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皮肉筋骨分册
- 刘立公 黄琴峰 胡冬裴主编
- 1297字
- 2022-04-24 11:30:07
【循经取穴比较】
1.古今均取足三阳经穴
本病常表现为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感觉及运动症状,多归属西医学中的运动系统疾病,而中医学认为,阳主动,阴主静,阳部肌肉在运动功能中发挥主要作用;同时,阳部皮肤的毛孔较大,风、湿、寒、热等外邪易于入侵,致使气血阻闭;而足三阳经循行从头至足,行程长,穴位多,分布范围广,故足三阳经穴次较高,统计结果见表1-5。
表1-5 足三阳经穴次及其分占古、今总穴次的百分比和其位次对照表
表1-5显示,就位次而言,古代以胆经为第一位,现代以膀胱经为第一位,古今有所不同,此当是现代受神经学说影响的缘故;而胃经同列古、今诸经之第四位,这是古今相合的。就穴位而言,表1-3显示,古今均取胃经足三里,胆经风市、阳陵泉、环跳、肩井、悬钟,膀胱经委中、肾俞、昆仑,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胆经阳辅、足临泣,膀胱经飞扬、申脉,现代则取胃经犊鼻,这些是相似的;古代又取膀胱经背部的膈俞、脾俞,现代则取胆经头项部的风池,这有所不同。
2.古今均取手阳明经穴
手阳明经“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与上肢肘关节、肩关节运动相关,故本病临床亦取手阳明经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38、355穴次,同列诸经的第三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10.64%、13.95%,显示现代似比古代更多地选取大肠穴。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合谷、曲池、肩髃,这是相同的;现代还取手三里,这是相似的。
3.古今均取经外奇穴
古今治疗本病均多取病变局部穴,而其中许多穴位(包括阿是穴)未被纳入十四经,故被归为经外奇穴,致使在古、今文献中,经外奇穴分别达56、317穴次,分别高于古、今诸经的第三、第四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15.69%、12.46%,此又显示古代似比现代更重视取经外奇穴。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阿是穴,这是相同的。此外,现代还取夹脊穴,而古代取之不多,此当是现代受神经学说影响的缘故。
4.古代选取手太阴、足厥阴经穴
人体运动除了需要阳部肌肉收缩舒展外,还需要阴部肌肉的拮抗,从而达到阴阳平衡,因此古代也选用阴经穴,其中手太阴、足厥阴经均为18穴次,同列古代诸经的第五位,均占古代总穴次的5.04%,常用穴为手太阴经尺泽、列缺,足厥阴经太冲、膝关。而现代取手太阴、足厥阴二经分别为20、24穴次,分列现代诸经的第十三、第十二位,分占现代总穴次的0.79%、0.94%,均未被列入常用经脉,不如古代。
5.现代选取手少阳、手太阳经穴
手少阳经、手太阳经也循行于人体阳面,因此现代也选用该二经穴,分别为220、160穴次,分列现代诸经的第四(与胃经并列)、第六位,分占现代总穴次的8.64%、6.29%,常用穴为手少阳经外关、肩髎、阳池,手太阳经天宗。而古代取手少阳、手太阳经分别为11、7穴次,分列古代诸经的第七(与脾经并列)、第九位,分占古代总穴次的3.08%、1.96%,未被列入常用经脉,不如现代。
6.现代选取督脉穴
中医学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而西医学认为,控制肢体的外周神经均由脊髓发出,因此现代治疗本病也选用脊部督脉穴,共计195穴次,列现代诸经的第五位,占现代总穴次的7.66%,常用穴为大椎、腰阳关、命门。而古代取督脉为10穴次,列古代诸经的第八位(与肾经并列),占古代总穴次的2.80%,未被列入常用经脉,不如现代,此当是古代对神经学说尚未认识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