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皮肉筋骨分册
- 刘立公 黄琴峰 胡冬裴主编
- 5476字
- 2022-04-24 11:30:17
【针灸方法比较】
1.古今均用针刺
本病多有疼痛、水肿等症状和体征,而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可以促使人体产生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又可调节血管功能,起到止痛消肿的作用,因此本病临床多用针刺法。在古、今文献中,涉及针刺者分别为9条次、146篇次,同列古、今诸法之第一位,分占各自总条(篇)次的4.55%和38.02%,可见现代比古代更多地采用针刺法,此当是现代西医学说的影响以及针具进步的缘故。
(1)古今均重视得气:
古今针刺均重视得气,如金代《子午流注针经》曰:支沟主治“热病臂肘肿且疼”,“下针得气使醒醒”。现代王景芳治疗网球肘,针刺尺泽穴透压痛点,行强刺激手法,使患者肘关节酸麻胀感;邵士雄则针曲池穴,要求针感放射到手部,针合谷、三间、间使三穴的针感分别放射到拇、食、中指端,针经渠穴要求针感放射到肘部横纹处;张连记等取大肠经四五穴(曲池穴上2寸处),沿肱骨内缘直刺1.2寸,经捻针找到酸点为得气,进行持续捻针30分钟,使局部或手出现发凉、冒风感,继出液至汗干发热而愈。可见现代治疗本病之“得气”,不但要求酸、胀、麻感,还要求有放射感,甚至发凉、出汗、发热感,比古代文献的记载更为详尽具体。
(2)古代多泻,现代补泻均施:
在针刺治疗本病的古代文献中,用泻法者较多,而用补法者则少见,这显示古人认为本病以实证为多。如《玉龙歌》道:“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循经考穴编》载:下廉主“肘辅骨肿疼,泻之”。《治病十一证歌》云:“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便宜,左病针右右针左,依此三分泻气奇。”后者还采用了“左右交叉”的针刺泻法。
现代也有采用泻法者,如吴奇方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外上髁处最痛点直刺1针,用雀啄法刺激,并在周围向中心针刺4针,施提插泻法,痛及前臂加外关,痛及上臂加臂臑,针尖向肘关节方向斜刺,施捻转泻法,使针感达肘部。但现代也有采用补法者,如吴志明将针从尺泽向痛点方向透刺,并用“烧山火”等强刺激手法,使“气至病所”,并通电加温灸;前面取肘关节部穴段落中,夏贵福施烧山火手法亦用补法。现代还有据虚实施补泻者,如冯纯礼治疗本病之虚寒者用烧山火,实热者用透天凉,不虚不实用平补平泻。可见现代治疗本病有补有泻,与古代多泻不同。
(3)古代运用呼吸法:
《子午流注针经》曰:曲泽主治“肘臂筋挛多呕血,呼吸阴阳去病根”。可见在针刺时古人还运用了呼吸方法以调整阴阳,而现代治疗本病运用呼吸法的报道较少。
(4)古代针刺深度:
在针刺肘部穴位时,古代有人进针较深。如《针灸集成》曰:“肘节酸痛:使病人屈肘,曲池穴至近横纹空虚以针,深刺穿出肘下外皮,慎勿伤筋,不至十日自差,神效。”此处要求针从曲池入皮,在不“伤筋”(按西医学观点,即不损伤神经、血管)的前提下刺透肘部,从肘下出皮。虽然现代有人针刺也较深,如吴志明、王景芳将针从尺泽向痛点方向透刺,但像《针灸集成》这样透刺出皮的方法,在现代临床上较为少见。
古人治疗本病也有用浅刺者。如《针灸内篇》载:列缺“针一分,沿皮透太渊”,“肘臂痛无力”。《医宗金鉴》云:“肩井一穴治仆伤,肘臂不举浅刺良。”该两条文献是取远道穴,故用浅刺法,而且针尖要指向病所。现代祝总骧等研究表明,经络与人体浅表部的组织结构相关,故浅刺能激发经气,经气随针刺方向运行到病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而肩井一穴更不能深刺,否则易造成医疗事故。
(5)现代采用多种刺法:
除了上述补泻手法外,现代还采用多种针刺法,如围刺法、扬刺法、齐刺法、恢刺法、短刺法、龙虎交战法、上病下刺法、左右交叉刺,以及前面“古今均取肘关节部穴”中夏贵福之“傍针刺”等。
如潘宁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用“扬刺法”治疗,在压痛点处直刺1针直抵骨面,再于其四周向正中斜刺4针,并在正中1针柄上置艾条灸之(上述补泻段落中吴奇方所用“围刺法”与“扬刺法”亦类同);郭明芳等则采用“齐刺法”,取肱骨外上髁内缘及其上下各0.5寸处,针刺3针,然后用艾条灸;管遵惠取压痛点,用“恢刺法”,施一针多向透刺,并接电;王从泽用“短刺法”,取阿是穴,用提捏进针法慢慢刺入痛点中心,左右捻转数圈,略提针,针尖向前后左右各提插数次出针,且针尖要深入骨膜进行提插;夏红玲用“龙虎交战”法,先刺阿是穴,捻转得气后施该手法3°~5°,再取温溜穴用上法3°~5°。
现代还有用“上病下刺”法者,如侯士文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同侧的阴上穴(在阴陵泉上方1.5寸处,内膝眼与腘窝横纹头连线之中点,属经外奇穴),要求针尖向上斜刺,得气后令患者前臂做内外旋转、握拳等动作;上述“现代取腿阳面穴”中针阳陵泉、足三里等亦为“上病下刺”之例。
现代还用“左右交叉”针刺法,如喻国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对侧肱骨外上髁处对应点,用针直刺,快速捻转半分钟,然后拇食指用力持针朝一个方向捻转,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并活动患肢。
现代又有将“上病下刺”与“左右交叉”刺相结合者,如冯纯礼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用缪巨针刺法,痛在鹰嘴处取对侧委中,痛在肘外侧取对侧梁丘、犊鼻,痛在肘内侧取对侧阴陵泉、阴谷;刁金山等则用易理针法,上下左右交插取穴,如左上肘部痛,针右下肢阴谷穴,快速透皮轻捻转,慢进针得气后边提插捻转边令患者活动患肢。
2.古今均用灸法
艾灸是温热刺激,可祛除寒邪,扩张血管,起到祛寒消肿止痛的作用,因此在本病古、今文献中,涉及艾灸者分别为8条次、117篇次,同列古、今诸法之第二位,分占各自总条(篇)次的4.04%和30.47%,可见现代比古代更多地采用灸法。一般而言,古代多灸,现代多针,而现代治疗本病用灸法的百分比远高于古代,显示现代认为灸法对本病有良好的效果。
古代用灸法者,如《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曰:“阳溪:治腕疼,肘臂不得举,可灸七壮。”《类经图翼》载:后溪主“脾寒肘疼,灸七壮”。敦煌古代藏医著作《火灸疗法》治疗“肘关节外伤,黄水外流,手臂扭闪抬不起来”,取手三里穴和大椎穴,“火灸七壮,即可治愈”;治疗“闪了手而肘骨错位,风症痼疾引起的肿胀,于肱骨与桡骨相连处的肘窝,有一突起疙瘩,火灸七壮,即可治愈”。
古代治疗本病还采用“太乙神针”法,这是艾条灸法之一种。具体操作是将7层布放在穴位上,然后把掺有药末的艾条点燃,按压于穴位上灸灼,因艾条中掺有药物,故有较强渗透力。如《太乙神针》一书记载:曲池治“肘内寒冷而痛”,手三里治“手臂不仁,肘挛难伸”,腕骨治“腕肘不得屈伸”,均用该法。
现代用灸法者,包括直接灸、隔物灸、温针灸、艾条灸、化脓灸、发泡灸、药线灸等,似比古代更丰富。
直接灸:
如赵凤阁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痛点,用直接灸;周辉则取局部压痛点,用麦粒灸;陈立飞取压痛点,点上大蒜汁,用麦粒灸;林鹏志取压痛点,用花生米大小的艾炷作直接灸。
隔物灸:
如张广礼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阿是穴,用隔姜灸;刘桂良则取压痛点,用硫黄灸;傅立红取压痛点,用硫黄隔姜片灸;宋南昌等取痛点,作隔药姜灸(生姜片先用生川乌、草乌、川椒、生南星等药酒浸泡过);刘贵仁取痛点,用隔麝香灸。
温针灸:
如姜照荣治疗本病,取曲池、阿是穴,用温针灸;徐尚华则取压痛点,用温针灸;郑顺山取曲池、手三里、少海、外关、合谷等穴,亦用温针灸。
艾条灸:
如谷岩峰治疗网球肘,取痛点,用围刺法,并燃艾条2根,灸15分钟;冯文华等则取阿是穴,于其上撒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药粉末,再用艾条温灸;崔联民等取曲池、外关,用艾条施温和灸,然后外敷中华跌打丸调成的糊;廖红喜取压痛点、曲池穴,注入普鲁卡因和醋酸泼尼松龙,再用艾条熏灸。
化脓、发泡灸:
如赵凤阁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于压痛点上放半截枣核大小之艾炷,点燃续灸5壮,灸后化脓,用消毒纱布包扎;宋毅勤则取痛点,用隔药饼(含白附子、生川乌、乳香、细辛、没药等)灸法,灸后可起泡。
药线灸:
邵亚萍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曲池、阿是穴,把麝香、雄黄、红花等中草药研粉末,丝棉纸卷之搓成细绳状,用药线点灸。
3.古今均用刺血
在本病的古、今文献中,涉及刺血者分别为5条次、15篇次,分列古、今诸法之第四、第九位,分占各自总条(篇)次的2.53%和3.91%。
古人采用刺血主要治疗肘关节周围的疮疡痈疽,若为疮疡早期,古人于肘部紫筋处刺血,以排毒消疮,如《外科理例》载:“如手臂有疮,臂腕筋紫,亦宜砭之。”如果疮疡到了中期,脓已成熟,则要砭刺疮疡局部以排脓除疮,如《针灸集成》治缕疔:“发于肘内,而痛日久,则成脓,脓后,则针破出脓;未脓前,灸骑竹马穴各七壮,即愈。”
当代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亦用刺血疗法,此与古人用刺血治疗疮疡有所不同,可视为现代对刺血主治的发展。如谈月涓治疗网球肘,取压痛点,用七星针轻叩刺,微出血,再拔火罐;翁国盛等则取痛点,用皮肤针施刺络拔罐,起罐后外敷中药“新伤二号”;丁育林于肱骨外上髁处先用刺络拔罐,然后外敷丁桂散,贴盖胶布固定,再以艾条温灸。
4.古今均用火针
火针为针刺与灸灼相结合的产物,本病临床亦采用之。如《灵枢经·经筋》中治疗手六经经筋涉及肘部的病证,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后世解“燔针劫刺”乃火针速刺疾出,“以知为数”乃治疗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为输”乃以痛点作为所取穴位。古代又将火针用于疮疡痈疽之排脓,如《卫生宝鉴》载:“附骨痈:以燔针起之,脓清稀解,次日肘下再开之。”
现代用火针者,如师怀堂治疗网球肘,取病变部位,用火针施深而速刺法;华毅敏则取肱骨外上髁压痛点,用圆利针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入和拔出;郭跃取痛点周围,以及阳陵泉、膝阳关等,用火针点刺;文喧等取患部最痛点、曲池、手三里,用细火针烧红后,疾入疾出。
5.现代采用的其他疗法
现代治疗本病还采用穴位注射、小针刀、推拿、电针、器械、拔罐、敷贴、埋藏、皮肤针、钩针、微针系统(含耳穴、头针)等疗法。这些在古代本病文献中未见记载,可谓是现代针灸工作者的发展。
(1)穴位注射:
如吴鞠卿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手三里、天井、曲池外1寸,注入野木瓜注射液;唐卫华取阿是穴,注入泼尼松龙与普鲁卡因;蔡国伟在阿是穴处注入普鲁卡因、泼尼松龙做穴位封闭,以后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何世荣等取痛点局部,注入臭氧;包洪涛等取痛点,注入臭氧联合封闭疗法。
(2)小针刀:
小针刀是近20年来盛行于针灸临床的一种方法,其针尖有一定宽度,可用于松解粘连,本病临床亦常采用之。如李建波等治疗网球肘,取痛点,用奴夫卡因做局麻,再以针刀之刃或箭头刀顺肌腱走行方向刺入压痛点至骨膜,切割松解;刘光奇取肱骨外上髁,用小针刀行剥离法;李兆洪等先用利多卡因、泼尼松龙做局部注射,再用小针刀治疗。
(3)推拿:
如韦殷治疗网球肘,取肘部穴位,予以指揉、弹拨、推顶等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何志军等取病变局部,用摇揉、扭拔、拨筋、弹筋、扳摇等手法,亦配合中药熏洗;谢蕴毅用普鲁卡因合泼尼松龙局封,再用推拿手法拿捏、点按、理筋以松解伸肌腱的粘连部分。
(4)电针:
如倪一峰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肱骨外上髁的前缘和后缘的凹陷处,用电针刺激;韦勇取阿是穴及其所属经穴,施予电针刺激,再行隔姜灸;王梅阁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针刺以曲池、压痛点为主,合谷、手三里为辅,并配合电针及艾灸;杨家贵等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阿是穴及其四周四穴,用电针刺激,治后敷以“消痛贴”(含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等);刘元平等取痛点,用电针配合温针灸。
(5)器械:
现代治疗本病所采用的针灸器械包括激光、超短波、电磁、TDP等。如龚维振等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阿是穴和曲池穴,用二氧化碳激光照射;李玉岭等则取痛点,用He-Ne激光照射;谷岩峰取患肘痛处,用超短波电疗;张家福则取压痛点,用小针刀配合超短波;刘殿选取患侧曲池、少海和对侧合谷、手三里穴,用穴位电磁疗法;陈兰芳取痛点局部,用TDP(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垂直照射。
(6)拔罐:
如冯玉英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痛点,用梅花针叩刺结合拔罐;由福山取敏感压痛点,用中火针快速针入2~3针,留针1~2分钟,再拔罐10分钟;金永明取敏感压痛点,用火针速刺疾出,拔罐15分钟。
(7)敷贴:
如张国旺治疗网球肘,取肱骨外上髁部,外敷中药血竭、薄荷冰、梅片、自然铜、青黛;谈建康则取阿是穴、曲池,先用温针灸,然后外敷止痛散(含虎杖、大黄、山柰、生川草乌、白芷、徐长卿、苍术、独活、生南星、生半夏),外贴麝香壮骨膏;诸晓英取阿是穴,敷贴斑蝥与雄黄,使起泡;黄迪牧等治疗网球肘,将白芥子和生草乌粉用红花油(或解痉镇痛酊)调制,外敷于肱骨外上髁,再以TDP照射,使起泡。敷贴发泡与前述艾灸发泡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8)埋藏:
如徐梦林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压痛点,埋皮内针,针尖向手的方向;陈俊军则取痛点上下各旁开2寸处,用麦粒型皮内针平行埋置3~5天。
(9)皮肤针:
如刘国建取肱骨外上髁,用梅花针加针刺治疗;吴健民也取痛点,用梅花针叩刺。
(10)钩针:
钩针为当代发展的一种针法,所用针具的针头呈钩形弯度,治疗时采用其特殊的操作手法,常被用于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如杨楣良等治疗本病,取痛点,持钩针快速刺入皮下组织,一穴多向刺,使患者产生酸胀、舒适、温热感;沈林进则将钩针尖向下,使针柄与皮肤成75°角,左右快速刺入皮下组织,得气后施多向特殊手法;陈敏等将钩针快速刺入皮下组织,施行适于本病的特殊操作。
(11)挑治:
如刘铁军等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痛点,用挑治法;朱贵良亦取压痛点,先用封闭,然后挑刺3~4针。
(12)微针系统:
包括耳穴、头针等,如杨其昌等治疗网球肘,取耳穴阳性反应点,用王不留行贴压;孙继诚则取耳穴肘、神门、皮质下、肾上腺,用针刺,配合推拿,取天应、曲池、肘髎、手三里、少海等穴,用掐拿、揉掐法;孔尧其取病变对侧的头皮针顶颞前斜线中1/3线,用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