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皮肉筋骨分册
- 刘立公 黄琴峰 胡冬裴主编
- 5748字
- 2022-04-24 11:30:12
【分部取穴比较】
1.古今均取腿阳面穴
前面已述,古今临床均取膀胱经、胆经穴,古代还取胃经穴,而该三经均行经腿阳面,致使腿阳面穴次较高,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267、224穴次,分列各部的第一、第二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24.77%、22.67%,百分比相近。就穴位而言,表4-3显示,古今均取委中、环跳、阳陵泉、承山,这是相同的;古代又取足三里、风市,现代则取悬钟,这是不同的。其中委中穴次较为突出,古代达97穴次,列全身诸穴之首;现代为103穴次,占全身诸穴第三位。
古代取腿阳面穴者,如《流注通玄指要赋》曰:“腰背疼,在委中而已矣。”《玉龙歌》云:“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道:环跳主治“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承山“善理腰疼痛”。《儒门事亲》载:女僮“病腰胯大痛,里急后重,痛则见鬼神,戴人曰:此少阳经也”,“乃刺其阳陵穴”。《济生拔粹》治“气冲腰痛不得俯仰”,“针三里二穴而愈”。《磐石金直刺秘传》称:“腰股瘫痪痛,内痛针血海,外疼针风市。”此外,表4-3显示,古代还选用腿阴面复溜等穴,此当为古人选用肾经等阴经穴之故。如《天元太乙歌》道:“闪挫脊膂腰难转”,“复溜一刺人健羡”。
现代取腿阳面穴者,如康丽华治疗急性腰扭伤,只取委中穴,用上海产G6805治疗仪通电;衣华强亦取双侧委中,于站立位用刺络拔罐,配合腰部活动(在本病的现代报道中,针刺远道穴位时,多嘱患者配合活动腰部,而本文在以下所举例子中从略,以精简文字);陈龙等治疗腰肌劳损,取患侧腘三针(委中、委阳、阴谷),用针刺治疗;丁习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患侧环跳,用针刺提插捻转,令下肢有麻电感,继用小幅度雀啄提插,以加强刺激;叶成鹄治疗腰扭伤,针刺绝骨、阳陵泉等穴,施捻转补泻;卓培炎治疗急性腰扭伤,单取承山穴,注入当归注射液;郑晓辉等则用电针刺激条口透承山;陶群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取绝骨穴,点刺出血;俞勤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病变椎间隙及其旁穴,以及臀点、殷门、委中,太阳经型配腓后点、承山、昆仑,少阳经型配阳陵泉、绝骨、环跳,用针刺复合震颤法,使针感传至足部,起针后拔罐。
2.古今均取下背部穴
取下背(即腰背)穴乃局部取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239、464穴次,分列各部的第二、第一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22.17%、46.96%,此又显示现代比古代更多地选取下背部穴,此当是现代神经学说影响的结果。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肾俞、腰俞、命门,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膀胱俞、白环俞,现代则取阿是穴、腰阳关、大肠俞、夹脊、次髎、志室、气海俞、关元俞、秩边,这些是相似的。
古代取下背部穴者,如《琼瑶神书》道:“若是腰疼肾俞取,搓搓急按数刮多。”《卫生宝鉴》曰:“灸腰痛法:肾俞二穴”,“中膂俞二穴”,“腰俞一穴”。《肘后备急方》载:“葛氏治卒腰痛不得俯仰方:正立倚小竹,以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及以度之背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随年壮。”(此穴当在命门附近)《针灸甲乙经》记:膀胱俞主“腰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得仰息”。《百证赋》言:“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又如《济生拔粹》载:“凡腰痛刺之不已者,刺八髎穴而愈。”八髎亦属下背部。
现代取下背部穴者,如姜淑明治疗腰痛,针补肾俞、志室;陈俊杰治疗腰肌劳损,取腰俞穴或痛点,注入红茴香注射液;杨晓军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命门、带脉穴,用艾条悬灸;邵明月则取腰部阿是穴、夹脊、腰阳关等穴,用温针灸;郑龙妹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取横突阿是穴,用针刺加火罐疗法;李志道治疗慢性腰痛,取肾俞、志室、大肠俞、夹脊穴,用捻转手法;王健雄则取肾俞、大肠俞、次髎,用针刺加拔罐;张永生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大肠俞、白环俞、气海俞、关元俞、上髎等穴,用4寸毫针刺入,出针后拔罐;李德程等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取气海俞、大肠俞、秩边等穴,用针刺。
3.古今均取头面部穴
前面已述,治疗本病选取督脉穴,而督脉循行至头面部,致使头面部穴亦被选用,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50、54穴次,分列各部的第六、第四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4.64%、5.47%,百分比相近。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人中,这是相同的,其为督脉末端之穴,刺激之可以疏通督脉;西医学认为,人中部位的神经末梢十分丰富,刺激之可以产生强烈的感觉,从而兴奋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进而抑制腰部疼痛在大脑皮质的兴奋灶。现代还取风府等,古代取之不多,这是不同的。
古今取头面部穴者,如明代《针方六集》曰,水沟主治“一切腰痛”。清代《针灸逢源》载:“凡腰痛不能立者,须刺人中。”现代彭静山治疗腰痛,针刺人中,以30°角向上斜刺3分,轻轻捻转;石学敏治疗久病不愈之腰痛,针刺内关、人中,双侧同施捻转手法,小幅度则高频率,大幅度则低频率;吕景山治疗腰扭伤疼痛,针刺人中、哑门,行双手同步捻转和雀啄术;王振华治疗腰椎骨错缝,取单穴风府,用针刺捻转;曹文忠等治疗急性腰痛之游走性疼痛者,针风府、风市等穴。又如张党红等治疗急性腰扭伤,针刺龈交穴,行强刺激快速捻转;姚伟则针刺患侧攒竹穴,得气后施捻转手法。其中龈交、攒竹亦在头面部。
4.古代选取足部穴
前面已述,古代治疗本病选取足三阳经与肾、肝经穴,致使足部穴次较高,其中包括足阳、足阴部,分别为127、70穴次,分列各部的第三、四位,分占古代总穴次的11.78%、6.49%。常用穴为昆仑、申脉、束骨,行间、太溪等。如《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曰:昆仑主治“膊重腰尻痛”。《八法八穴歌》云:申脉主治“腰背强痛腿肿”。《针灸聚英·六十六穴歌》道:束骨主治“腰背腨如结”。《子午流注针经》称:行间主治“腰痛心疼如死状”。《针灸大成》取太溪配飞扬,治疗“腰痛足疼步难履,若人捕获难躲藏”。表4-3显示,现代也选取昆仑、太溪等足部穴,如于书庄治腰痛,取昆仑穴,用弹拨法;项葛霖等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太溪穴,用指压法。但现代取足阳、足阴分别为29、36穴次,分列现代各部的第七、第五位,分占现代总穴次的2.94%、3.64%,均未被列入常用部位,不如古代。可见古代重视循经远道取穴,现代重视不够。
5.古代选取小腹部穴
本病与肾关系密切,而小腹部拥有“肾间动气”,刺激之则可治疗肾疾腰痛;根据“气街”学说,腰背与小腹相联系;根据经络学说,带脉起于季肋下方,经带脉、五枢、维道等穴,横绕脐腹(小腹)周围;西医学亦证实,控制小腹部的脊神经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腰椎发出的。因此古代治疗本病亦取小腹部穴,共计53穴次,列各部的第五位,占古代总穴次的4.92%,常用穴为气海等。如《济生拔粹》曰:“治闪著腰疼错出气,腰疼及本脏气虚,以圆利针刺任脉气海一穴。”又如《玉龙歌》道:“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其中五枢亦在小腹部。
现代也有取小腹部关元等穴者,如李志道治疗慢性腰痛,取腹部气海、关元、水分、天枢、带脉,用针刺捻转手法;姜玲文治疗急性腰扭伤,用3寸毫针刺入建里穴,直刺腹腔,使针感至后脊柱,不捻转即刻出针;于书庄治疗子宫脱垂之腰痛,针关元、子宫,针尖向曲骨方向刺入,使患者感觉子宫上抽;吕景山、冯纯礼、彭静山治疗腰痛,均取腰部压痛点在腹部的相应点,用针刺入后施相应手法。但现代取小腹部22穴次,列各部的第八位,占现代总穴次的2.23%,未被列入常用部位,不如古代。
此外,表4-3显示,古人还选取上腹部肝经穴章门,如《针灸甲乙经》曰:“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该穴为脾经募穴,位于第11肋下端,与腰部相近,故亦取之。
6.现代选取上背部穴
中医学认为“肝肾同源”,而与肝相关的背俞穴多在上背部,因此现代治疗本病也取上背部穴,共计65穴次,列各部的第三位,占现代总穴次的6.58%,常用穴为膈俞、肝俞。如张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取肝俞、肾俞等穴,施以针灸并用;荆建国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针刺血海、膈俞;陈全新治疗腰椎扭挫伤,取腰天应、肾俞、肝俞等穴,用针刺平泻法,久留针;高立山治疗扭伤坠仆腰痛,取膈俞、肝俞、肾俞等穴,用针刺。虽然古代也选用上背部穴肩井等(参见后面取关节部穴段落),但古代取上背部共43穴次,列古代各部的第八位,占古代总穴次的3.99%,未被列入常用部位,不如现代。
7.古今均取肢体末端部穴
前面“古今均取头面部穴”中已述,人中部位的神经末梢十分丰富,同样肢体末端部穴的神经末梢亦十分丰富,刺激之能产生镇痛效果,因此治疗本病也取肢体末端部穴。如《肘后歌》道:“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大都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备急千金要方》云:“热病先腰胫酸”,“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荣”。《琼瑶神书》道:“治腰脊强仰俯不得”,“至阴用泻灸无妨”。《名医类案》记:一妇人来经时“腰腹时痛”,“先为灸少冲、劳宫、昆仑、三阴交”。上述大都、涌泉及太阳井荣、至阴、少冲均在肢体末端部。此外,《儒门事亲》载:头顶五穴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治“腰脊强,外肾囊燥痒,出血皆愈”。头顶五穴则在人体上端。
现代治疗急性腰扭伤亦取末端部穴,如崔世运针刺患侧睛明、至阴穴,垂直针刺,行中等刺激;刘宝华等针刺行间3~5分,中强度捻针刺激;王淑燕等取头穴腰区(百会后1寸),沿头皮向脊柱方向斜刺1.5寸,捻转得气;申秀兰取顶中穴(百会穴达前顶),逆督脉方向进针斜刺1.2寸,快速捻针使局部有痛热胀感;欧建雯等针刺头临泣0.5寸,施捻转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张党红等针刺龈交穴,行强刺激快速捻转(龈交穴在上唇内,位于督脉之末端)。此外,周新华治疗退行性腰背痛,亦取攒竹穴,向百会方向刺入1~2分,提插捻转,使有滞针样针感,并向眉周和印堂放散。总的来说,现代取头顶及其附近穴较多,取四肢末端穴相对较少。
8.古今选取肢体关节部穴
统计结果显示,在古人治疗本病所取四肢部穴位中,名列各部前茅者包括髋部环跳,膝部委中、足三里、阳陵泉,踝部昆仑、申脉、太溪、大钟、丘墟,跖趾部束骨、京骨、太冲、太白、足临泣,肩部肩井,肘部尺泽、曲池,腕部列缺,掌指部合谷等。上述穴位多数属特定穴(其中以五输穴为多),亦多在关节部位。前面已述治疗本病多取肢体末端部穴,笔者揣测,根据全息生物学的观点,每根骨骼的两端,可被视为躯干四肢末端的全息投影点,因此刺激关节部(即骨端部)穴,犹如刺激躯干四肢末端穴,有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关节又是肢体曲折的部位,经脉之气的运行在此受到阻碍,而在此进行针灸刺激,则可加强经气的运行,故而《灵枢经·终始》曰:“病在腰者取之腘。”在奚永江等提出的“一级全息元”中,腰分别投影于膝、肘关节部,在“二级全息元”中,腰分别投影于踝、腕关节部,亦为取肢体关节部穴提供佐证。
除前面“古今均取腿阳面穴”中取委中、环跳、阳陵泉,“古代选取足部穴”中取昆仑、申脉、束骨、太溪等例子外,古代取关节部穴者,又如《济生拔粹》曰:“治腰胯疼痛不得转侧,刺足少阳经环跳二穴”,“次针丘墟二穴”。《席弘赋》语:“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逢人容易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称:“腰痛:身之前,足阳明原穴冲阳;身之后,足太阳原穴京骨;身之侧,足少阳原穴丘墟。”《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言:太冲“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针灸大全》载:足临泣“腰胯疼痛”“虚损湿滞腰痛”“肾虚腰痛”“闪挫腰痛”。《磐石金直刺秘传》谓:“气攻腰背脊疼:肩井、委中。”《琼瑶神书》载:尺泽“刺入一寸半,医瘳腰胁疼”。《肘后歌》道:“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八法八穴歌》道:列缺治“腰痛血疾脐寒”。《济生拔粹》曰:“治腰脊内引痛不得屈伸,近上痛者,刺手阳明经合谷二穴;近下痛者,刺足太阳经昆仑二穴。”此外,《杂病穴法(歌)》道:“腰连腿疼腕骨升。”《天元太乙歌》言:“久患腰痛背胛劳,但寻中渚穴中调。”其中,腕骨在腕关节部,中渚在掌指关节部。《针灸逢源》则综合选用了肢体末端及关节部穴:“腰痛太溪血郄妙,冲阳厉兑太冲齐。”“腰痛委中髎穴宜,昆仑束骨白环随,太溪原穴飞扬络,申脉如针病即除。”
现代亦取关节部穴,其中取膝部穴者,如孙德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取委阳穴,用针刺提插捻转。取踝部穴者,如陈随社等治疗急性腰扭伤,针刺昆仑等穴,用强刺激。取跖趾部穴者,如郭双健治疗急性腰扭伤,针刺束骨穴,施捻转泻法;陈功泽则取“国老穴”(足背第3~4跖骨间,本节上约1.5寸处压痛点),用食指按压揉按弹拨;王品山治疗分娩后腰痛,取足背压痛点足临泣,刺双侧,施捻转手法。取肩部穴者,如王文远等用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健侧臀痛穴(肩贞上1寸),用针向极泉方向斜刺透2.5寸,使感觉酸胀并向肘腕放射。取肘部穴者,如孔祥春治疗急性腰扭伤,针刺曲池下1~2寸压痛点,施提插捻转手法;聂红旗则针扭伤穴(曲池下3.5~4寸,在桡骨桡侧握拳有一凹陷处),呈15°角向曲池方向透刺,待酸麻胀感至腋下后停针,行提插捻转手法;孙永春治取“腰宁穴”(相当于曲池、五里、侠白三穴之间,肘关节上方前缘凹内压痛点),进针1寸,强捻转20秒;曹圣荣等取双侧手三里穴,向上呈45°~60°角快速进针1~1.5寸,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取腕部穴者,如姜淑明治疗腰痛,针刺患侧养老穴,呈45°角向肘部方向刺入1.7寸,用捻转手法。取掌指部穴者,如石辉琼治疗急性腰扭伤,用毫针直刺后溪穴,行捻转泻法,使有强烈的针感;戴铁城取双侧中渚,施针刺捻转泻法;郭健民针刺后溪透合谷,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此外,高立山治疗扭伤坠仆腰痛,兼取肘部尺泽(上半身瘀,出血)与膝部委中(下半身瘀,出血);刘翠亭治疗急性腰扭伤,兼取跖趾部太冲与腕部经渠,注入维生素B1;吕景山则兼取上下同名经掌指部和踝部穴后溪、昆仑,用针刺。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较多取用手背部奇穴“腰痛穴”。该穴位于手背腕横纹前1寸,第2、4指伸肌腱尺侧缘各1穴,与上述掌指关节部的中渚、合谷等相近。如戴秋孙治疗腰痛,针刺健侧手背腰痛点;陈全新治疗急性腰肌扭伤,取手背腰痛点,用平泻法;聂红旗亦针手背腰痛点,呈30°角向上斜刺1.5寸,针感酸麻胀至腕上侧及指尖。又徐峰炳治疗急性腰扭伤,针刺健侧精灵、威灵两穴,行强刺针法激泻法。精灵、威灵也与“腰痛穴”相近。
前面“古今均取腿阳面穴”中已述,现代针刺远道穴位时,多嘱患者配合活动腰部,而上述肢体末端和关节部穴均位于远道,故现代报道在针刺时,亦多注明嘱患者配合活动腰部,有的还要求用手掌拍打患处,或配合呼吸,以促进腰部气血流动,使病理状态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