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何为物联网及“物联网+”生态环境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作为现代信息与技术的一部分,字面意思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内涵有两点:互联网仍然是物联网的核心工具,只有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才能形成物联网;物联网的客户端能够在任何物品之间延伸,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可以说,物联网是对互联网的应用进行的拓展,是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浪潮。

由于物联网属于新生事物,其内涵还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中。物联网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认识不深入;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网等都有密切关系,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物联网的认识因基于的出发点各异,在短期内没达成共识。所以,对于物联网的概念业界一直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至今都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1.国外对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概念最先是由MIT Auto-ID实验室于1999年提出来的,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和条形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这实质上等于把互联网和射频识别等技术结合并应用,自动识别物品,实现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

ITU(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发布的互联网报告给物联网下了定义:运用RFID、红外感应技术和全球GPS系统,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和激光扫描传感设备,依照既定协议连接互联网和各类物品并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1]

2.国内对物联网的定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江苏省联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情况的报告》中定义:物联网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突出特征是通过各种感知方式来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互,再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01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物联网大会上提出:物联网是以对物理世界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为主要任务,以网络为信息传递载体,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信息服务的智能网络信息系统。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物体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及智能化的收集和处理等。广义上讲,物联网的范畴可以包含所有信息技术;狭义上讲,物联网是基于传统电信网络和互联网,能够让所有物体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物联网的定义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鉴于以上概念和定义,结合我国物联网发展实际,本书认为,应该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物联网的定义为准。

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而现代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的综合应用,为研究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多层次、多规律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物联网+”生态环境借助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利用传感器等先进设备装备对环境保护领域内的物体进行识别监控,系统化地对生态环境业务进行整合,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精细化管理、智慧化操作和动态更新。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将高效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措施。