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名人。在欧洲,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同时,孔子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并称为世界三大文明。同时,《论语》也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研究,以研究《论语》著称的美国克里尔教授、日本学者和辻哲郎教授都把孔子称为“人类的导师”。

孔子学说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而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不仅如此,孔子及记载其言行的《论语》对日本、韩国等邻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构成东亚文化圈的核心要素。学界对于孔子的思想、言行等对日本的影响已经有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日本对孔子的祭祀、崇拜、神秘化,以及讽喻、言说等诸多方面,还有待挖掘。

本书将从两个侧面对日本历史上的孔子形象进行研究,一个是作为信仰对象的孔子,一个是作为认识对象、言说对象的孔子。第一部分聚焦作为信仰对象的孔子,探讨日本孔庙、孔子像、孔子祭的发展历史。该部分分四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日本的孔庙》,考察各个历史时期孔庙的形制变迁,包括日本最古老的大学寮庙堂、中世武士与僧侣的孔庙、近世孔庙的繁荣、近现代的孔庙等内容,探讨贵族、僧侣、武士、庶民等阶层与孔庙建设的关系,由此可知日本各阶层对孔子的尊崇程度。

第二章《可视化的孔子:日本的孔子像》,考察日本遗存的孔子画像或雕像,包括近世以前的孔子像、汤岛圣堂的孔子像、多久圣庙与闲谷学校的衮冕孔子像、像与木主的问题、日本的盘腿坐像等内容,讨论外来儒学、佛教对孔子视觉形象的改造及影响。由此可知孔子在日本宗教界、教育界的地位。

第三章《日本的祭孔仪式:释奠、释菜仪节》,考察祭祀孔子的释奠、释菜仪式的历史变迁,包括释奠与释菜的传入与名称、《延喜式》中的释奠、近世前期林家塾对《沧州精舍释菜仪》等释菜仪节的探索、近世中后期汤岛圣堂的释菜仪节对明代释奠的参照以及对《延喜式》的回归、赴日朝鲜人与中国人带来的仪节等内容,探讨外来的孔子祭祀仪式在日本的引进与改造过程,通过对比探究孔子形象在东亚儒家祭祀中的共通性与地域性。

第四章《祭孔仪式的日本化》,考察祭孔仪式在祭品、祭祀方式、附属活动方面的日本化特征,包括对肉类祭品的忌讳、与孔子同祀的日本人与日本神、神道式的祭孔典礼、伴随礼仪的讲经作诗活动等内容,探讨孔子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变迁,尤其是和日本神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孔子所代表的学问和文化与日本本土的民俗信仰、神祇文化存在相互对抗、相互融合、相互妥协的发展过程。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日本人言说(discourse)中出现的孔子形象,主要探讨古代诗歌、中世佛教故事集、近世不同学派学说中出现的孔子,以及近代以后汉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对孔子及其学说的评价。该部分分三章进行讨论:

第五章《古代日本的孔子认识》,考察古代及中世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孔子形象,包括以菅原道真为代表的平安贵族的汉诗中的孔子、以《今昔物语集》为代表的佛教故事集中出现的孔子等内容,讨论古代日本学者对孔子的崇拜之情与学者自身理想的关系、佛教故事集中处于礼赞与讽喻之间的孔子。由此可知儒家文化在古代日本人认识形态中的存在状态。

第六章《近世学者的孔子观》,考察近世儒家学者、国学者对孔子本人的评价与讨论,包括林家学者、暗斋学者、徂徕学者、水户学者、皇学派及国学派的孔子观等内容,讨论孔子形象的神化与人性还原的动态过程,把握孔子形象与政治权力的关系,进而理解儒家文化在日本政治及思想领域的深刻影响。

第七章《井上靖〈孔子〉与〈论语〉》,为今后进一步探讨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孔子形象提供研究范例。

第八章《20世纪日本的孔子研究概观》,简述战前及战后的孔子研究概况。具体包括汉学家们的孔子阐释以及历史学家、文学家的孔子演说,讨论战前与战后日本学者、作家对孔子的多样的言说、研究状况,揭示孔子在日本被不断言说的历史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所在。

终章《孔子在日本的历史轨迹及文化命运》得出结论,总结主要观点。

因“孔子在日本”这一主题不仅涉及历史、思想,还涉及建筑、教育、政治、文学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开放性的、跨学科的课题,因此本研究尽量克服历来日本儒学研究中只重视主流思想家理论学说的做法,考察分析反映孔子形象的各种历史现象,试图通过“孔子”这样一个文化符号来更加全面、综合地把握儒家文化在日本社会各阶层、各时代的不同特征,从而使得问题不再局限于哲学式的抽象讨论,而是更加可视、具象,也更加立体。同时,本研究尽量打通历史、思想、礼仪、文学等研究领域的学科壁垒,“孔子”这一贯穿全书的主线成为多个学科的联结点。因此,本研究为今后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有学者指出,“孔子形象的建构与变迁,系东亚各国思想与文化变迁之温度计,既显示东亚各国历史之转折点,又显示东亚各国儒家知识系统与政治权力系统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互为紧张性及其不稳定之平衡性”(1)。而研究“孔子在日本”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日本人接受孔子、崇拜孔子、讽喻孔子、言说孔子的历史变迁过程,揭示儒学在日本的历史发展轨迹,洞察日本多样化的孔子认识、中国认识。


(1) 黄俊杰编:《东亚视域中孔子的形象与思想》,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