支沟、阳陵泉”。此方兼取了肘部、腘部、末部以及相应经脉之穴。
6.与血瘀相关
根据经脉之瘀血阻滞情况,古人刺相应经脉的远道穴出血。如《素问·刺腰痛》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针灸甲乙经》云:“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恶血归之,殷门主之。”《丹溪心法》记:“腰痛”,“血滞于下,委中穴刺出血,妙”。因血与气的关系十分密切,气能行血,血为气母,伤血多及气,因此治疗与瘀血相关的腰痛,也可参考上述“与气阻相关”中的内容。
7.与虚相关
肾藏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因此古人补虚选取与肾相关的经脉、背部、小腹部之穴。其中取肾经穴者,如《灵枢经·经脉》曰:大钟主“虚则腰痛”。《脉经》云:“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春当刺涌泉,秋刺伏留,冬刺阴谷,皆补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溪,皆泻之;又当灸京门五十壮,背第十四椎百壮”。
取与肾相关的腰背、腹部穴者,如《胜玉歌》道:“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医宗金鉴》云:“命门老虚腰痛证。”《扁鹊心书》载:“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续名医类案》记:“一男子年十八,痘后四十日外,忽腰痛极”,“此恣欲房劳,而阴阳离决也,以艾灸气海六十二壮,四肢活动”。
此外,《幼科铁镜》曰:“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血气行。”故补虚也取肩井穴,如《济生拔粹》曰:“治肾虚腰痛久不已,刺足少阳经肩井二穴,次针足太阳经肾俞二穴。”前面已述,人中则如上所述是督脉末端穴,刺激之则可通行督脉气血,因此补虚又取人中穴,如《针方六集》取人中,治“肾虚(腰)痛,先泻后补”。
现代治疗本病也有采用辨证取穴者,如高立山治疗风寒湿腰痛,取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风盛加风池、风府、风市、阴市;寒盛加大椎、后溪、阳陵泉、昆仑;湿盛加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扭伤坠仆取攒竹、人中、尺泽(上半身瘀,出血)、委中(下半身瘀,出血)、膈俞、肝俞、血海、肾俞。刘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取气海俞、环跳、委中、大肠俞、承山、悬钟、阿是穴,用针刺泻法;气血两虚型取三焦俞、关元俞、环跳、委中、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绝骨、阿是穴,用针刺补法;肝肾亏虚型取肾俞、委中、阿是穴,用针刺补法或温针灸。张少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肾俞、环跳,用电针刺激,肾虚寒湿加关元俞、腰夹脊、命门、殷门、足三里、绝骨、阳陵泉,并注入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气滞血瘀加大肠俞、秩边、承扶、委中、阳陵泉,并注入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气血失调加关元俞、气海俞、殷门、足三里、三阴交,并注入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由上可知,古今均有用辨证取穴者,这是共同的;但现代比古代辨证更细,取穴更为明确,这是不同的。
现代还有采用辨病取穴者,如陈克勤治疗腰痛中的急性扭伤,针人中、后溪;扭捩伤络,刺委中出血;慢性腰肌劳损,取肾俞或腰部夹脊穴,施温针灸;脊柱炎,取人中、后溪、肾俞、大钟、大椎、病灶处夹脊穴,施火针或温针灸,取大杼、阳池,施隔姜灸;内脏疾病所致腰痛,针灸其相关腧穴或其近处相关穴;全身性疾病所致腰痛,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肾俞;老年腰痛取关元、肾俞、命门,用温和灸;情志因素所致腰痛,针太冲、百会、内关、足三里。陈全新治疗寒湿腰痛,取肾俞、委中,用平补平泻针刺法;急性腰肌扭伤,取手背腰痛点、委中,用平泻法;腰椎扭挫伤,取腰天应、夹脊穴、肾俞、肝俞、委中、环跳、秩边,用针刺平泻法,久留针;腰椎间盘突出症则配合腰部牵引和手法复位。成培印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旁突者取人中、健侧腰痛点、通里、外关、支正,用针刺强刺激;前突者取患侧夹脊、血海、五枢下2寸、冲门、阴廉,用电针强刺激;后突者取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八髎、秩边、中膂俞、环中、承扶、殷门、委中、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等,用电针。上述辨病取穴多数是根据现代西医理论发展而成的,在古代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